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起名字,总是探测任务的一大看点。
露西号探测器的名字,来源于1974年发现的古人类化石“露西”,因为这次太阳系的小行星之旅就像是一次寻找太阳系起源的考古。
路上遇到的这颗小行星叫Donaldjohanson,这是为了纪念当年发现“露西”化石的古人类学家 Donald Johanson。
露西号任务的主要探测目标,是7颗特洛伊小行星——都提到特洛伊了,当然要用希腊史诗中的7位英雄命名了。
- 转发 @Steed的围脖 : 在太阳系深处,一艘微小的探测器正穿越着无垠的空间。
四周,是数十亿年的尘埃与碎石,一切静谧无声。
这就是露西号的旅程——一场穿越时间、穿越行星起源故事的壮丽探索。
2025年4月20日,露西与一颗古老的行星碎片擦肩而过。这颗小行星,名叫Donaldjohanson,它诞生于大约1.5亿年前,是一次温柔的碰撞之后的产物。
从露西的镜头望去,Donaldjohanson像是一根巨大的杠铃,两端是圆润的块体,中间由一条细细的脖子连接着(图一)。
这幅奇妙的形态,称为接触双星(Contact Binary)——在太阳系诞生初期,数以亿计的小天体在混沌中缓慢地互相靠近、粘合,留下了像这样脆弱而美丽的结构。
仔细观察,它的表面泛着浅灰色光泽,陨石坑斑驳密布。特别是较大的那一端,仿佛记载着亿万次微小撞击的痕迹(图二)。这不仅是岩石,而是一个故事,一段讲述太阳系如何由微尘逐渐积累成行星的故事。
露西号飞掠时距离小行星最近仅960公里——在宇宙尺度上,就像在天空中擦过一粒漂浮的尘埃。
探测器的L’LORRI相机记录下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影像,但即使是它,也无法一次将整个Donaldjohanson收入镜头——这颗小行星,比人们先前预期的还要庞大,最长8公里,最宽3.5公里。
令人着迷的是,这颗小行星极可能是一个碎石堆(rubble pile)结构。无数微小的石块和尘埃,靠着微弱的引力聚集在一起,就像漂浮在水面上的泡沫,既脆弱,又神奇地稳定。
当然,Donaldjohanson并不是露西的主要目标。这次飞掠,更像是为未来更伟大冒险的一次彩排。真正等待着露西的,是木星轨道附近的特洛伊小行星群——那些从太阳系黎明时代起就静静守护着原初秘密的天体。
露西装备了三套科学仪器:
▶ L’LORRI长程成像仪,捕捉细节;
▶ L’Ralph成像光谱仪,探测色彩和成分;
▶ L’TES热红外光谱仪,测量温度变化。
通过这些观察,我们或许能够解读出一个更宏大的故事——关于太阳系如何在微尘和碎石中诞生,关于地球如何最终成为孕育生命的摇篮。
在这无边的宇宙中,每一颗小行星,都是一页未曾翻开的史诗。
而露西,就像一位旅人,带着我们对过去的渴望,对未来的好奇,继续航向远方。
图源:1、NASA/Goddard/SwRI/Johns Hopkins APL;2、NASA/Goddard/SwRI/Johns Hopkins APL/NOIRLab
文案:ChatGPT 洗自 NASA官网新闻稿
喜欢更“正经”版本的,请看这边: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