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你发财……// @诗怀雅一一生推 :也许他们是唯一一群不用被刘德华的歌折磨的人了
- 转发 @航天面面观 : #中国空间站的点点滴滴
航天员:太空之家都收拾好了,就等着吃年夜饭了,赶紧下命令吧[哈哈]
北京,你快说你已经明白了,快说啊[馋嘴][馋嘴][馋嘴][太开心]
伪彩色的调色也是一门本事[允悲]// @光头怪博士 :不行,再转发一下,这几张图真的是怎么看都好看。南非射电天文台SARAO还发布了一张适合当桌面的版本,真的是美得人心跳都要停止了。 :sys_link: 查看图片
- 转发 @光头怪博士 : #astro-ph 啊,这篇文章看到标题就激动了。来自SKA先导项目,位于南非的MeerKAT射电阵列拍摄的银河系中心区域的“图像”:
网页链接
这部分观测是2018年利用60-62面天线组成的干涉阵列进行的,当时MeerKAT就搞过新闻发布,但数据还没有最终处理好。无论是分辨率,灵敏度,还是射电能谱的信息,MeerKAT的这组数据都是世界最好的。观测集中于1.28GHz附近的一个很宽的频段内。
MeerKAT一共花了140多个小时在银河系中心这600光年左右的区域里。在银河系中心这小小的一片区域里集合了4百万太阳质量的超大黑洞,银河系内最活跃的恒星形成区和大质量年轻星团,大量的超新星遗迹,以及众多我们尚不完全理解的射电辐射特征。
说实话,看到图一的时候我是会起鸡皮疙瘩的。和当年VLA拍摄的银心标准照一对比才能看出MeerKAT带来了多么大的进步。在这样的分辨率下,银河系中心仿佛一片植被茂盛,充满了险恶的热带丛林。你知道怪兽就隐身其中,你看不到它,但它狂暴时推倒的树木,留下的爪印就在眼前,时刻提醒着它的存在。
这些丰富的细节中不知道还蕴含着多少新的科学。图二展示的这些纤细优雅的结构叫Non-thermal Radio Filaments,非热射电纤维。这些结构在银心很多,但是其物理起源暂时还没有大家一致认可的答案。图三,四分别是银心主要结构的SgrA, SgrC (图三) 以及 Sgr B (图四) 区域的细节放大。除了射电图像,MeerKAT还提供了射电频谱的轮廓(Spectral Slope),就是图中用不同颜色展示的信息。这一测量对理解产生射电发射的同步加速辐射的起源非常有帮助。图五是Sgr A区域那巨大的射电弧的放大展示。图六则展示了著名大质量星团Quintuplet附近的射电辐射。。。。没有什么太多好讲的了,就好好欣赏吧。
舱内不许放,可不可以出舱放呢[doge]// @航天面面观 :回复 @alan安蓝 :禁放[哈哈]// @alan安蓝 :来放个鞭炮[doge][doge]
- 转发 @航天面面观 : #中国空间站的点点滴滴
航天员:太空之家都收拾好了,就等着吃年夜饭了,赶紧下命令吧[哈哈]
雪山上的Leonard!!// @Nicola在海边 :每次去 @松赞旅行 的固定操作:上阳台支脚架开始拍、去餐厅吃晚饭、回阳台收脚架相机🤣
- 转发 @于海童_THU : 雪山上的莱纳德彗星(Comet C/2021 A1 Leonard),1月2日拍摄于香格里拉松赞林寺
从去年12月下旬开始,就不断传来莱纳德彗星在远离太阳的过程中彗尾不断变长的消息,虽然亮度暗且仰角低,但在我国南方日落后还是有较充足的时间可以观测,于是在新年的云南旅行中计划了彗星的拍摄。悲剧的是日落后西方涌起了厚云,把星星彻底遮在了后面。直到彗星落山之前的五分钟窗口内,才在云层下面看到了它的影子,匆忙完成了拍摄,堆栈后期之后隐约有彗尾的层次。这位长途旅人与地球擦身而过,有幸在它接近和离开时两次记录下了它的影子。
Z7 + 105/1.4E,堆栈+裁切
[跪了]// @飞蠓 :而且还是用胶卷拍的
- 转发 @Steed的围脖 : 彗星大神Gerald Rhemann翻出了20年前,也就是2002年,他用柯达胶卷拍的池谷-张彗星。这颗彗星由天文爱好者池谷薰和张大庆各自独立发现。2002年4月4日,这颗彗星从仙女座大星系M31附近经过时,Rhemann拍下了这张照片。大神就是大神,20年前拍得就惊为天人了~~ [跪了]
祝贺王亚平🎉这个生日也很有意义啦 #王亚平成中国在轨最长航天员
- 转发 @人民日报 : 【祝贺! #王亚平成中国在轨最长航天员 】2010年,经过层层严格选拔,王亚平如愿成为中国第一批女航天员;如今,伴随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的实施,她也在数天前成为了中国累计在轨时间最长的航天员。再过几天,她将和翟志刚、叶光富在太空迎来春节,这是 #中国航天员将首次在太空过大年 。
北京大学的微博视频
https://weibo.com/5456131713/Lcyppn3Bj
地球的影锥比L2还短了一点,所以哪怕不晕,也不会被挡住光线的// @Suuum42 :zhiqi之前还以为在那个位置上地球能帮忙挡住太阳的光线,这么看好像也挡不到嘛[拜拜]
- 转发 @EasyNight : #鸽王怎么样了 刚才是谁问L2轨道来着? 来看图~ 可以看到轨道是绕着L2点的,看起来就像是太阳周围的日晕一样,所以这个叫“晕轨道”,注意“晕”字读四声(yùn)。
读一声的同学们你们是经历了什么……
图源:NASA
#鸽王怎么样了 刚才是谁问L2轨道来着? 来看图~ 可以看到轨道是绕着L2点的,看起来就像是太阳周围的日晕一样,所以这个叫“晕轨道”,注意“晕”字读四声(yùn)。
读一声的同学们你们是经历了什么……
图源:NASA
还有500多公里就到了// @楚说新语 : 那算下来,现在快到目的地
- 转发 @EasyNight : #鸽王怎么样了 詹姆斯·韦布望远镜刚刚完成了进入L2轨道的入轨点火(Insertion Burn),正在进入L2轨道。这算是最后一次轨道修正。目前韦布的速度已经降到每秒200米,距离最终目的地还剩2500千米了。
这张点火图还挺带感的,望远镜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雄(gē)鹰(zi)[笑而不语]。
图源:NASA
嗯这个图相当直观了// @随时随地发现新杠精 : 在隔壁 @Steed的围脖 老师那看到的图 :sys_link: 评论配图
- 转发 @EasyNight : #鸽王怎么样了 詹姆斯·韦布望远镜刚刚完成了进入L2轨道的入轨点火(Insertion Burn),正在进入L2轨道。这算是最后一次轨道修正。目前韦布的速度已经降到每秒200米,距离最终目的地还剩2500千米了。
这张点火图还挺带感的,望远镜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雄(gē)鹰(zi)[笑而不语]。
图源:NASA
你要找的是不是:鹊桥号// @灌水的慕士塔格 :我记得嫦娥几号轨道器去地月拉格朗日点也是在那个点划小圈。// @飞蠓 :// @EasyNight :L2轨道不是一个点,你可以理解为,韦布在“水平”面内绕太阳画大圈儿,同时在“竖直”面内绕L2点画小圈儿
- 转发 @EasyNight : #鸽王怎么样了 詹姆斯·韦布望远镜刚刚完成了进入L2轨道的入轨点火(Insertion Burn),正在进入L2轨道。这算是最后一次轨道修正。目前韦布的速度已经降到每秒200米,距离最终目的地还剩2500千米了。
这张点火图还挺带感的,望远镜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雄(gē)鹰(zi)[笑而不语]。
图源:NASA
L2轨道不是一个点,你可以理解为,韦布在“水平”面内绕太阳画大圈儿,同时在“竖直”面内绕L2点画小圈儿// @还是我洛城潮人 : 然后詹姆斯韦伯是怎么样定位那个点的呢?是需要很精确的点吗?还是说一个大概的范围就可以了? @EasyNight
- 转发 @EasyNight : #鸽王怎么样了 詹姆斯·韦布望远镜刚刚完成了进入L2轨道的入轨点火(Insertion Burn),正在进入L2轨道。这算是最后一次轨道修正。目前韦布的速度已经降到每秒200米,距离最终目的地还剩2500千米了。
这张点火图还挺带感的,望远镜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雄(gē)鹰(zi)[笑而不语]。
图源:NASA
#鸽王怎么样了 詹姆斯·韦布望远镜刚刚完成了进入L2轨道的入轨点火(Insertion Burn),正在进入L2轨道。这算是最后一次轨道修正。目前韦布的速度已经降到每秒200米,距离最终目的地还剩2500千米了。
这张点火图还挺带感的,望远镜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雄(gē)鹰(zi)[笑而不语]。
图源:NASA
没想到城站上面也能悬日[跪了]
- 转发 @对头_TM我就是潘子 : #风光pixel风月谈 @风光Pixel @Steed的围脖 @苏铁s @EasyNight
关于2021年最后一个月的日升月落🌇🌃
[泪][蜡烛]
查看图片
- 转发 @光头怪博士 : 刚刚看到的消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天文学教授 Arlo Landolt 去世,享年87岁。
Arlo Landolt 也许不能算是上个世纪里最有名或者最有成就的天文学家。但 Arlo Landolt 这个名字在做观测的天文学家里应该是家喻户晓的。从1973年到1993年,Arlo Landolt利用美国Kit Peak国家光学天文台和智利Cerra Tololo泛美天文台的观测设备给出了一个在南北半球都能使用的测光标准星列表 (图1)。这个看似很普通的工作在当年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意义也非常重要。
测光,顾名思义,就是测量天体的亮度。对于遥远的天体,这个任务显然比测量你家灯泡多亮要难得多。传统的天文观测中,测光是通过一系列的定标过程完成的,这其中需要考虑观测系统,观测条件,银河系消光等多种系统问题,但最终是依赖于一个测光标准星网络的。尽管我用的设备不同,观测时月相不同,用的滤光片有些许不同,但定标完成后,我观测下特定标准恒星的亮度应该和标准星网络里的值是一致的。这一步得到确认后,这个定标过程也就可以应用到所有的天体上了。
所以Arlo老爷子做的其实就是给整个测光系统建立基石的过程。Landolt测光标准星表曾经是使用UVBI滤光片系统进行观测的基础,是每一个开展天文观测的人都要熟悉和使用的工具。Landolt 1992年的文章,到现在已经被引用了快5000次,是天文领域内不折不扣的最高引文章之一。今天,测光定标过程已经有所演化,更加系统,也更加具有统计背景。严格来说,无论在什么波段,观测时“拍摄标准星”这一步已经不再需要了。再过10年,可能新一代的天文学家都不会知道Arlo Landolt这个名字了。。。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纪念一下老爷子的。天文这个领域里,有着太多的观测者做着基础而重要,但却比较默默无闻的工作了。这些人的贡献其实是多少篇Nature, Science都换不来的。
图2,3 是美国国家光学天文台 (NOAO; 现在叫国家光学红外天文实验室,NOIRLab) 2014年为纪念Arlo大爷在NOAO观测55年发的庆祝文章。无论是年轻的时候在望远镜前,还是晚年坐在电脑屏幕前,都是一幅快乐而专注的观测者的模样。Arlo求学期间还在南极呆过,在国际地理年前后,他和另外18个学者在南极生活了两年,研究极光和大气辉光等现象。图4就是Arlo在南极的大胡子照。
祝这位看了一辈子星星的大爷现在依然能与星同在,去拜访一下他亲手打造的标准星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