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最祛魅的时刻应该是参加高考阅卷,第一次参加还在上研二,我的实习指导老师作为湖北数一数二的化学特级,只问了我一句“想不想去”,我说“想”,然后就去了。
阅卷地点是某211大学的电教室,去了之后才发现整个阅卷组,成员有将近一半是该校化学学院在读研究生(均为非师范类),由自己导师带领入组,他们多半是为了挣阅卷费,入组也几乎没有门槛;另外一半则是全省各中学一线化学老师,有的是为了熟悉阅卷标准之后好调整今后教学,有的是为了获取一张证书好评职称,还有的,来自于边远地区的老师,说是就当来武汉旅游了,这群按理说更有资格参与阅卷的人,相比于那群研究生,反而需要通过层层选拔或者找关系才能获得机会。
首先,整个阅卷过程整体来看,当然是无比严谨的,每张试卷每个题块至少双评,双评出现分歧则将试卷送交该小组组长(一般是大学老师),由组长决定最后得分。化学虽为理科科目,但书写方式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很多时候会导致能否得分这件事,几乎取决于阅卷老师的主观判断(说白了就是想给不给不给也行),那么,这个时候,你的身份是在读非师范研究生,是一线老师,还是大学教授,评分的标准都会出现偏差,这种偏差一部分来自于客观现实,比如中学和大学教材对于同一知识点的挖掘深度不同,导致的定义和认知上的偏差,还有一部分则来自于个人主观意愿(有的老师手松有的手紧),而无论什么原因,结果都是由考生承担的。理科科目尚且如此,以至于我一直特别好奇主观性那么强的文科科目,又是如何保证阅卷的公平性。
然后是第二次阅卷,由于整个阅卷高层团队不一样,对于同一知识点的评分标准也会不一样,以至于我发现,三年前可以给分的答法,仅仅因为换了一批人,三年后就只能被认定为错误答案,一分也拿不到,而这种标准的切换,与一线老师的教学没有半分关系,结果依旧是由考生承担。而这种评分标准的混乱,则导致我在日后的教学中,时常面临无奈与困惑,因为你不知道到底怎么讲,才能稳妥地让学生不丢分。
只想在这里好好记录。
努力学习SQL和TABLEAU,爱手帐,看到桌子上的胶带就想坐下来玩一会儿。兴趣很多,希望能有享受技能自由的一天。
最爱充电方式是手帐和防弹少年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