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 银缕梅 Parrotia subaequalis
银缕梅的发现故事,开始于1935年的江苏宜兴。年轻的植物学家沈隽,发现了一棵特别的金缕梅科树木,采集了两份带果的枝叶标本。
接下来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使这些植物标本面临灭顶之灾。一位勇敢的植物学家单人骅站出来,担负起标本与研究资料西迁的重任,将装满了三辆卡车的宝贵资料,运到抗战大后方的重庆,这些标本才得以幸存。
1954年,单人骅终于打开了这些珍贵的标本,发现这种植物形态与日本金缕梅相似,但还缺乏花部形态,难以定论。
1987年,南京中山植物园的邓懋彬研究员循着沈隽留下的标本采集记录,重新回到宜兴西南的山地寻找。邓懋彬最终在宜兴善卷洞附近找到了这种奇怪的金缕梅科。经过4年计算和蹲守,邓懋彬终于见到了它的花,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知的银缕梅,“银”比“金”更加珍贵。
1992年,邓懋彬等人发表了《银缕梅属——中国金缕梅科一新属》,将银缕梅的学名定为Shaniodendron subaequale (H. T. Chang) M. B. Deng et al. 其中,拉丁属名Shaniodendron,是根据单人骅先生的中文发音拟的,以此纪念这位守护知识的英雄。
(后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确定银缕梅跟Parrotia属的关系最近,因此学名被修订为Parrotia subaequalis)
作者 @钟蜀黍满脸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