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 大熊猫
苏琳是第一只来到美国的大熊猫。是由美国人露丝•哈克尼斯Ruth Harkness组织的探险队,在中国四川的深山里获得的。苏琳的出现,成了二十世纪动物展览最不可思议的一幕。短短三个月,创造了高达325000人的游客流量!不幸的是,苏琳只活了两年。它的标本安置在芝加哥的菲尔德自然博物馆。
虽然我们都听过“大熊猫是生存繁衍能力很弱的动物”的传说,但其实并非如此。大熊猫经常会离开幼崽数小时进食,这就给了早期动物学家认为熊猫容易“弃婴”的错觉。中国的研究人员,还曾经犯过把野生大熊猫当成“弃婴”强行收养的错误。同时,大熊猫并不愿意过多交配。在野外大熊猫拥有好几平方公里的领地,雄性大熊猫会聚集到一起互相竞争,而这是人工条件所不能具备的。
当然,经过多年的摸索,在繁殖大熊猫上,中国还是了取得可观的成就。今年7月,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官方宣布,由于我国保育得当,大熊猫已经从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EN)下调至易危(VU)状态(其实这一调整在IUCN在16年就已经做出了)。
也许,在苏琳的时代,西方人眼中所见的,除了大熊猫本身,还有带着白人傲慢眼光俯视的,隔岸观火的“遥远神秘的东方”。但大熊猫不是殖民主义的猎奇藏品,也不是任人类玩弄的“动物爱豆”。它仍然是中国特有的神秘黑白熊,和中国特有的生态系统一样,存在于人烟罕至的深山里。
作者 @灰照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