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了实习的高一年级的一位孩子的事。自己在那个班曾上过两次课,自己的同学实习指导老师恰好是那个班班主任,同学打算找那个孩子谈心,自己稍微向她打听了那个孩子的事。
他小时候有一次和弟弟出门玩,那次弟弟因意外去世了,这件事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因而整个人表现得有点“呆呆的”。
他的父母虽然尽量会满足他的需求,但是亲子关系却比较紧张,父母对孩子学习要求什么的都非常严格,孩子一跟父母说话就可能要吵起架来。
我听后和同学说,可能他们的家庭都一直笼罩在弟弟的阴影当中,因此家长无形中把对弟弟的那份期望一并也寄予到了他的身上,同时又希望他能安全无事长大,但是那种保护膨胀之后,就变成了一种管制与束缚,那种双份的期望也变成了一种压力。孩子本身心中也许认为弟弟的事是他的过错,这又是一种压力。
有一点点让自己联想到是枝裕和导演的《步履不停》,只是希望那个孩子能一点点走出来,不强迫自己走出来也没关系,只要成长到比弟弟的影子还要高,可以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不再将错归于自身就好。听说他对历史感兴趣,刚好自己又是历史科目的实习,想打听到他喜欢哪一部分的历史,到时候送给他一本相关的书。
小时候不喜欢“乖”字,因为当时常常当白字先生,分不清“乖”与“乘”这两个字。到现在似乎也没有多喜欢这个字,“你很乖”像是夸无可夸而生硬挤出来的三个字,也像是和“顺从”这个词联系在一起,三个字的背后是“你要听话。”“你要符合来自每个人的期待。”……
乖字最早的本意是背离,发展过程中却有了听话的意思,好奇怪,和这个字背后对人的沉重期望一样奇怪。想要夸奖小孩子的时候下意识地总从嘴中蹦出一个乖字,最近才发觉这件事,我也在使用这个我不喜欢的字。现在只觉得作为孩子自由幸福地生长就好,不是乖小孩,是怪小孩也没关系。(再次想到念初中刚刚听陈绮贞老师的歌的时候,常常把《我的骄傲无可救药》中的“我知道你爱我并不是,因为我是个乖女孩。“中的乖听成怪,当时还不觉得有什么问题,现在觉得就算是怪字也没有什么问题。)
逃向1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