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看图1!抹香鲸的尸体上,竟然趴着一头北极熊!

这是“迪士尼自然”摄制组最近在北极拍到的画面。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海滩上,出现了一头抹香鲸的尸体,几头北极熊趴在上面大快朵颐!随后,更多的北极熊从四处赶来,享用这顿大餐。

摄制组的制片人杰夫•威尔逊(Jeff Wilson)认为,这具尸体是去年形成的,已经被北极熊分食过一次。在冰层下度过了一个冬天后,它再次浮上海滩,缓解了北极熊食物短缺的危机。

由于气候的变化,北极的海冰逐渐融化。对于北极熊来说,冰面减少意味着狩猎海豹的难度大大提升,它们不得不到荒芜的陆地上求生。而这具连续两年出现的抹香鲸尸体,无疑是上天赐予它们的救命口粮。

图1、2拍摄者为Ryan Atkinson,图3拍摄者为Jeff Wilson,版权均属于Disneynature。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vPPIulQj

今日物种主角是蓬虆(𝘙𝘶𝘣𝘶𝘴 𝘩𝘪𝘳𝘴𝘶𝘵𝘶𝘴)。

“蓬虆”或许并不为人所熟知。但如果说是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提到的“覆盆子”,或是很多地方俗称的“泡”,一些童年回忆是不是就被唤醒了?

来评论里聊聊,你小时候还吃过什么野果子[快乐糖][快乐糖]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vHl12b0I

今日的物种主角是橙汁……不,是报喜斑粉蝶(𝘋𝘦𝘭𝘪𝘢𝘴 𝘱𝘢𝘴𝘪𝘵𝘩𝘰𝘦)的卵。

报喜斑粉蝶是南方最常见的蝴蝶之一,经典的一抹红很多人都见过(图2)。它们的卵也很有意思,每颗卵都是黄色的锥筒型,整整齐排列在叶片上,近看就像一堆橙汁。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vxXDreMu

今日主角是球果假沙晶兰(𝘔𝘰𝘯𝘰𝘵𝘳𝘰𝘱𝘢𝘴𝘵𝘳𝘶𝘮 𝘩𝘶𝘮𝘪𝘭𝘦)

它们就像是寒冰豌豆射手,全身雪白透亮。可是,它们不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吗?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voJim5l9

最近,澳大利亚的菲利普岛迎来了“企鹅大游行”。5月3日晚上,竟有5219 只企鹅齐齐冲上岸边!

这是小蓝企鹅(𝘌𝘶𝘥𝘺𝘱𝘵𝘶𝘭𝘢 𝘮𝘪𝘯𝘰𝘳),是世界上最小的企鹅,身高不到 40 厘米,而且不是经典的企鹅黑白配色,而是蓝白配色。它们白天在海里觅食,黄昏时分游回岸边,回到它们在岸上的巢穴,这在当地被称为“企鹅游行”。

为了数清每晚有多少只企鹅上岸,公园管理员会驻扎在4条主要的企鹅“高速公路”边——也就是企鹅们成群结队上岸的固定路线。然而,这个晚上,管理员数得几乎花了眼:“超过 5000 只企鹅在不到 1 小时的时间里浮出水面,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晚上岸的企鹅数量,破了1960年以来的记录。更令人惊奇的是,从5月开始,每晚都有3000~5000只企鹅上岸,仿佛夜复一夜的大型企鹅派对。

企鹅大游行一般发生在11、12月,也就是企鹅繁殖的高峰期。为什么在这个5月却发生了大规模企鹅游行呢?管理员认为,一方面是由于今年的拉尼娜事件,近海的食物变得更加丰富,企鹅在沿海水域就能捕食小鱼——食物离岸边近了,“通勤”也就方便了,它们可以每晚都上岸回到巢穴。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努力下,岛上的企鹅栖息地不断改善。一些企鹅可能开始尝试在交配高峰期之外进行繁殖,所以出现了5月大游行。

图1为此次企鹅大游行画面,来源为Phillip Island Nature Parks;图2来自WWF-Australia,是以前企鹅大游行的画面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vnm459TG

今天的主角是四盘耳乌贼(𝘌𝘶𝘱𝘳𝘺𝘮𝘯𝘢 𝘮𝘰𝘳𝘴𝘦𝘪)

它不仅身形圆鼓鼓,两个鳍也是圆圆的,像两个小耳朵。最可爱的是,当遇到天敌时,它们会用小小的腕足把土一撮一撮盖在脸上,“羞涩”地把自己埋起来。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vew5m61H

今天的主角是一只粉色的小海马——巴氏侏儒海马(𝘏𝘪𝘱𝘱𝘰𝘤𝘢𝘮𝘱𝘶𝘴 𝘣𝘢𝘳𝘨𝘪𝘣𝘢𝘯𝘵𝘪)

它们生活在柳珊瑚丛中,体型非常迷你,最长也只有2.4厘米。

虽然迷你,但它们却是拟态大师。不仅身上长着和柳珊瑚一样的凸起,连嘴巴也变成了嘟嘟唇,看起来有些不太开心,又像是在求亲亲。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v55BDGe7

最近,有两种食肉植物被游客疯狂采摘、拍照炫耀,仅仅是因为——它们长得像丁丁!

它们是波哥猪笼草(𝘕𝘦𝘱𝘦𝘯𝘵𝘩𝘦𝘴 𝘣𝘰𝘬𝘰𝘳𝘦𝘯𝘴𝘪𝘴,图1)和霍尔登猪笼草(𝘕. 𝘩𝘰𝘭𝘥𝘦𝘯𝘪𝘪),都是柬埔寨的特有植物。它们会诱捕和消化昆虫来获得营养,借此在低营养的土壤中生存。

长得像丁丁的部位正是猪笼草的捕虫笼,它们会散发出一股像糖果一样甜甜的味道,还会在笼口分泌花蜜。这些对昆虫来说都是致命诱惑——昆虫受到吸引,不小心落入笼中,就会立刻被消化液杀死,饥饿的植物会榨干它们身上的营养。

然而,由于土地扩张和旅游业的发展,波哥猪笼草的自然栖息地大大减少。如果游客出于猎奇对它们大肆采摘,很可能将它们逼上灭绝的道路。

5 月 11 日,柬埔寨环境部发表了声明,感谢大家对自然的热爱,请求大家不要采摘这些稀有的植物。研究这两种猪笼草的弗朗索瓦·梅伊(François Mey)认为:“如果人们对它们感兴趣——即使是觉得它们长得很好玩,那他们可以摆拍,可以和植物合影,但是不要采摘捕虫笼。这会削弱植物,植物需要捕虫笼来获得食物。”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uXTvAmfg

今天的主角是迷你变色龙(𝘉𝘳𝘰𝘰𝘬𝘦𝘴𝘪𝘢 𝘔𝘪𝘤𝘳𝘢)

这是世界上最小的蜥蜴之一,迷你变色龙宝宝和火柴头差不多大,长大了也不超过3厘米。

虽然“变色”是变色龙的看家本领,但迷你变色龙只能变棕色和灰色。不过这也足够了,因为它们还可以蜷缩成枯叶的模样,巧妙地隐匿在环境中。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uWjkcPLj

今天的主角是古氏土拨鼠(𝘊𝘺𝘯𝘰𝘮𝘺𝘴 𝘨𝘶𝘯𝘯𝘪𝘴𝘰𝘯𝘪)

提到土拨鼠,你脑子里是不是出现了一只怒吼的土拨鼠:“啊——”。其实,那段著名的视频只是后期配音,而土拨鼠的真实叫声要更加有趣。有研究甚至发现,它们的叫声是动物中最接近人类语言的表达方式。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uNu5836n

今日主角是孟加拉蜂猴(𝘕𝘺𝘤𝘵𝘪𝘤𝘦𝘣𝘶𝘴 𝘣𝘦𝘯𝘨𝘢𝘭𝘦𝘯𝘴𝘪𝘴)

它有一双卡姿兰大眼睛,还会像图2那样做出双手抱头的动作,十分可爱!不过,蜂猴抱头的时候,其实是在舔自己手肘上的毒液……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uDWy8in3

今天的物种主角是生石花(𝘓𝘪𝘵𝘩𝘰𝘱𝘴 spp.),这类多肉植物还有一个更形象的名字:屁股花!

生石花的两瓣“翘臀”,其实是一对球根状的对生叶片。这个奇特的形状,能帮它们适应非洲老家的干旱气候:肉质的叶片能够最大程度地储水,地下发达的根系则能吸收地表深处的水分。

生石花是一类培育比较成熟的多肉观赏植物,有种过的朋友来晒一晒图吗?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utLXhi7M

不久前,海洋科学家们在太平洋深处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生物(图1)——它的身体是半透明的,黄色的内脏非常显眼,仿佛一个装着奇多玉米棒的塑料袋(图2就是奇多)。

这个怪家伙是Elpidiidae科的物种,属于海参的一种。没错,除了长满凸起、黑不溜秋、能煲汤的海参之外,生活在深海的海参大多有着奇特的外形。图3是Elpidiidae科的另一个物种𝘚𝘤𝘰𝘵𝘰𝘱𝘭𝘢𝘯𝘦𝘴 𝘨𝘭𝘰𝘣𝘰𝘴𝘢,身体呈现半透明的白色,而它怀里抱着的,是与之共生的一种石蟹。

不仅是海参,深海里的很多动物,都长着一副颠覆认知的模样。随着人们对深海探索的深入,奇特长相的记录每年都在刷新,图4-9是科学家们去年在深海里的新发现,没有最怪,只有更怪!

图4 这只玻璃一样的章鱼是玻璃蛸属的𝘝𝘪𝘵𝘳𝘦𝘭𝘦𝘥𝘰𝘯𝘦𝘭𝘭𝘢 𝘳𝘪𝘤𝘩𝘢𝘳𝘥𝘪,它几乎透明,眼睛、视神经和消化道清晰可见。

图5 一条亮橙色的鲸头鱼(Cetomimiformes),发现于2013米的深海。由于红光很难传播到深海里,这种颜色能够让它隐匿到深海的黑暗中。

图6 这只深海章鱼的鳍如同大象的耳朵,因此被命名为小飞象章鱼(𝘎𝘳𝘪𝘮𝘱𝘵𝘦𝘶𝘵𝘩𝘪𝘴 𝘪𝘮𝘱𝘦𝘳𝘢𝘵𝘰𝘳)。它能够出现在深度达7000米的海中,是已知能够下潜最深的章鱼。

图7 这个触手十分细长、如同海底的断线风筝一般的物种,被称作巨鳍鱿鱼,属于𝘔𝘢𝘨𝘯𝘢𝘱𝘪𝘯𝘯𝘢属。自1998年首次发现以来,只有不到20次准确的目击报告。

图8 这种水母学名为𝘚𝘵𝘺𝘨𝘪𝘰𝘮𝘦𝘥𝘶𝘴𝘢 𝘨𝘪𝘨𝘢𝘯𝘵𝘦𝘢,称得上是现实版的《哈利波特》摄魂怪。它宽约1米,随波飘荡的触手却长达10米。在首次发现后的100多年里,人们只见过它约100次。

图9 浑身透明不算什么,只有头部是透明的大鳍后肛鱼(𝘔𝘢𝘤𝘳𝘰𝘱𝘪𝘯𝘯𝘢 𝘮𝘪𝘤𝘳𝘰𝘴𝘵𝘰𝘮𝘢)才更加诡异。它们绿色的眼球清晰可见,还能够向上转,轻松地看到头顶的景象。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usPVnGr3

今天的物种主角是垫状点地梅(𝘈𝘯𝘥𝘳𝘰𝘴𝘢𝘤𝘦 𝘵𝘢𝘱𝘦𝘵𝘦)

它就像一张铺在高山上的毛球垫子。更好玩的是,它的花心会出现不同的颜色,至于为什么,戳下图你就知道了👇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ukbB6ecb

鼎湖山是我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它在广州以西100公里。珠三角人口密度很大,这里却是一片保存相当完好的原始森林。但鼎湖山有闻名于世的大熊猫、藏羚羊吗?没有,这里甚至游人香客络绎不绝,那它凭什么成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呢?

今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自然保护区是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重要手段。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一段充满热爱与勇气的壮举。

没有大熊猫、金钱豹,它凭什么成为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ub8l3jlI

今天的物种日历主角是瑰色枫叶蛾(𝘋𝘳𝘺𝘰𝘤𝘢𝘮𝘱𝘢 𝘳𝘶𝘣𝘪𝘤𝘶𝘯𝘥𝘢)

与许多灰头土脸的扑棱蛾子不同,瑰色枫叶蛾有着黄色与粉色相间的翅膀,看起来就像一个美味小蛋糕!

你们还见过什么貌美小蛾子?评论区发个图吧!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uaJ7izmA

今日物种主角是六斑二齿鲀(𝘋𝘪𝘰𝘥𝘰𝘯 𝘩𝘰𝘭𝘰𝘤𝘢𝘯𝘵𝘩)

刺鲀家族的传统技能是把自己鼓成球,而六斑二齿鲀是家族里鼓得最圆的那一个!

(图2来源:Melissa Ward)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u23deLlm

观影《绿色星球》的同学们不知体验如何?

除了湍急水流中虹河苔的梦幻“粉云团”,最让日历娘印象深刻的是:靠鸟粑粑拉丝来实现传播的桑寄生。

小嘲鸫(dōng)将桑寄生的种子排在了寄主的尖刺之间。种子伸出长长的根须,尝试探寻寄主的多汁表皮。再趁夜幕来临,寄主气孔打开,根须通过气孔通道刺入体内,吸取荒漠中最稀缺的水分。桑寄生以半寄生的生存方式,开出绚烂的红色花朵。

*强烈安利全片,爬虫恐惧者慎重观看第四集 17:25~19:25 min

图片来源:BBC《绿色星球》截图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u0exdnUj

今日主角是鸮鹦鹉(𝘚𝘵𝘳𝘪𝘨𝘰𝘱𝘴 𝘩𝘢𝘣𝘳𝘰𝘱𝘵𝘪𝘭𝘢),它们最著名的事迹,大概是图2。

这一幕来自BBC纪录片《最后一眼——鸮鹦鹉》。动图里的这只鸮鹦鹉,因为由人工喂养长大,误以为人类是自己的同伴,所以对研究者的脑袋展开了交配行为……

不过,这个物种的命运并没有这样轻松好笑。它们是唯一一种不会飞的鹦鹉,然而,当人类将多种食肉兽类引入它们的家园,鸮鹦鹉的噩梦开始了。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tSBUaTUI

你或许看过这样的萌宠短视频:一种巴掌大毛茸茸的小家伙,张开身披的飞毯,从高处滑翔到主人的掌心里——那很有可能就是蜜袋鼯(𝘗𝘦𝘵𝘢𝘶𝘳𝘶𝘴 𝘣𝘳𝘦𝘷𝘪𝘤𝘦𝘱𝘴),今天的物种日历主角。

蜜袋鼯有很多萌点:拥有灯泡一般的大眼睛,自带能滑翔的飞 ...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tIH9uy2F

Show older
小森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愿这里,成为属于你的小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