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唯一的期待,就是希望上头有明白人,知道“不打仗”是保政权的底线。一个处在衰败和收缩中的社会,只要没有战争的冲击,就算在国际上沦为彻底的孤儿,关起门来靠欺负自己人过日子,也是大致可以维持的。比如伊朗朝鲜古巴什么的,哪一个不是苛了几十年?不过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只打嘴炮不打仗。伊朗空军四十年前的F14现在还在飞,因为和平时期嘛,拆东墙补西墙拼拼凑凑总还是个玩意儿。真打起来怎么办?为苏莱曼尼报仇?想都别想。射个导弹表表态得了。俄罗斯这场仗打完,估计也会变成类似的嘴炮国。乐观一点想,以后的世界图景大致会是这样:嘴炮穷国联盟自己搞一个舆论上的平行宇宙,在这里面它们拥有随时扫平一切反动势力的绝对力量但却同时爱好和平,正常国家反正自己高高兴兴过日子,你爱说啥说啥。这就叫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人家一个好不容易推翻了一党专制独裁统治走上民主道路的华人社会,你他妈打着统一的名义,天天盘算着用飞弹武力打下来。然后呢,让两千多万原本自由生活的人民跟你们一样每天排队做核酸被这个码那个码按颜色管起来,随时随地可以被锁起大门,只许为统治者鼓掌喝彩,像你们一样不准批评不准质疑不准发声不准思考,猪一样的活着?你们他妈的到底凭什么?

所有后进国家都会遇到同一个问题:先进的东西必须要接受,但是要不要同时承认,人家那一套就是普世价值?日本在学习的态度上算是最积极的,也曾经全盘西化过一段时间,但是最终还是会遇到这个问题。德国更不用说,本身就是西方国家,但却还是要搞出一套德国气派的东西,结果搞着搞着,纳粹的味道就出来了。就是,憋着一股气在学习,不管怎么包装,结局都一定不会好。就算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么正面的说法,也暗藏着“大家都憋着欺负我”的意思。正确的态度,其实是不为什么而读书,就是纯粹觉得这个好,值得学习。比如当年徐光启学几何原本是为了啥?也不是为了枪也不是为了炮,就是觉得这玩儿有意思。可惜也只得一个徐光启,不然以中国的人口基数,但凡真心喜欢几何的人都能凭着兴趣把这门学问搞扎实,也不至于后来羡慕别人的船坚炮利。要说“殖”,好东西都“殖”。你不让好东西“殖”,你脑子里就都是屎。

有人说二舅背后是央媒,我是有点信的,因为实在是太高明了。老一代被吃干榨浄之后,他们在长期高压下形成的隐忍和麻木的美学价值,又可以作为精神养料,来平抚新一代正在被吃干榨净的年轻人。这是一个完美的闭环。《云图》里克隆人用得差不多了回炉榨成汁用来喂养下一代克隆人,就有点这个意思。

无论如何,一位文明国家民选领导人的意外身故,总是令人惋惜的。
而独裁者的暴毙,才凝结着人心所向。
如果分不清这两者的区别,这边建议您回炉重造呢。

阅读的顺序真的非常重要。今天又看到一位豆瓣知名民哲对于approve/anti abortion发表了冷漠且无知的言论,概括一下大概是破产版施特劳斯+施米特的路子,而这人是读海德格尔、尼采的……就是说,直接阅读或可归类为存在主义的这类哲学,但是没有此前两千年人文主义的积累,没有对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之间区别的认知,而是直接面对虚无,面对价值的诸神之争,面对权利毫无稳固根基的现实,面对海德格尔式的存在处境,最后来一句,一切无非是决断……有那味儿了没有?

小森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愿这里,成为属于你的小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