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1月31日泽氏斑蟾(巴拿马金蛙)Atelopus zeteki

2006年,巴拿马中部热带雨林,大卫•爱登堡与BBC纪录片组在那里拍摄到了金黄色的泽氏斑蟾。那是人类的影像设备最后一次在野外记录到这种动物。

中美洲的雨林一直庇护着泽氏斑蟾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种两栖类,直到蛙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席卷了中南美洲的雨林。皮肤受蛙壶菌侵袭的两栖类,水盐代谢会失衡,最终心衰而亡。

壶菌病目前已侵入了至少56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已经检测的1000多个物种里,有42%受其感染。人们一度以为,在医学和科学实验上用途很广的非洲爪蟾,是传播壶菌病的“元凶”。如今我们知道壶菌病并非源自非洲,但国际贸易依旧难脱干系。

日益发达的国际间生物贸易和商业往来,无意中推动了壶菌病的全球性传播。巴拿马国土虽小,但却是连接南北美洲的陆上桥梁,船只在码头拉响的汽笛,也是给两栖类敲响的丧钟。2006年之后,巴拿马雨林中的泽氏斑蟾几乎被传染病全灭。

保育工作者将仅存的种群捕捉、保护了起来。到今天,至少有500只泽氏斑蟾成功人工繁殖出来,不过,它们永远无法回归雨林中的故土了——在壶菌病的影响被削弱到最小之前。

最近二十年多年间,许多人类传染病也像壶菌病那样病例剧增,并且在未来还将继续增加。它们共同织成了一张特殊的“世界地图”。新兴传染病往往无视地域限制,只需最初少数人之间的有效传播,便可能发展为影响全球的公共卫生事件。“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当然,也包括眼下的全球性疫情。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FId5vlWa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小森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愿这里,成为属于你的小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