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1月10日 大型菊石 Parapuzosia seppenradensis

德国明斯特自然博物馆藏有一个世界上最大的菊石化石,这种巨大的头足类学名Parapuzosia seppenradensis,外壳宽两米五,似乎在诉说着头足类中的“旧日支配者”——啊不,是奥陶纪外壳长可达9米的房角石(Cameroceras),那曾经的荣耀。

目前普遍会将大型的菊石或角石认为是凶猛的掠食动物,但由于头足类动物软体部分难以保存,我们对这些大型动物的了解还是十分有限。有一种观点是,大型的菊石和角石可能是温和的滤食动物,就像现代海洋中的蓝鲸或鲸鲨一样。

菊石的壳用“隔断”分割成很多大小不同的“空间”,越靠近头部,空间就越大,这些被称为“气室”的结构通过一个小孔连接,是菊石用来控制自身浮力的装置,如果需要下潜,就将海水吸入到气室中,如果想上浮,就把气室中的水排出去,和我们人类建造的潜艇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它们的外壳十分巨大,让人有一种大型动物的感觉,但由于它们的壳内大部分空间都被气室占据,肉体只居住于最末的一节腔室中,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

如何区分鹦鹉螺和菊石呢?只要把外壳打磨掉,露出壳里的缝合线,两者就非常容易区分了:鹦鹉螺的外壳缝合线平直,显得非常简洁,但菊石的缝合线比较复杂,而且其中很多呈现出非常精美的图案。

早期的菊石如泥盆纪的菊石化石,缝合线只是有了一些曲度,而到了白垩纪,菊石的缝合线就变异常复杂,呈现出非常多的锯齿。有的同学就问了:你说这玩意儿有个啥用?平时也看不见。有一种观点是,缝合线变得越复杂就能加强贝壳的强度,就能让菊石用更轻的贝壳获得同样的强度,这样就能加强自身的运动能力并减少能耗,让它们能够获得更强的游泳能力以及更好的防御力。

作者 @李希特二猪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CwqQ8xAE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小森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愿这里,成为属于你的小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