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日历 3月22日 索氏桃花水母 Craspedacusta sowerbii
《职方典》的荆州卷里,有这样的记载:“桃花鱼形如榆荚,大小不一,蠕蠕然游水中,动则一敛一收, 若人攒指收放之状,不知避人,取贮盂中亦然。离水取视,不过如涎一捻,绵软无复形体。”这就是栖息在淡水里的水螅水母——索氏桃花水母。
索氏桃花水母于1880年,Sowerby 在英国伦敦 Regent 公园种植王莲的水槽中第一次发现,此后我国各地发表桃花水母十余种,不过除了仅在四川发现过一次的中华桃花水母是有效种外,其余均为索氏桃花水母的变种或地理居群。
桃花水母的生活史呈现世代交替现象,即由水螅世代和水母世代交替。桃花水母的受精卵发育为一只小小的浮游幼虫,之后扎根发育为树枝状的水螅体,相比极其脆弱的水母形态,水螅世代的桃花水母抗逆性极强,可以忍耐酷暑寒冬甚至长时间的干旱等严苛环境。只有环境适宜时,水螅体才会以出芽生殖的方式产生水母体。
所以桃花水母经常是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尽管桃花水母倾向于在清洁温暖的水域出芽成水母,但有时在废弃鱼塘、校园荷花池甚至家中鱼缸等并不“美好”的人工环境中,也会突然出现大量桃花水母,引起人们关注后便会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由于出现时间较短且出现地点随机,人们一度认为桃花水母是狭域分布的珍稀动物,甚至有人将它和产地发现的水母化石相联系,认为桃花水母是“水中大熊猫”、“活化石”。其实桃花水母远没有人们想的那么脆弱稀少,只是它出现的时候不多,如同桃花一样倏忽开落。
作者 @少侠小黄鸡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