Show newer

对人类社会没有什么归属感,我只觉得自己属于自然。
待在自然里的时间是和人待在一起的很多很多倍,所以我很常看起来和现代社会脱节。
和动植物打招呼,说话并不是觉得它们能听懂,不是觉得可以心意相通,只是觉得在那些时刻我是真正在说话而已。 ​​​

和白颈乌鸦先生(或是小姐)一起看了五分钟的晚霞。向它挥手打招呼说“Hello!”的时候就看向我。 ​​​

也时常在想人会喜欢我吗?
还是只是喜欢自己想要看到的我的状态而已,会喜欢我的内核而不仅仅只是各式外在具体表现吗?(虽然清楚这很难做到)
我确实很擅长察觉对方需求,想要看见的什么从而调整自己,也并不是完全的伪装。就像游戏角色分配各个能力的数值而已,数值总数只有固定的那么多,自己只是不断地把数值根据对方的需求挪来挪去而已。稍微深入看清我后,就会发现“啊,也没有多好嘛。”

时常在想人真的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吗?
所以有意无意地和流行文化保持距离…… 离开“潮流”后,远远地看着各种事物,从而发觉“啊,我其实喜欢这个,我喜欢那个。”
离开“潮流”后,也能明白我喜欢的和我“应该”喜欢的区别。并不是和流行文化割裂,只是把视线放远而已。 ​​​

有时间看了关于minami的一集纪录片。
某种程度上和minami的性格有相似的地方。有没有得到认同感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服务型人格(暂时使用这个词)一部分只是觉得那样自己才是被需要的,不被需要自己就没有意义了那样。
纪录片解说词很精准……“没有尽头的走钢丝。” ​​​

我是反省到病态的人,我会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发出几句话的消息也会反复检查措辞,看有没有有任何礼貌问题。被夸奖也会感到不安,会觉得一定有哪里没有做好这样。
哪怕被说“啊这样也太辛苦了。” “这样就不累吗?”,也没有办法改变,这已经成为我的生存方式了。 ​​​

我的性格,态度也基本上是120%的回应。被拜托的事情至少会做到120%以上。
有察觉到对方希望看到怎样的我,从而不断调整自己去靠近的一面,也有怎么都不想改变的一面,像是完全不想为了什么共同话题而去了解部分流行文化,我觉得轻浮的事物就不太想过度了解。非常矛盾。 ​​​

我基本上不会敲门请对方开门,对我来说这就是在麻烦别人,哪怕我是一个丢三落四的人也会反反复复出门前确认我有没有带钥匙。 ​​​

昨晚睡前在听这首,是我六年级和初一很常听的歌,昨天发觉这首歌的年纪比我还大一个月。
“你不必太紧张♪诚实会有点难♪
也许完美对我反而是假象♪”
“爱要坦荡荡♪ 不要装模作样到天长♪”
​​
 y.music.163.com/m/song?id=3076

姓里比较常被叠着叫着似乎“潘”和“范”比较多,可能是它们叠字念起来也不拗口。
(我还蛮常被叫潘潘的) ​​​

期末周结束了(躺下) ​​​

谢谢my 同系同学送的芒果🥭
不知道这芒果🥭,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说笑的) ​​​

明天十点钟考完试后,期末周就结束了
今日的考试:记忆完美避开了考点(?) ​​​

Show older
小森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愿这里,成为属于你的小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