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board
在毛象给我的好朋友我的高中室友宣传一下😻😻(春节聚会和她聊知道她很忙但没想到是这个…这么牛)
她和女朋友成立了一个面向le群体的婚礼工作室!在丽江雪山里,非常美,特别喜欢这些照片里黑白的雪山下各色烂漫的花环,她们说这是

“如果这个世界黑白太多,那我们就加一点彩虹色。”

很长就不完全发了贴一个链接,一对儿小情侣很好很包容很有素质,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联系她们!(如果能转发一下更好了!谢谢大家)m.weibo.cn/status/500958537318?

在闲鱼卖东西遇到一个好高冷的卖家,我描述半天人家只回一个“👌”
不过想到她完全不砍价直接拍了我的东西,我决定忘记这件事

说起来当下的力量这本书我最开始以为是讲,心理鼓励啊什么的那种书,结果看了大半本一直在想心灵、显化这种话题,很好奇这种带有东方色彩的心灵治愈在西方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但是其实我对这个东西不是很感冒🤔可能是因为这东西走火入魔了真的就看起来很反智

小区里好大几只猫 :siamese_035:
好像有好几位热心邻居小姐姐在喂它们。前两天我爹想拿厨余剩菜去喂猫,结果下楼发现几只猫在吃带鱼……我爹顿感手里的猪皮配不上它们,悻悻然回家了 :chiikawa_20:

又不让别人回复又见不得隔空喊话,那怎么办嘛,只好出于礼貌拉黑然后再说我想说的话

西西弗神话是一本,和想象中差别很大的书,可能因为有关于这本书的讨论,总被提到的是书名的来源,也就是有关于西西弗推石头的那一小段,导致我一直以为这是一本小说类型的书
结果完全不是,而且,那段很有名很有名的关于西西弗的讨论,其实出现在这本书的末尾……在我看的过程里我都完全忘记这件事了,直到心满意足即将阅读完毕时,它才施施然出现,一瞬间意识到我对本书起初的认知和它实际上的内容其实相差十万八千里,但并不讨厌
有种上错花轿嫁对郎的感觉

认识的网友里面女铜太多了,以至于我看朋友圈,一个女生和另一个女孩坐在一起拉着手拍照第一反应都是姐们这是秀恩爱吗。。。。。
倒是也不觉得不行,知识如果她也是女铜的话那我朋友圈的直女就,几乎没有勒

得承认人是没法强迫自己做不想做的事,但凡能做的,必定还是从心里认为自己有非做不可的理由…………

哎有点淡淡的崩溃,也可能是巨大的崩溃,总之就是很希望谁能把我团成团扔进垃圾桶就行了………………

以前很喜欢的一家本地有名的高端菜馆,菜谱里变成好多鲍鱼海参,做法也不本地化了,然后从里面捡了几道比较地道的本地菜结果也不是很好吃,好失望

哎当然完全这样解读也有失偏颇!我觉得陶喆之所以让歌词这样指向性很模糊,就是虽然他的感动来源于主但他也希望歌词里的蝴蝶可以是听众心里的那个人吧,有种很开放的含义在……
就感觉老陶也是蛮复杂的,一方面是真的浪子又很抽象,在歌里搞黄也是信手拈来(……)但动真感情的时候又很虔诚

Show thread

之前听《蝴蝶》就很好奇这个“你”是谁,为什么永远无条件地爱陶喆,而陶喆的语气里又充满感激
然后最近才知道他信基督,顿时理解一切,然后意识到其实蝴蝶的歌词就是很标准的感恩主的那些语句

一个很简单的逻辑,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一件事你做不好,只能说明熟练度不够或者知识欠缺,并不能推理出你不够好这个结论。
无论是别人这么对你说,还是你自己习惯性对自己这么说,告诉那个声音:你是错误的。
做不好的事,练习就是了,如果真的实在是反复练习以后还是做不好,嗯,可能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为了做这件事,小事一桩罢了。
一个非常祸害人的思维习惯就是永远将不客观的评判和自我价值挂钩在一起,你如果不发自内心相信自己作为人本身的价值,就永远都会被绑架。

今天出门穿的鞋有这么厚,为了不让自己看起来太高和人聊天的时候一直岔着腿站

😅通过亲戚聊天发现,十几二十年之后同学圈里面最有存在感最被人惦记的同学,就是去当医生的同学………………

区分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哪些不是,也挺重要……

如果有友友对深入、学术地了解依恋关系感兴趣,不满于市面上常见的僵化流行心理学描述(回避性依恋就是怎么怎么样),可以看一下卡洛斯·皮提亚斯·萨尔瓦的《未竟的依恋:理解和疗愈内在的创伤》

我的推荐理由:
1️⃣ 它是一本足够新的心理学著作(西语原著出版于2021)。时效性对于心理学太重要了,毕竟研究五年一个节点。
2️⃣ 它不露痕迹地结合了实证证据和精神分析等流派的临床经验。实证证据和治疗实践常常是有隔阂的,很多广为流传的临床经验很难被研究直接验证。但是这本书结合了实证证据的严谨性和临床经验的全局性。
3️⃣ 角度非常好。这本书是从创伤的角度穿刺依恋关系,这意味着它能把零散的诊断标签和泛滥于流行心理学的依恋理论结合起来。很多只了解依恋关系皮毛的输出者可能会贸然把人放进回避型依恋的抽屉,却不知道怎么理解与之黏连的更复杂的心理结构,例如双相、焦虑、人格解离。但它们其实都需要经过通用的认知功能结构,例如情绪调节、自我认知。着眼于这些动态结构而非僵化标签可以帮助我们得到灵活、个体化的理解和干预,踢开宿命论的陈词滥调。
4️⃣ 覆盖了更长的发展过程、更多的人际关系和更严重的演化状况。如果你和我一样有过人格解离等更复杂的状况,你可能会很难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市面上有效的信息很难找。这本书关于解离的章节能帮我梳理清一路以来我是怎么形成这样的心理结构的,这些特质又怎么不自觉地吹动了我的其他关系。我会意识到我自生命早期开始,非常长期地,没有得到有效的情感回应,一直处在危险的心理环境,也没有形成稳定的自我叙事。比起其他的创伤类书籍,这本书侧重侧重人际互动的视角,非常集中、灵活且有穿透力。其他书可能是“事件——创伤”。但这本书补全了互动这一中介变量,变成了“事件——互动(认知)——创伤?”。而中介变量里往往藏着问题解决的关键。
5️⃣ 严谨而慈悲的认知视角。作者很少对哪一方给出谴责,但也并不软弱地回避问题。他坚定合理的中立来源于更全局的视角:互动是双向的。每个人都受制于自身的依恋特质其他的心理结构。因此,依恋损伤有时会传递,但也可以经由心智化(有意识的自我觉察等)等努力让悲剧终止。

除了推荐以外也有提醒:
1️⃣ 这本书有一定的阅读门槛,偏专业性,没有体系化心理学训练的读者可能会读着有点费劲。量力而行就好。
2️⃣作者更侧重对依恋创伤形成机制的梳理,治疗方面我度过来感觉没有那么有帮助,很多治疗建议也是偏供专业人士改进工作,没有很多直接的资源指南。

阅读建议:
没必要按顺序读。可以前前后后翻。可以在微信读书找到。很遗憾的是似乎没有英文译本,有能力的读者可以看西语原著。

rt是的是的…做菜后才意识到家常菜的感动在于它是嵌进一个人的生活的。做菜并不只是关于待在厨房的时间,它意味着洞悉橱柜、冰箱里的酱料和香料,洞悉冰箱里放着保质期到哪一天的鸡肉或者牛肉,是里脊还是大腿,还意味着什么时候买菜,买菜的时候为了凑打折是不是再囤一点卫生纸或者厨房锡纸,等待一道菜成熟的时间里,这个人怎么使用自己的时间,是用来读书还是看喜欢的20分钟一集的情景喜剧。家常菜的产出不是可以被工业分离的,它碎片串联起了一系列的私人生活,也臣服于私人生活的统领。它也反映非常私人的品味、经验,如果菜谱中的某个步骤来源于人生中的某个人,它甚至会包裹住一个秘密。做饭的确是不可以被轻视的劳动,也是创造和掌控。

紫金陈的文笔真是烂到独树一帜:「两人调着情,搂抱着,像一台滚筒洗衣机滚进了书房。」

Show older
小森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愿这里,成为属于你的小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