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 小麦
2016年,考古学家们对西安西周镐京遗址进行发掘时,在一个用于垃圾填埋的灰坑内发现了大量碳化的小麦颗粒。这说明了在西周中期,我国就已经开始对小麦进行规模化种植。
当植物种子在低氧环境下经火灼烧时,种子就会产生一层碳化外壳,可以抵御微生物,并且耐受土壤中酸碱的侵蚀,存留至今,成为研究人类历史与植物演化关系的证据。比如,通过对不同地区考古得到的小麦年份和基因的测定,考古学家已经绘制出一张小麦传播的地图。
最早被人类驯化的二倍体小麦叫做一粒小麦,它的一个亲属乌拉尔图小麦与拟山羊草的近似物种杂交,产生了四倍体的二粒小麦。大约公元前1万年,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在新月沃土一带被人类驯化。
大约8000年前,在外高加索到伊朗北部的里海沿岸,栽培的二粒小麦偶然与野生山羊草属的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也叫粗山羊草)发生天然杂交,最终形成了六倍体的普通小麦。已知最早的六倍体小麦大约在公元前6400-6200年之间,发现于土耳其的加泰土丘。
当然,小麦在中国也有其一席之地。至今为止,西至天山东缘、东到山东半岛数千公里的带状地带上,已经有30多处不同的考古遗址曾出土小麦,这些样本属于距今3000~4000年左右的龙山时代。目前学界的理论认为,小麦从西亚发源之后,在大约5000年前沿欧亚的草原通道传入中国,并扩散到华北各个史前文明中。
作者 @antares0_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