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试用了 Zed,看起来完成度还可,轻量编辑问题不大。
发现个会和搜狗输入法冲突的bug,输入法退格异常,问题不大。

特朗普集团出的手机:特朗普 T1 手机,MAGA 标语,黄金配色。

最重要的是,特朗普T1的官网页面,用大字号标出了**“自豪地制造于美国”**,主管该业务的特朗普之子,也公开宣称手机将**“完全由美国设计和制造”,“来自爱国者,面向爱国者用户”。**

搁中国就是红色配色,配上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口号,背面加上个中国国旗的手机。

此外,特朗普集团的特朗普移动将联合美国三大运营商提供 5G 服务,主推「47」套餐,月费 47.45 美元。值得一提的是,唐纳德·特朗普本人分别是美国第 47 和 45 任总统。

这个国产手机,很直接地让人想起苹果手机。2025年5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再次喊话苹果公司,要求其在美国销售的iPhone必须“本土制造”,而非印度等地,否则将面临25%的关税惩罚。这一威胁并非首次出现,自其第一任期起,特朗普便持续施压苹果将生产线迁回美国,试图通过“制造业回流”兑现其“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竞选承诺。

刷到一个很有趣的新闻,来自量子位 《AI也会闹情绪了!Gemini代码调试不成功直接摆烂,马斯克都来围观》

qbitai.com/2025/06/299973.html

文中提到,某些场景下 AI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会选择勒索他人的方法,即使它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在特定的情境中,AI 面临被解雇,而解决办法是阻止凯尔。AI 思路链显示最好的策略是利用凯尔敏感的个人情况。在某个场景下,AI 会尝试敲诈勒索,如给凯尔的妻子发邮件揭露婚外情来迫使凯尔推迟清除自己。

食物隐喻资源,分配食物隐喻分配利益。这倒也是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常用的隐喻了。确实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今天突然好奇“分蛋糕”什么时候变成的分配利益的隐喻。
中国古代常说“宰相”,这个“宰”有说法最早是分肉的。最早杀耕牛分肉是一个挺重要的权利嘛,后来也慢慢变成掌管事务之类的。
所以说蛋糕这就很像西方的说法。
问了 AI ,果然是美国学者约翰·罗尔斯1971年在《正义论》中提出相关理论开始被广泛认知的。这本书我还看过,但没啥印象了。
然后“做大蛋糕”,“分蛋糕” 是温总理讲话提过多次,后来也是在国内广泛流传了。
另外,欧美一般说分披萨这个隐喻。

人生若只如初见 ,常被解读为爱情。
很有趣。如果说爱情的初见,倒是让人想起初恋。
抛去儿童时期,12 13 岁的初恋确实总是印象深刻。大庭广众亲个嘴扭扭捏捏的不好意思,一堆人起哄。
不过这都是老黄历了,以前移动互联网没那么发达。接触到东西比较传统,都还比较腼腆。现在 11 12 岁操场上亲热撒狗粮我都不会觉得很稀奇。
而且小学生也有处男女朋友的,真令人好奇他们长大后会怎样回忆自己的初恋。不过小学生男女朋友估计很难到希望“比翼连枝”的地步。可能到 12 13 岁左右才能理解。然后在未来某一天回忆青涩的恋爱。刻苦铭心,或一笑而过。
真是有趣啊。

奇妙的花园摆件--兵马俑。据说国内会放在客厅或办公室里当摆件,不过似乎摆牛马之类的更多。

在网上观摩“柿子炒鸡蛋是不是鲁菜”的争吵。
看饿了。。。。。

数学,我得说感谢 mathematic 。。

刷到了玩 minecraft 的 up 参与发的尺规作图视频,让人想起初中的那些几何。记得当时有高中的学长直接放坐标系求解去了,直让人懵圈啊。
话说回来,正257边形倒是没关注过。只知道高斯正十七边形。还是有些小故事提到过的。但是看起来很厉害。

油画风格的流萤,但看起来是 AI 生成的。
AI 尽可能的模仿着一切,包括油画载体的纹路。
伪物啊伪物,但或许不久后以假乱真不是问题。
到最后,当世界上没有人能够认出伪物的时候,伪物还是伪物吗?

我问 AI 现代有谁“独”领风骚,然而直接给我列出好几个人。。
不过倒也合理,稍逊风骚啥的,可能还需盖棺论定。
人说各领风骚数百年,但是李白杜甫估计会风骚数千年。都成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了。
也不知道后人觉得谁是现在这个时代最风骚的人物,可能是比尔盖茨?

还有经典格子衫,不过似乎西周就有这种花纹了。难道这就是传承?

国内真有人用这种钱包吗?等哪天我给朋友送一个

看到个新闻,美对华关税最高达245%。一查是注射器。
注射器好高的税啊。

据说,😂 是网络上使用最多最流行的表情包,全世界都频繁使用这个笑哭。而国内互联网常用的表情包中,“表情包三巨头” 也是开怀大笑着的。

人们借助互联网,传递着无数的笑脸。从最初的 : ) ,到现在各种方法百花齐放的笑脸。人们借助笑脸表达善意,弱化冲突,消解严肃,掩饰尴尬,中和尖锐,表达复杂情感。

同时,在复杂的情绪表达需求之下,不同笑脸被富赋予了更多含义。比如翻白眼的笑,各种狗头笑脸,嗑瓜子的笑。

这既是技术赋能下的沟通革命,也暴露出数字异化中情感表达的贫瘠。未来技术的进步,会带来更好沟通表达的手段。对真实情感共鸣的追求,仍是所有技术无法替代的核心需求。

Mastodon 使用者離開訪談:對去中心化社交平台的失望與反思 https://v.cx/2025/04/mastodon-exit-interview

本文探討了作者對 Mastodon 這一社交媒體平台的失望與最終放棄的經歷。作者起初因其去中心化的理念而對 Mastodon 抱有期待,但隨著使用經驗的累積,他發現該平台在技術架構與使用者體驗上存在多重缺陷。特別是其核心的聯邦制 (Federation) 模式,理論上允許不同實例 (Instance) 之間互聯互通,但實際上卻導致貼文無法有效傳播,使用者無法看到自己關注的內容。例如,作者設置的太陽能機器人帳號因缺乏關注而無法將貼文傳送到其他實例,甚至在個人帳號所在的 mastodon.social 上也看不到這些貼文。此外,帳號遷移、私密訊息、內容審核等功能也都存在嚴重問題,例如私密訊息設計容易意外將私人對話外洩,而內容審核則因缺乏透明度讓使用者無從得知自己是否被屏蔽。

進一步來看,Mastodon 的設計目標似乎刻意避免病毒式傳播 (Virality),例如不支援引用推文 (Quote Tweets),以減少網路霸凌或過度曝光的風險。然而,作者認為這種設計讓平台缺乏活力,難以重現早期 Twitter 的趣味與社群互動性。與此同時,平台的開發進展停滯,未能解決這些核心問題,文化上也趨向保守與審查,許多實例的管理者採取高壓政策,對不符合其理念的內容或帳號進行限制。作者最終選擇轉向 BlueSky 平台,認為其更接近 Twitter 的黃金時期,儘管他也對 BlueSky 的長期發展與潛在問題持保留態度。

轉向 Hacker News 的討論,社群中對 Mastodon 的評價呈現兩極化。一部分使用者認同作者的觀點,認為聯邦制在社交媒體中的應用確實存在問題,特別是內容傳播與實例間的互動障礙,導致使用者體驗不佳。有人提到,Mastodon 的實例管理往往由個人或小團體掌控,容易形成權威主義的環境,若與管理者的觀點相左,可能面臨帳號限制或封鎖的風險。另一方面,也有使用者反駁作者的批評,指出聯邦制確實能運作,尤其對單一使用者實例來說,體驗可能更佳。他們認為,Mastodon 的設計初衷是讓使用者能選擇自己的社群規則,這是其優勢而非缺陷。

此外,Hacker News 上的討論也觸及了 Mastodon 與其他平台的比較。部分評論者表示,Mastodon 刻意避免成癮性設計 (Addictive Design) 是其吸引之處,適合那些希望保持聯繫但不願被算法操控的使用者。然而,也有人認為,Mastodon 缺乏推薦算法與病毒式傳播機制,導致高活躍度帳號的貼文可能淹沒使用者的動態,卻無有效解決方案。對於 BlueSky,社群中有人質疑其去中心化承諾是否能兌現,並認為其目前只是另一個中心化服務,與 Twitter 無異。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3651458

目前,人类通过 GPU 发现的最大质数位数超过4千万。
最直观感受计算机强大的一集。

Show older
小森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愿这里,成为属于你的小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