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在西北方向的低空中,你将看到金星紧依着初四的蛾眉月翩翩起舞。同时,还有一波小流量的流星雨也从天琴座出发,暗戳戳地帮忙增添这浪漫夜晚的氛围感。会不会有幸运菌丝能拍到流星与金星伴月的合照呢? #和en菌一起拍今夜星空
可认真了!// @鸽子cy : A和B都是认真的吗?
- 转发 @EasyNight : 日食过去了,今天的观测挑战是:找新月。 #每日天文一题
广东揭阳的日食
- 转发 @-风雪夜归人丶 : 浅咬一口的日偏食(0.049食分
),拍到就是赚到啦,聊胜于无嘛
出不了国,只能浅浅过下瘾,毕竟上一次拍日食还是在上次
@EasyNight @南方天文 @厦门天文在线 揭阳
擦边的日偏食,潮州拍到啦!
- 转发 @可见的暗物质-J- : 在谷雨的这种天气下,如同这食甚的食分一样,过了一个不能出国也能看日食的一点点的瘾
@EasyNight @广东天气
厦门深圳一小时准备。
- 转发 @EasyNight : 今天有日全环食。中国只有东南沿海少数地区可以看到小食分的偏食。模拟如下:图1厦门,图2深圳,图3台北。(图来自skysafari) #日全食
好的知道了,原来大家都是天气原因啊// @厦门天文在线 : 天气原因?明明是地理原因
- 转发 @EasyNight : 今天有 #日全食 ,同时还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根据 @中央气象台 的预报(图2),全国大部分地区真的有雨呢~ 真的是“东边日食西边雨”啊
。所以今天的日全食,你也是因为天气原因不能观测吗
#今日谷雨
最新版海报已经改啦👍// @EasyNight :祝贺~ 画画元素很丰富,但是有点小缺憾:不知作者是粗心还是图省事,画面上方左侧,看起来是美国的帕克太阳探测器。虽然也是一枚很棒的太阳探测器,但出现在中国航天日的海报上明显是不合适的。 查看图片
- 转发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 2023年 #中国航天日 海报确定啦!
今天有日全环食。中国只有东南沿海少数地区可以看到小食分的偏食。模拟如下:图1厦门,图2深圳,图3台北。(图来自skysafari) #日全食
明天,本年度最值得我们期待的天象——日 #全环食 就要上演了!
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光焰万丈的太阳瞬间被一个巨大的黑影所完全遮住,蔚蓝的天空变成幽暗的深蓝,大地仿佛入夜一般被黑影所笼罩,金星、水星等白天难得一见的星星也在此时浮现出来……一分钟后,黑影移开,在一道美丽的金光闪过后,太阳又恢复了它耀眼的光芒,大地也如迎来第二次早晨一般恢复了生机……这就是地球上最壮丽的天象—— #日全食
即将发生的这场日食,它甚至比日全食还要罕见——它叫“全环食”,又叫“混合食”或者“复合食”。它指的是,月亮本影的影锥差不多刚好够到地球表面,导致部分地区看到的是全食,而另外一部分地区看到的是环食这种特殊的现象。
如图1所示,日食是月亮运行到了地球和太阳的中间而产生的一种天象。当月球离地球比较近,本影到达地球,站在影子里的人们看到月面完全遮住太阳,这就是日全食;当月亮距离地球较远,本影到不了地球表面,月亮看起来要比太阳小上一圈,就会出现“金环”一样的日环食奇景。
可是如果月球本影的长度差不多恰到好处地等于地月距离,造成的结果就是——月影只能部分扫过地球,带给中间的人一场日全食;在这两端,则“影”长莫及,这里就只能看到日环食了。这就是“全环食”的由来,如图2所示(这里并没有按照比例绘制哦)。
图3列出了最近这些年的14次日全食和日环食(也统称为“中心食”)的情形。我们可以看到,月球本影能直接到达地球的(日全食)有6次,到达不了地球的(日环食)有7次;而今年这次,正好是其中最罕见的那种,月球本影部分达到地球的全环食。它有多罕见呢?算下来,整个21世纪一百年里,一共也就只有7次机会。只不过,它的发生频率并不是均匀分布,正好这几十年稍微集中一些。上一次全环食,发生在10年前的2013年11月,而下一次只需要再过8年多,那也要等到2031年11月了。
全环食在哪里能看呢?
月球的本影或者伪本影扫过地球,划出了一条狭长的地带——食带。在这个地带里,才有机会看到全环食。
图4就是这场全环食的食带。它的起始点在印度洋南部凯尔盖朗群岛附近。最初,它以环食开始,没过多远即转变为全食,依次掠过澳大利亚西北角的埃克斯茅斯及凯普山脉国家公园、巴罗岛,经过东帝汶和印度尼西亚的西巴布亚省,进入茫茫太平洋。不久之后,它又会再次转换为环食,最终结束在太平洋西部的马绍尔群岛附近。
所以,虽然说这次日食是全环食,但在陆地上能看到的也仅有其中的全食部分,而且要到印尼、东帝汶或澳大利亚才能“追日”。环食的部分发生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上。
比较遗憾的是,在我国,这次日食只有东南沿海很少一部分地区——浙江的最东南边、福建沿海地区、广东东南沿海地区、海南东南边,台湾省全部——可以看到比较小的日偏食。有多“偏”呢?比如在厦门(这也是大陆地区基本上能看到的最大程度了),能看到的日食是这样的:
虽然说聊胜于无吧,但就这么一丁点,万一保护不好伤了眼睛,那还不如“无”……
不过如果你刚好在厦门附近,又实在想看这场偏食,那本菌在这里还是需要反复强调三遍——绝不可以用肉眼或望远镜直视太阳!绝不可以用肉眼或望远镜直视太阳!
正确的观测方法是使用带巴德膜的专业日食眼镜,或者用望远镜投影的方法、小孔成像的方法进行间接观测。一些不靠谱报道和宣传中的用墨镜、光盘、底片、X光片……这些方法都是不对的,叠多层也不行!因为它们并不能有效地、安全地过滤太阳光,不能完美叠合时也很容易失效,仍然有受伤的危险。
为什么每次在日食预报里都要强调安全观测呢?一定是为了推销巴德膜(绝对不是)。因为每一条安全建议都是来自血的教训。2017年美国日食期间,就有这样一个纽约姑娘的案例——据她本人说,也就看了几秒钟弯月形的太阳,然后就感觉视力模糊,看到的颜色也有些失真。经检查,医生在她左眼的视网膜上找到了一个弯月形的永久性疤痕(图6)。所以你看,真的没必要去冒这个险!
用相机镜头或望远镜拍照的时候,也一定要记住四个字:“厚德载物”——在镜筒最前端(物镜端)载上足够厚巴德膜(或者ND减光一万以上的滤镜);千万不能用后置滤镜,不然有熔化甚至起火的危险。
补上第三遍:绝不可以用肉眼或望远镜直视太阳!
全环食还有什么独特看点?
既然日全食是地球上最壮丽的天象,那我们自然希望它越长越好!看过日全食的亲历者们都有这种相似的体验——即使全食阶段时长有好几分钟,在当时的激动心情+兴奋呐喊+手忙脚乱拍照之下,也仿佛是转瞬即逝。
想要时间长,意味着月球要离我们近,看起来更大才行。而这场在环食和全食边缘横跳的全环食,则并不具备“时间长”的优势,即使到时间最长的地方,也只有1分16秒。
反过来想,小也有小的好处。
我们把太阳的直径被月球遮住的比值叫做“食分”。全环食基本上是食分最接近1的日食,也就是说,月球也刚刚好遮住太阳表面,不多不少。可是太阳并不是一个光滑的圆盘盘,它的表面有着炽热的物质运动。这些物质结构平时被掩盖在耀眼的光芒中无从得见;只有在日全食发生时,外面的色球层和更远处的日冕才能崭露头角。尤其是那些从色球层上喷薄而出的日珥,更是大家最关注的焦点!
普通的日全食,如果食分太大,就只能在食既后和生光前短暂的几秒钟分别看到局部的色球场景;只有当食分“小”一些,接近1的时候,才有希望同时拍下完整的一圈“红环”日珥,这真是天文学家观测太阳表面活动的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
或许这就是日全食的魅力所在——因它所产生的新发现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并一次次载入史册,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天象范畴。古人笔下的一次“天再旦”记载他们眼中的灾异,成为了今人为纪年断代的依据;1868年那次日全食下的光谱,让人类第一次发现了那时地球上还未知的新元素——氦;1919年的日全食,人们观测太阳附近恒星光线的弯曲,验证了初生的广义相对论的预言,让爱因斯坦更是一举成名……
这次日全食,也让不少天文学家蠢蠢欲动跃跃欲试了。他们正扛着昂贵的设备,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来。不知其中又会诞生多少新的发现呢?
如果你不是天文学家,或者没有那些昂贵的观测设备,日全食就没有别的看点了吗?当然不是!日全食给人带来的体验,可不仅仅在于肉眼聚焦的那半度视角里,而是全方位环绕的沉浸感。比如,月影之下的短暂气温骤降,可能会引来一阵阵清风拂面;耳朵里可能会听到动物们的奇异叫声(当然,最最可能的其实应该我们人类的一阵阵惊呼)。还有,日全食不仅发生在天上,如果你有条件站在高处瞭望开阔地带的话,还能亲眼看到地上划过的巨大黑影……
这些丰富的沉浸式体验,还需要亲自来到日食带里才能够领会得到呢!
所以,你出发了吗?
#白羊座 恭喜今天太阳进入白羊座啦🎉
曾经,太阳会在春分的时节经过白羊,它标志着春天的开始,古人因此将白羊座视为黄道十二宫中的第一宫(还记得穆先生吗?)现在由于地球自转轴的变化,春分时节太阳的位置已经稍微向西移动,落在双鱼座的位置了。 不知道白羊会不会生气,自己不再是第一位了 呢
祝贺~ 画画元素很丰富,但是有点小缺憾:不知作者是粗心还是图省事,画面上方左侧,看起来是美国的帕克太阳探测器。虽然也是一枚很棒的太阳探测器,但出现在中国航天日的海报上明显是不合适的。 查看图片
- 转发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 2023年 #中国航天日 海报确定啦!
火箭完成任务后,在回落到大气层之前,为了安全起见,要把残留的燃料、高压气体、电池的余电都排空,也就是所说的“钝化”。气体排放时会引起箭体的旋转,边转边排,边排边转,于是就形成了这个“大呲花”。
- 转发 @寰亚SYHP : #美阿拉斯加州上空神秘螺旋光 美国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上空,出现罕见的螺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