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日历 3月7日 青霉培养皿
在英国伦敦的圣玛丽医院,有一个小博物馆。这里曾经是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的实验室,也是“一颗青霉菌孢子飘进培养皿”这个为人熟知的传奇故事发生的地方,保留了当年弗莱明培养的青霉。
弗莱明1928年偶然发现青霉菌的杀菌作用之后,并没有进一步研究青霉素。直到十年后,生化学家柴恩(Ernst Chain)、药理学家弗洛里(Howard Florey)和生化学家希特利(Norman Heatley)重拾这项研究,他们将青霉素带到美国,研究提高产量的方法。
他们首先尝试的就是使用玉米浆培植青霉菌。幸运的是,玉米浆超级适合培养青霉菌,将产量直接提升10倍。另一项尝试是使用液体培养法进行发酵,取代英国使用的表面培养发酵法。
与此同时,弗洛里则去拜访各个药厂,看他们对生产青霉素是否有兴趣。越来越多的药厂参与青霉素的生产,倒不是为了救苦救难,而是二战悬在头上的阴影所慑,看到了青霉素在战场上救死扶伤的价值。
更进一步的大规模生产则需要破解几个技术难题。首先是青霉菌种的问题。北方区域实验室的研究员玛丽•亨特(Mary Hunt)小姐幸运地找到一个发霉甜瓜,上面的青霉菌极其高产。生产方法则是由辉瑞公司使用他们熟悉的深罐发酵技术,进行了革新。当时主要业务还是给可口可乐做柠檬酸的小厂辉瑞,在二战后一跃成为了大药厂。
如今,在新冠仍旧肆虐的时期看这段历史,让人不禁产生了一种别样的熟悉感。科研领域和国际药厂合作,大规模生产出治病神药,这不是和现在的新冠疫苗一样么?这种政府主导与采购,科学家提供研究数据,大型企业开发的模式,在六十年后的今天又一次出现,用来拯救人类的生命。
作者 @antares0_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