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gzibi 我有看到微博转发里有人更正,律师不是罗翔
@Jodiekuku 浪漫地相依为命着
我一直超级喜欢这个黄黄一小坨(?)叫blob的表情!但很少用安卓设备,特地搜了一下才知道是谷歌的表情,一直以为就是长毛象的
总之特地搜了之后发现,现在最全的blob表情社区是discord的这个:https://discord.gg/blobs
GitHub有人扒了这个社区的表情可以直接保存:https://github.com/Raymo111/emoji
一起来在各平台实现blob表情自由吧
@bittyisbetty 开始研究怎么迁移账号了
@bittyisbetty 这几天断了好几次了
@wwwwinko 刚还在问朋友是不是服务器崩了😂
@V07225 听起来完全没什么不对劲😹
不知道大家是否具有与我相似的感受,就是我们明明置身这信息爆炸、交流繁盛的时代,却常常陷入失语。个中因由,不全是心境上的冷淡和抽离,更是语言能力不知不觉间的退化。
意识到这件事,是在许多个明明心里有幽微的情绪,话到嘴边却只能说出三两干巴巴的网络词汇的时刻。想表达喜欢和赞赏,没有灵动鲜活的描述,只有四个字母反复出现在对话框、 社交媒体和日记里,yyds; 想感叹恶性竞争带来的苦累与虚空,做不到条分缕析的探讨,讲不出郁结于心的愤懑,摸过整张键盘,憋出一句“别卷了”;想抨击令人或齿冷或悲愤的社会现象,失望与疑惑压得憋闷难当,最后还是只 能留下一句“xx biss"汇入赛博世界的汪洋。
不知从何时开始,面对人事的千变万化,面对自身的六欲七情,我们越来越讲不出话来。我很不喜欢遍布“流行语”与“抽象话”的表达,奈何它们越来越多,我也无能免俗地被拖拽着沉入人人聒噪却又人人口不能言的泥潭。
曾经在朋友圈看到一条动态,是一张在聊天记录里搜索“卧槽"这两个字的截图。发布动态的人在配文中感叹:“卧槽”这个词太高级了,改变一下语气有一万种解读。
可不就是如此,震惊的“卧槽”,愤怒的“卧槽”,玩笑的“卧槽”,夸奖的“卧槽”,两个字的回复轻松应对不同的社交场合。以不变应万变,卧槽卧槽卧槽卧槽.....
这是我们时代的侧影。
为这个故事加上另一层荒诞色彩的是,一位共同认识的朋友当即在评论区活学活用,留下一句掷地有声的“卧槽”。
那个瞬间,我感到难以言喻的悲伤,还有几不可察却格外真切的恐惧。因为这条动态与由之 而来的评论,就像一面无情的镜子, 照出了我自己在语言上相似的局促与失能。
我想起《1984》中的新话。新话看似照搬了英语,却在暗中不断削减原本存在于英语中的词汇。随着一个个词汇的消失,越来越多的概念、情感与思考变得难以描述。起先,人们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它们,渐渐的,它们就不再出现在人们的脑海里。语言的式微,几乎必然意味着感知的钝化与思想的贫瘠。然而在小说中,新话是被真理部怀着钳制思想的目的蓄意造出来的,如今的现实却是,新话在我们之间自觉地生长。
这或许是由于不易抵御的懒惰和惯性吗?毕竟 要精确、细致地描述一件事、一种情感、一份经历,需要积极调动脑内的词汇,将词汇连缀成句子,用句子支撑起篇章。而与此同时,在天平的另一-端,是一堆现成的、万金油似的字词与短语,你只需要把它们一股脑地抛出来,而不必细究自己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如同膝跳反射。如此自然,如此熟稔。面对这样的诱惑,如何能不划向舒适的深潭。
然而这样是不对的。
任何一门活的语言,都具有惊人的生命力与弹性,中文之广博深远,更不必说。何以至于今日,我们面对无数精微的、复杂的、细腻的情感,面对喜怒哀乐悲苦愁怨爱恨嗔痴,只剩一句“卧槽”。乃至于“累丑”竟然会登.上热搜,多少人为找到新词而亢奋,却忘记了它所表达的原本早已包含在“憔悴”二字中了。
我写下这样的随感,并非泥古不化,有意贬斥新词,更不是主张人人去掉书袋、做学究。只是我真心以为,在语言的衰退之后,我们必然失去更多的东西。对人的陌生从忘记对方的名字开始,对于情绪的漠然从难以指认开始,对思维的怠惰从无从组织语言开始。语言与情感、思想、人性,恰如唇齿相依,自然也会唇亡齿寒。
我常常觉得,人存在在世.上就如同石头存在在风里,如同树木立在雨中。遇到的很多东西是有腐蚀性的,腐蚀掉那些闪光的、独特的、具有生命力的部分。人生在世,不能总是随波而下。想要保有珍贵的自己,得抵抗,得效仿西西弗斯推巨石.上高山。
这种抵抗,在现如今的语言环境下,迫在眉睫。不要总沉溺于方便与舒服,哪怕会犯错,说具体的话。爱也好恨也罢,献给具体的人。剥掉神经末梢厚厚的茧子,保持感知,保持生命力,我们因此而曾经活过。
“孰能顿开金枷,几回扯断玉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