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2月10日 大豆 Glycine max

在日本千叶县野田市有一个酱油博物馆——龟甲万(Kikkoman)酱油博物馆。龟甲万是日本酱油企业的老祖宗。

日本酱油和中国酱油的制作工艺大同小异。由大豆开始蒸熟,加入小麦粉以后发酵成麹(qū),加入盐和水之后再次发酵,即成为酱油。大豆中的蛋白质在这一流程下被分解为氨基酸,小麦里面的碳水化合物被分解成糖,产生出酱油独有的风味。

真正改变酱油制造流程的是酱油的工业化,这是从19世纪末的日本开始的。当时,微生物学在西方诞生,对发酵过程的理解也由此开始。知道了微生物之后,就产生了“友麹”这个概念,从上一批的好麹里面拿一些帮助下一批发酵。

除了化学和生物上的发展以外,机械化也大幅改进了酱油工业。例如,一开始蒸煮大豆的流程用上了加压蒸熟罐,算是高压锅的前身;靠人工用棍子搅拌变成了使用压缩空气进行搅拌;最后从发酵产物里压榨出酱油的过程,则用上了螺旋压力机或液压机。

1960年代之后,酱油工业又有了新的发展。科学家们通过X射线诱发的变异产生出了更高效的酵母菌,并且使用纯的酵母菌和细菌改善酱油制作流程。小麹缸变成了带有温度湿度控制功能,完全机械化搅拌的不锈钢大缸。从麹制酱的流程中也使用了更精细的温度控制。氮的利用率从1930年代的60%提高到了90%,而发酵时间也从1~3年减少到了4~6个月。

虽然制作酱油的原理逾千年不变,但是设备变了,发酵时间变了,控制温度的方法变了,菌种的基因也早就不是原先的基因。重要的并不是墨守成规地遵循传统的工艺和技术,而是使用现代的科学方法理解、研究、改进传统工艺。

作者: @antares0_0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K1hbSAbPo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小森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愿这里,成为属于你的小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