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泪][蜡烛] :sys_link: 查看图片

- 转发 @光头怪博士 : 刚刚看到的消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天文学教授 Arlo Landolt 去世,享年87岁。

Arlo Landolt 也许不能算是上个世纪里最有名或者最有成就的天文学家。但 Arlo Landolt 这个名字在做观测的天文学家里应该是家喻户晓的。从1973年到1993年,Arlo Landolt利用美国Kit Peak国家光学天文台和智利Cerra Tololo泛美天文台的观测设备给出了一个在南北半球都能使用的测光标准星列表 (图1)。这个看似很普通的工作在当年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意义也非常重要。

测光,顾名思义,就是测量天体的亮度。对于遥远的天体,这个任务显然比测量你家灯泡多亮要难得多。传统的天文观测中,测光是通过一系列的定标过程完成的,这其中需要考虑观测系统,观测条件,银河系消光等多种系统问题,但最终是依赖于一个测光标准星网络的。尽管我用的设备不同,观测时月相不同,用的滤光片有些许不同,但定标完成后,我观测下特定标准恒星的亮度应该和标准星网络里的值是一致的。这一步得到确认后,这个定标过程也就可以应用到所有的天体上了。

所以Arlo老爷子做的其实就是给整个测光系统建立基石的过程。Landolt测光标准星表曾经是使用UVBI滤光片系统进行观测的基础,是每一个开展天文观测的人都要熟悉和使用的工具。Landolt 1992年的文章,到现在已经被引用了快5000次,是天文领域内不折不扣的最高引文章之一。今天,测光定标过程已经有所演化,更加系统,也更加具有统计背景。严格来说,无论在什么波段,观测时“拍摄标准星”这一步已经不再需要了。再过10年,可能新一代的天文学家都不会知道Arlo Landolt这个名字了。。。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纪念一下老爷子的。天文这个领域里,有着太多的观测者做着基础而重要,但却比较默默无闻的工作了。这些人的贡献其实是多少篇Nature, Science都换不来的。

图2,3 是美国国家光学天文台 (NOAO; 现在叫国家光学红外天文实验室,NOIRLab) 2014年为纪念Arlo大爷在NOAO观测55年发的庆祝文章。无论是年轻的时候在望远镜前,还是晚年坐在电脑屏幕前,都是一幅快乐而专注的观测者的模样。Arlo求学期间还在南极呆过,在国际地理年前后,他和另外18个学者在南极生活了两年,研究极光和大气辉光等现象。图4就是Arlo在南极的大胡子照。

祝这位看了一辈子星星的大爷现在依然能与星同在,去拜访一下他亲手打造的标准星网络。

:icon_weibo: weibo.com/5456131713/Lc8A0jbpy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小森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愿这里,成为属于你的小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