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55555《跃动青春》动画完结了,希望有下一季🎐
看P3的对话抱着玩偶把脸埋进去,觉得脸颊到耳根都在微微发烫(对不起……很难想象我已经二十岁了还是和十多岁的时候看校园番的反应一样。)
对人际关系和心理活动刻画都非常细腻的作品,真的好喜欢🤍 ​​​

看视频里上野千鹤子老师会被污蔑说是什么“是推动少子化的罪魁祸首”,我就突然想起来在我上一个wb账号还没有炸号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应该在念高二(还是什么时候),我有一次发了一条说我在阅读软件上读李银河老师的书,然后就有一个网友可能是搜索关键词无意中看到我那条,立马留言说“李教人断子绝孙”巴拉巴拉如何如何骂了一通,我一开始还误以为“李”是打错字的“你”,是在骂我,后来反应过来是在说李银河老师。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是好笑,人口的大趋势怎么可能因为一位社会学者/女性主义学者的研究论述就能改变,这又不是什么超级英雄电影,反派可以凭自己的力量毁灭世界,英雄可以短短几天拯救世界。

【【上野千鹤子×李银河】“女性主义者就是追求自由和正义的人”-哔哩哔哩】 b23.tv/nn431is

刚刚点开好奇心日报,发现首页变成空白了。在它停止更新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可以点进去看过往的文章,现在似乎不可以了。
如果不是在这个大环境下它本来可以成长为最好的简体中文媒体。念高中的时候每天都会看好奇心日报,现在它和虾米音乐一样变成手机里的赛博墓碑。
好奇心日报关注的内容从个体户的命运,到葛宇路的行为艺术,到几十年前的北京星星美展,到最近时代里保守主义的回归……有一篇文章还邀请各界学者谈论“什么是一个好的社会”这样的“宏大问题”。还是在好奇心日报上我才第一次了解“石墙事件”。
谢谢高中时代的时候能有好奇心日报这样好的媒体,也谢谢那个时候的虾米音乐。

将某种职业过度地神圣化也许是一种无形的道德施压吗。
我明年大四毕业后就去当高中教师,我只能在我的精力里做到最好,但也不能像作文里一样是什么“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存在。我有时候甚至在想“我的最好能达到他人对这份职业的期待吗。”,这种想法又变成我的压力。 ​​​

开始慢慢删除手机相册里绿色的“两码”截图,发现居然有这么多。
这些二维码像一座座迷宫。
被迷宫困住的那些日子。 ​​​

网路对话和现实对话不同的是没有实时的「反馈」,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听不到对方的语气。本身在现实中有足够安全感的人会觉得对方不回复只是忘记了而已,我会把这等同于对方不想和我说话。我的安全感不要说是零而根本就是负数。 ​​​

心理科医生之前做测试的时候会问“独处的时候心情会更加低落吗”之类的问题,当时自己摇了摇头。其实自己根本就没有过什么有人陪伴的经历,除了独处就是独处,没有对比而不知道怎么回答。现在一想会是独处更糟吗?
每天都在进入低谷中的更低谷。 ​​​

对自己来说满是痛苦的人生并没有值得活下去的必要。到了二十岁还不知道所谓“快乐”是怎样的心情,也许自己作为僵尸而暂时存在。 ​​​

究竟是为什么而活着的呢。时常好奇他人的理由,又转念一想也许他人幸福到不需要理由也能自然地度过每一天。
自己偶尔靠自欺而勉强活着。 ​​​

念初中的时候连涂鸦似乎也不怎么涂鸦了,小时候在文化宫和绘画兴趣班里不好的经历让自己不再画画。能坚持绘画或是文字之类创作的人都很厉害,自己光是活着就觉得精疲力竭。18岁生日一过就去申请了公众号,2021年的自己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想法呢,已经不知道了。
发觉自己并不具备任何创作上的才华,因为自己内心深处就已经没有生命力了,印了两本zine只是某种记录和创作也丝毫没有关系。
坚持不下去的事情越来越多,某种丧失与隐痛。

有期望就会失望,没有期望就连活下去的那一点念头都没有了,好矛盾。 ​​​

说到特校想起来橙色书包。
如果有遇见背着类似这样样式书包的孩子请多一点耐心,留意ta的交通安全🍃
橙色书包是听障儿童的一个“特殊标识”👂🏻,不知道不同的区域样式是不是一样,不过应该都大同小异。 ​​​

Show older
小森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愿这里,成为属于你的小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