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日历 1月18日 小眼金线鲃 Sinocyclocheilus microphthalmus
洞穴对于生命体而言是一个非常严苛的环境,食物非常稀缺,而且没有阳光。作为一种典型洞穴鱼类,小眼金线鲃需要在这种特殊环境里完成整个生命周期。于是在上百万年的生存演化过程中,它的形态发生了许多适应洞穴生活的变化。
典型洞穴鱼类的眼睛便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例如小眼金线鲃的眼睛便退化为了大小不一的小黑点,丧失了绝大部分的视觉功能,仅能对较为明显的光暗变化作出反应。
而作为代偿的则是其他感知功能的提升:首先是它们的鱼鳍(主要是胸鳍和腹鳍)会趋向于延长,这样可以扩大自己感知周围环境的范围。其次在它们头部还有一个特殊而复杂的侧线管网系统,这些侧线就像小眼金线鲃的雷达,可以使得鱼类在水中游泳的过程当中感受到周围的水流等物理变化,从而让它们能够敏锐地感受和确认游泳前进方位。
小眼金线鲃的鼻孔内部是花瓣/迷宫状的结构,通常称之为嗅板。在嗅板的上皮分布有许许多多不同结构、不同功能的嗅细胞,可以帮助小眼金线鲃在贫瘠的洞穴中敏锐地发现水中的食物或是识别自己的同类。而在它们的嘴角两侧还长有两对长长的触须,在这些触须表面也分布有很多的味蕾,可以感受到水中的味道。
此外小眼金线鲃的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最直观的便是体表色素的消失。长期在黑暗洞穴里生活的金线鲃体表缺乏色素,多为肉粉色或是乳白色。
此外这些洞穴金线鲃体态还呈现出一致的特征——背部出现隆起,一些种类甚至会在背部长出一个“角”(如犀角金线鲃)。通常认为这是因为洞穴中的食物十分贫瘠,为了尽可能地存储能量,这些金线鲃便会在进食时疯狂大吃,并将转化为脂肪储存在背部和角状结构中,原理如同骆驼的驼峰。
作者 @少侠小黄鸡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