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冲这个认真的书评,也值得买一本来细细品读![good]
- 转发 @光头怪博士 : #书店的灯光 坐在醒客一下午把这本《天文馆简史》看完了,非常惊喜。4.5/5星推荐。
这本书是刚回国为了怀旧去逛西单图书大厦时买的。当时逛得比较失望,但是贼不走空,就顺手拿了一本。原本以为就是那种比较流水的“简史”,没想到作者是正经的文艺青年,书写得很棒!原书名叫
<star of=”” planetarium=”” story=”” the=”” theatre:=””>
(星空剧院:天文馆的故事),我猜是出版社的锅,翻译成了“简史”。译者是天体物理硕士背景,又热爱建筑,把书翻译得非常好。
作者 William Firebrace是一位建筑师,也是一位作家,但书并没有局限于天文馆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而是将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天文馆类建筑与不同的戏剧进行对应,讨论它们承载的科学传播功能与精神力量。“它是天穹下的课堂,是以天体为演员的戏剧”,这句话来自荷兰天文学家Stromgren。而在红色的苏联时期,建筑师认为天文馆可以帮人民重燃革命的斗志;当然,在San Jose,玫瑰十字教派的领袖则认为天文馆可以帮助人思考上帝。人类用光拙劣地模拟着宇宙,也折射出了内心的不同渴望。
作者很喜欢前后呼应的写法,开篇提到的伦敦天文馆楼顶的小星球,还有埃及女神努特、莫扎特的歌剧,都作为一种或实或虚的意象,在文中多次出现。而且很明显作者是一位怀旧的人,书直接从公元500年的伊朗南部宫殿讲起,跨越了天象放映的数字化时代,作者对着日益逼真的数字影像留下了一句“有一种独特的平庸萦绕其中”的评语后,以美国威斯康辛州一位业余爱好者手工打造的小机械天文馆作为结尾,呼应了鲍尔斯费尔德在德国耶拿的蔡司工厂楼顶创造出现代天文馆的时刻。这种多少有点儿厚古薄今的心态未必会让所有人喜欢,但作为至今仍能清晰地记得第一次造访北京天文馆时看蔡司光学天象仪表演的细节的人,我能理解作者说的这种“独特的平庸是什么”。要说书还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大概就是如果读者完全没有建筑背景 (比如我),会有必须不懂装懂的时刻;再有就是,如果你把本书真的当“天文馆简史”来读的话,的确是有点儿过于“文艺”了,书中大量出现并不是谁都熟悉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家,有点儿让人不知所措。不过在万圣边上读这本书很有意思,坐久了去书店散步,一会儿看到书中刚刚提到的波兰科幻作家莱姆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