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 新疆野苹果 Malus sieversii
许多80后都对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天山景物记》有着深刻印象:“有这么一条野果子沟,沟里长满野苹果树,连绵五百里……在沟里开辟猪场,用野苹果来喂养成群的乌克兰大白猪。”
新疆野苹果乃是今天我们食用的苹果(Malus pumila)的老祖先。自哈萨克斯坦南部,经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至我国新疆,都可以看到野苹果树林。新疆野苹果直径约7厘米,在野生苹果属植物里是大个头。新疆野苹果由天山一带的棕熊、野马等哺乳动物进行种子传播,个头大的果实更受青睐,这也给了我们选择驯化它的理由。毕竟个头越大肉越多。
在1929年,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根据在阿拉木图考察的野苹果林判断,中亚的新疆野苹果是世界栽培苹果的祖先,也是保证苹果遗传多样性的天然基因库。他在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建立起了全世界首个种子资源库。1941-1944年,列宁格勒遭遇德国纳粹围城900多天,科研人员宁可饿死也不碰这些种子,保护了宝贵的种质资源。瓦维洛夫也于1943年死于冤狱。
大规模种植的苹果种类远远少于野生种类,美国大规模种植的栽培苹果,仅约15个品种就占据了全国苹果植株数量的90%。驯化后的栽培种对于传染病、虫害和气候变化的抵抗能力都比较差。野苹果的基因组被寄予期望,也许其中蕴含着新的,更强韧、更出色的苹果的基因密码。
吃苹果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忘了,铭记那些为人类的农业事业付出生命的英雄。
作者 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