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今天,我们看到了 ,很多人注意到一个细节——地球外面竟然有一层发光的边界(图1)!

这就是大气层吗?夜空中的大气层,为什么会是“亮”的呢?发光的这层又是在哪个高度?发光原理是什么?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指向一个词——【气辉】——一种大气发光现象。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让我们从抬头仰望星空的一个细节说起。

在远离灯光的野外甚至空气稀薄的高原,欣赏纯净的夜空时,把目光放在星和星之间的“空隙”,可以感觉到没有星的区域仍然不是直觉上该有的“纯黑”,即使在望远镜中放大观察,暗星和暗星之间的“空隙”仍然有些许明亮,好像我们看到的夜空中有一个微弱发光的背景,而这个发光背景的主要成分,就是地球高层大气的微弱发光,叫做气辉(图2)。

在可见光波段,气辉最明亮的来源是高层大气的氧原子发出 557.7 nm 的绿色光,稍弱的是钠原子发出的 589.0 nm / 589.6 nm 的黄绿色光。这个颜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极光,而且都是大气中这些原子的电离发光,也都发出相同颜色的光,但实际上气辉和极光的共同点也只有前面那半句话了。

从空间分布上看,极光只在高纬度靠近地球磁极的一圈存在,鲜有出现在低纬度,而且结构清晰快速变化,反观气辉,就像一圈完整的发光球包裹在地球外,几乎均匀分布少有结构特征。这些差异通通指向了它们发光原理的差异。极光来源于太阳风中的高能粒子轰击,原子们通通变成激发态,随后回到基态而发光。气辉则源于高层大气中的紫外激发,有直接来源于太阳光的紫外线,也有高层大气其它原子离子激发后的次级紫外线,这类激发在稀薄的高层中可以存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因此在地球夜晚的这半边,才有了能持续整夜发光的气辉层。因此极光是荧光,太阳风激发然后瞬时发光,就像生活中的日光灯管;而气辉则是磷光,紫外线激发后缓慢的微弱发光,与生活中的夜光表原理相似。

了解了气辉的原理就可以发现,气辉只能出现在稀薄的高层大气。因为如果靠近地表,假设有氧原子被激发,它很快就会和旁边的原子或者分子碰撞把能量释放掉,只有空气密度足够稀薄时,原子们被激发后能安全的自由热运动,直到自己发光释放能量回到基态。从地表向上走,这个足够稀薄的位置就出现在 100 km 的高度上下。继续向上走,原子们同样也能如此发光,但是更稀薄,看到的光也更弱。因此最明显的发光就集中在 100 km 上下,刚好和传统上对太空定义的 100 km “卡门线”相当。

气辉不仅是地球上观察夜空时最主要的背景发光,而且作为一层薄薄的微弱发光球包裹在距地表 100 km 高度的地方。如果我们看向这个发光球的切向,也就是气辉层的边界,那么自然就看到了这条发光的条带。

这也就是 背后蕴含的奥秘!

:icon_weibo: weibo.com/5456131713/Kw3GCvqlD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小森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愿这里,成为属于你的小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