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想赶紧作SQL一些练习给作了,但就是作不上……现在工作又堆到加班了。。。

合作商应该是有大病,数据有问题,问我能不能把有问题的数据直接改为0。
这差不多就是在说我们想作弊,请甲方同意?

追弹日常 

曾经出现在那个场馆外,兴奋的排队取票,排周边,吃东西,和朋友聊天,急急忙慌地排队进场,在台下大声应援,尖叫,欢呼。
现在看到这张图😭 想哭,好想去到那里啊!!!
明明很远,可对那天的记忆恍如昨日。

信任无罪,有罪的是亵渎这份信任的人。
平时总是在说轻易信任了别人是错的,可差点忘了真正有错的一方,或者说负面主要问题的一方是谁。

预备端午去见面的朋友就在江苏其中一所学校 讲了中北


再次和朋友喝到了同一款挂耳,又是完全两种感觉。
之前和朋友也一起作过香评。但没这么大的味道区别。完全不同感官的碰撞有点意思~

追弹日常 

今天弹为米疯狂打call!
今天我给弹疯狂打call!

痛苦写文的感悟 

就是要埋头写,只要升起一点点表达的念头就要赶快写,趁念头熄灭之前把想说的话说出来。表达欲看似旺盛实际上很容易被消磨,所以要赶着写,憋在心里耗着是不会知道好坏的,写出来哪怕是烂七八糟的东西,以后也有存档可以拿出来嘲笑自己(×)

遇到一对母女,妈妈一直在和孩子玩游戏,讲真,两个人的音量不大也不算小,足以想把耳机音量调大来盖住两人时间。孩子明显已经很困了。但妈妈努力说话玩游戏不让她睡。其实她俩音量是影响到我在一边背单词了,但也特别理解当妈的做法--如果这时候睡了,到家可能就精神了,那就不知道要陪玩到几点了 :ac_classic10: 。真的,辛苦妈妈了 :ak_04_008:

真的真的真的,不喜欢改简历——再一次被朋友说简历太差,根本不吸引人,,,最不会的就是改简历,就写清楚自己作了啥还不行,必须要努力夸自己,可真没觉得有啥可夸的啊,只是喜欢作这些事而已嘛。。。

还是不懂某人怎么作到的,每个分表里都能漏一点数据?

同事妹子第二次投喂我三只松鼠的零食。
上一次的锅巴打开袋子就是一股子老油的味道,妹子闻过也觉得不对。
今天第二次投喂,也算是对上次零食的问题回应吧,她觉得这个是好吃的。结果我打开吃到嘴里依然觉得是老油的味道的,只是没有上次重了。但我也不敢说了。怕妹子多想。
可是很想问三只松鼠的零食是怎么了?

同一款挂耳不同文字,感受文化的冲击力!!!(两种颜色是两个人写的)
图一:挂耳信息
图二:二人喝后的感受

对高考最祛魅的时刻应该是参加高考阅卷,第一次参加还在上研二,我的实习指导老师作为湖北数一数二的化学特级,只问了我一句“想不想去”,我说“想”,然后就去了。

阅卷地点是某211大学的电教室,去了之后才发现整个阅卷组,成员有将近一半是该校化学学院在读研究生(均为非师范类),由自己导师带领入组,他们多半是为了挣阅卷费,入组也几乎没有门槛;另外一半则是全省各中学一线化学老师,有的是为了熟悉阅卷标准之后好调整今后教学,有的是为了获取一张证书好评职称,还有的,来自于边远地区的老师,说是就当来武汉旅游了,这群按理说更有资格参与阅卷的人,相比于那群研究生,反而需要通过层层选拔或者找关系才能获得机会。

首先,整个阅卷过程整体来看,当然是无比严谨的,每张试卷每个题块至少双评,双评出现分歧则将试卷送交该小组组长(一般是大学老师),由组长决定最后得分。化学虽为理科科目,但书写方式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很多时候会导致能否得分这件事,几乎取决于阅卷老师的主观判断(说白了就是想给不给不给也行),那么,这个时候,你的身份是在读非师范研究生,是一线老师,还是大学教授,评分的标准都会出现偏差,这种偏差一部分来自于客观现实,比如中学和大学教材对于同一知识点的挖掘深度不同,导致的定义和认知上的偏差,还有一部分则来自于个人主观意愿(有的老师手松有的手紧),而无论什么原因,结果都是由考生承担的。理科科目尚且如此,以至于我一直特别好奇主观性那么强的文科科目,又是如何保证阅卷的公平性。

然后是第二次阅卷,由于整个阅卷高层团队不一样,对于同一知识点的评分标准也会不一样,以至于我发现,三年前可以给分的答法,仅仅因为换了一批人,三年后就只能被认定为错误答案,一分也拿不到,而这种标准的切换,与一线老师的教学没有半分关系,结果依旧是由考生承担。而这种评分标准的混乱,则导致我在日后的教学中,时常面临无奈与困惑,因为你不知道到底怎么讲,才能稳妥地让学生不丢分。

追弹日常-每天都在过节! 

太可爱了吧! :ak_04_006:

再次相信,别以为自己是安全的,你的一举一动可能都有人看着 :ac_classic09:

Show older
小森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愿这里,成为属于你的小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