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总是语无伦次地念叨,想他想他想他想他,想我的老婆妹妹哥,怎么这么特别,是同一个人,又好像不是,想要明月照他,他作月光映我,想他幸福,想恶人得报,世界上那么多祈求,总要实现一个吧。

@Jiangzibi 我有看到微博转发里有人更正,律师不是罗翔

看到小张揉猫猫脸的动图,好安静,他会想到家里的小黑猪吗?潜伏于胸的不安不甘又在回返,人活一世,是不是永远不存在无忧无虑的时刻?为什么是他被困在这里?
没有工作麻痹就会忍不住想他,美的影像,声音,记忆细细碎碎纷至沓来,反而是一种伤害,因为不能确定什么时候可以从这种境况里走出来。
下午又看到草东鼓手去世,还没有亲眼见过,听过,合唱过,就因生命的无常而告别,没有机会见到的,本应飞奔去往的舞台,都在哪里啊。

首页看到一句大意是“妹妹,今晚我们给你放烟花了”,会心一笑,或许这个夜晚只有这群人懂得烟花代表什么--一些明早可能就会被炸的账号。说实在的,不像烟花,像香烟,引线点燃后,只会熄灭得悄无声息。都说尽兴一回纵情燃烧,其实都心知肚明,是在夹缝里求一口喘息,是只能燃烧。但愿吧,但愿今夜没有烛火。

他有最亮的眼睛,最好的心。

楼上在装修,钻头无视隐私,撞进耳朵里肆无忌惮撒野。简直比招魂还管用,让一个在药物作用下睡得死气沉沉的人痛苦地醒来,四肢跟随电钻的余波发颤。
白白浪费了一个休息日……

或许是昨天晚睡了,有预感皮炎要发作,脖子好痒……
皮肤皮肤,身体最叛逆的器官,该拿你怎么办😣

不应该在办公电脑上装这个的,唉,唉。

聚焰 boosted

我一直超级喜欢这个黄黄一小坨(?)叫blob的表情!但很少用安卓设备,特地搜了一下才知道是谷歌的表情,一直以为就是长毛象的 :0160:

总之特地搜了之后发现,现在最全的blob表情社区是discord的这个:discord.gg/blobs
GitHub有人扒了这个社区的表情可以直接保存:github.com/Raymo111/emoji

:blobaww: 一起来在各平台实现blob表情自由吧

#关屉

@wwwwinko 刚还在问朋友是不是服务器崩了😂

安装上就去干别的事情了,回来一看被水母包围(不过被同事夸了很可爱 :meowtea:

常看首页有时候就会陷入拉扯的怪圈,和一个未曾谋面的群体产生亲近的感觉,又常常被其中一些离奇的言语和揣测隔开。
归根结底,大家也就只有爱他是共同属性,还是应该保持距离,爱人的时候最好是漂浮在空中,不该把全部的自己抛下去寻找认同的。

聚焰 boosted

不知道大家是否具有与我相似的感受,就是我们明明置身这信息爆炸、交流繁盛的时代,却常常陷入失语。个中因由,不全是心境上的冷淡和抽离,更是语言能力不知不觉间的退化。

意识到这件事,是在许多个明明心里有幽微的情绪,话到嘴边却只能说出三两干巴巴的网络词汇的时刻。想表达喜欢和赞赏,没有灵动鲜活的描述,只有四个字母反复出现在对话框、 社交媒体和日记里,yyds; 想感叹恶性竞争带来的苦累与虚空,做不到条分缕析的探讨,讲不出郁结于心的愤懑,摸过整张键盘,憋出一句“别卷了”;想抨击令人或齿冷或悲愤的社会现象,失望与疑惑压得憋闷难当,最后还是只 能留下一句“xx biss"汇入赛博世界的汪洋。

不知从何时开始,面对人事的千变万化,面对自身的六欲七情,我们越来越讲不出话来。我很不喜欢遍布“流行语”与“抽象话”的表达,奈何它们越来越多,我也无能免俗地被拖拽着沉入人人聒噪却又人人口不能言的泥潭。

曾经在朋友圈看到一条动态,是一张在聊天记录里搜索“卧槽"这两个字的截图。发布动态的人在配文中感叹:“卧槽”这个词太高级了,改变一下语气有一万种解读。

可不就是如此,震惊的“卧槽”,愤怒的“卧槽”,玩笑的“卧槽”,夸奖的“卧槽”,两个字的回复轻松应对不同的社交场合。以不变应万变,卧槽卧槽卧槽卧槽.....

这是我们时代的侧影。

为这个故事加上另一层荒诞色彩的是,一位共同认识的朋友当即在评论区活学活用,留下一句掷地有声的“卧槽”。

那个瞬间,我感到难以言喻的悲伤,还有几不可察却格外真切的恐惧。因为这条动态与由之 而来的评论,就像一面无情的镜子, 照出了我自己在语言上相似的局促与失能。

我想起《1984》中的新话。新话看似照搬了英语,却在暗中不断削减原本存在于英语中的词汇。随着一个个词汇的消失,越来越多的概念、情感与思考变得难以描述。起先,人们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它们,渐渐的,它们就不再出现在人们的脑海里。语言的式微,几乎必然意味着感知的钝化与思想的贫瘠。然而在小说中,新话是被真理部怀着钳制思想的目的蓄意造出来的,如今的现实却是,新话在我们之间自觉地生长。

这或许是由于不易抵御的懒惰和惯性吗?毕竟 要精确、细致地描述一件事、一种情感、一份经历,需要积极调动脑内的词汇,将词汇连缀成句子,用句子支撑起篇章。而与此同时,在天平的另一-端,是一堆现成的、万金油似的字词与短语,你只需要把它们一股脑地抛出来,而不必细究自己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如同膝跳反射。如此自然,如此熟稔。面对这样的诱惑,如何能不划向舒适的深潭。

然而这样是不对的。

任何一门活的语言,都具有惊人的生命力与弹性,中文之广博深远,更不必说。何以至于今日,我们面对无数精微的、复杂的、细腻的情感,面对喜怒哀乐悲苦愁怨爱恨嗔痴,只剩一句“卧槽”。乃至于“累丑”竟然会登.上热搜,多少人为找到新词而亢奋,却忘记了它所表达的原本早已包含在“憔悴”二字中了。

我写下这样的随感,并非泥古不化,有意贬斥新词,更不是主张人人去掉书袋、做学究。只是我真心以为,在语言的衰退之后,我们必然失去更多的东西。对人的陌生从忘记对方的名字开始,对于情绪的漠然从难以指认开始,对思维的怠惰从无从组织语言开始。语言与情感、思想、人性,恰如唇齿相依,自然也会唇亡齿寒。

我常常觉得,人存在在世.上就如同石头存在在风里,如同树木立在雨中。遇到的很多东西是有腐蚀性的,腐蚀掉那些闪光的、独特的、具有生命力的部分。人生在世,不能总是随波而下。想要保有珍贵的自己,得抵抗,得效仿西西弗斯推巨石.上高山。

这种抵抗,在现如今的语言环境下,迫在眉睫。不要总沉溺于方便与舒服,哪怕会犯错,说具体的话。爱也好恨也罢,献给具体的人。剥掉神经末梢厚厚的茧子,保持感知,保持生命力,我们因此而曾经活过。

以为早已经麻木了,为了避免争端,一直让自己稳定在无欲无求远离刺激的状态,偶尔半醒时分会滋生出强烈的恨意,可悲的是这种恨找不到具体指向,只道世情冷酷,月月飞霜。

Show older
小森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愿这里,成为属于你的小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