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好,来看看小袋熊!
Ringo是一只南威尔士州南海岸的小袋熊,它的妈妈死于车祸,人们从育儿袋里拯救了它。因为Ringo还太小,悉尼动物园的饲养员Erin Costelloe将它带回家去随时照顾。它长大之后会定居悉尼动物园,担任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工作”。
图片来源:Attila Szilvasi / MailOnline
#物种日历 今日主角是绶草(𝘚𝘱𝘪𝘳𝘢𝘯𝘵𝘩𝘦𝘴 𝘴𝘪𝘯𝘦𝘯𝘴𝘪𝘴),一种在你家楼下的草坪上就能找到的兰花!
绶草长得与我们印象中的兰花不大一样,每朵花大约只有5毫米大。一串粉色或白色小花,拧得如同麻花一样。这种螺旋状的花序,不仅能让传粉的蜂自上而下访问每一朵小花,还能减少自交的风险。
#物种日历 今日主角名为猴钵树(𝘓𝘦𝘤𝘺𝘵𝘩𝘪𝘴 𝘱𝘪𝘴𝘰𝘯𝘪𝘴)
它们自带零食罐,如果把果实的盖子打开,会看到里面有许多带硬壳的种子(图2)。
不过,猴子并不是零食罐的目标客群,蝙蝠才是。那它为什么还叫做猴钵树呢?
三叶虫是怎么交配的——这个问题,最近因为一块珍贵的化石终于有了答案。
这种三叶虫生活在大约5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学名为𝘖𝘭𝘦𝘯𝘰𝘪𝘥𝘦𝘴 𝘴𝘦𝘳𝘳𝘢𝘵𝘶𝘴。通常来说,三叶虫化石很少能保留腿,一般只剩下坚硬的外壳。在超过2万个已知的三叶虫物种中,只有38个留下了附肢保存完好的化石。
这次科学家研究的化石很不寻常,它的腹部下方有一对特殊的附肢,比前面和后面的附肢更短、更窄,而且上面没有用来处理食物的刺(图1)。但是,这对附肢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科学家将这对附肢和各种活体节肢动物的附肢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很有可能是抱握器,也就是交配时雄虫用来抱住雌虫的器官。这样一来,科学家就能推测出三叶虫的交配方式了:雄性会爬到雌性身上,趴在雌性身体略靠后的位置,用自己的抱握器抓住雌性尾巴上的刺来稳定身体,这样可以增加交配成功的概率(图2)。
和三叶虫关系很远的鲎,也有相同的交配方式,甚至会在交配时发生暴力事件:很多只雄性可能同时抓住一只雌性,争抢雌性身上的位置,即使被扯掉附肢也在所不惜。科学家认为,这样的激烈竞争也可能发生在三叶虫身上。
#物种日历 今天的物种日历主角是边蛸(𝘈𝘮𝘱𝘩𝘪𝘰𝘤𝘵𝘰𝘱𝘶𝘴 𝘮𝘢𝘳𝘨𝘪𝘯𝘢𝘵𝘶𝘴)
边蛸又被称为“椰子章鱼”,它们不仅会用椰子壳“划船”,还会把两个椰子壳合在一起,就像是宝可梦的球~
#物种日历 今天的主角是白脸角鸮(𝘗𝘵𝘪𝘭𝘰𝘱𝘴𝘪𝘴 𝘭𝘦𝘶𝘤𝘰𝘵𝘪𝘴)
它们一旦受惊吓,就会变成一颗蓬松的毛球,十分可爱。
然而,这种可爱却为它们带来厄运——一些猫头鹰咖啡馆会购买它们,供客人玩弄。这对它们来说,是不断被惊吓、不断应激的噩梦,甚至危及生命。
去年8月,在玻利维亚的河边,研究者拍到了全新的鲸豚类迷惑行为:它们竟然在玩蛇!(图1)
画面中的主角是几头玻利维亚河豚(𝘐𝘯𝘪𝘢 𝘨𝘦𝘰𝘧𝘧𝘳𝘦𝘯𝘴𝘪𝘴 𝘣𝘰𝘭𝘪𝘷𝘪𝘦𝘯𝘴𝘪𝘴),它们属于亚河豚科,和白鱀豚一样属于淡水豚类。而被它们玩弄的是一条贝尼水蚺(𝘌𝘶𝘯𝘦𝘤𝘵𝘦𝘴 𝘣𝘦𝘯𝘪𝘦𝘯𝘴𝘪𝘴)。水蚺是世界上最大的蛇类之一,但这条蛇却几乎不动,只能被亚河豚叼在嘴里。
据研究者观察,这里有至少6头亚河豚,它们没有尝试吃蛇,应该是在玩游戏,成年个体还向未成年个体炫耀这条水蚺。研究者还拍到了不可描述的一幕:成年亚河豚在玩蛇的时候,甚至还伸出阴茎,出现了性唤起(图2)——但考虑到它们是鲸豚类,似乎也就不奇怪了……
至于那条水蚺,它全程没有动弹,又在水里被泡了很久,大概率是不得善终了。
#物种日历 今天的主角是小熊猫(𝘈𝘪𝘭𝘶𝘳𝘶𝘴 𝘧𝘶𝘭𝘨𝘦𝘯𝘴)
不是干脆面君,不是大熊猫的宝宝,就是小熊猫!很多人都觉得小熊猫投降的姿势很萌,但你知道那是什么意思吗👇
岁月真的是一把杀猪刀吗 🐟
大棘鼬鱼(𝘈𝘤𝘢𝘯𝘵𝘩𝘰𝘯𝘶𝘴 𝘢𝘳𝘮𝘢𝘵𝘶𝘴)是一种深海鱼,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 1000~4000 米的深处。像其他深海鱼一样,它似乎也遵守着“大家谁也看不见谁,就随便长长吧”的原则(图1~3)。
不过,幼年时期的它可是拥有长长的飘逸鳍条,让人惊艳得很(图4~6)。
图1,来源:NOAA
图2,来源:SERPENT Media Archive / EOL
图3,来源:Biodiversity Heritage Library
图4~6,来源:Michael Patrick O'Neill Photography
#物种日历 今天的物种日历主角是云状雪兔子(𝘚𝘢𝘶𝘴𝘴𝘶𝘳𝘦𝘢 𝘢𝘴𝘵𝘦𝘳)。
或许你还记得,几年前曾有所谓的美食大V,到高原上采了一株毛茸茸的植物去泡面。那是水母雪兔子(𝘚. 𝘮𝘦𝘥𝘶𝘴𝘢),是云状雪兔子的亲戚。
采摘雪兔子的行为十分恶劣!雪兔子家族长在高海拔环境里,生存十分艰辛,不仅需要好几年才能繁殖下一代,还常被当成雪莲盗采。现在,雪兔子已经被列入《国家重点野生植物名录》。
堂堂蜗牛,竟然成了水熊虫的“蜗牛车”?
科学家让蜗牛爬过含有水熊虫的水滴或苔藓片,结果发现,蜗牛路过水滴时,有28只水熊虫趁机附着在蜗牛身上,搭了便车;经过苔藓时,则只有12只水熊虫坐上了“蜗牛车”。科学家又给水熊虫的生活区域围上硅胶屏障,结果,只有坐上了“蜗牛车”的水熊虫才能跨越屏障。
风可以把水熊虫带到1000公里以外的远方,但这种长途旅行的风险很大——它们无法预测目的地的环境是不是适合生存。“蜗牛车”就不一样了,蜗牛和水熊虫都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下生存,骑着蜗牛走,它们大概率能到达一个相对友好的环境。
但是,“蜗牛车”也有缺点。蜗牛的粘液主要是水,但是干得很快,干了以后会在水熊虫身上形成硬硬的外壳,导致它们进入“冻结”状态,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甚至有可能因此死亡。
图1:显微镜下的水熊虫(来源:Philippe Garcelon / Wikimedia Commons)
图2:经常和水熊虫一起生活在潮湿环境里的蜗牛Milnesium inceptum(来源:Zofia Książkiewicz & Milena Roszkowska / Nature)
图3:干掉的蜗牛粘液里的水熊虫(来源:Zofia Książkiewicz & Milena Roszkowska / Nature)
去年,荷兰博格斯动物园(Arnhem Zoo)的五只马来熊,得到了一份意外的礼物——南瓜小房子!
这个大南瓜是荷兰种南瓜比赛的冠军,重量超过600公斤。巨型南瓜不适合食用,所以拿来做马来熊的丰容玩具刚刚好。马来熊(𝘏𝘦𝘭𝘢𝘳𝘤𝘵𝘰𝘴 𝘮𝘢𝘭𝘢𝘺𝘢𝘯𝘶𝘴)是最小的熊,体重一般不超过60公斤,钻到南瓜里还绰绰有余呢。
#物种日历 孔雀跳蛛是最可爱的蜘蛛,不接受反驳!
而今天的物种日历主角,是孔雀跳蛛中的佼佼者,它们撞脸小丑鱼,因此得名尼莫孔雀跳蛛(𝘔𝘢𝘳𝘢𝘵𝘶𝘴 𝘯𝘦𝘮𝘰)。
#物种日历 今天的物种主角是姬玉露(𝘏𝘢𝘸𝘰𝘳𝘵𝘩𝘪𝘢 𝘤𝘰𝘰𝘱𝘦𝘳𝘪 𝘷𝘢𝘳. 𝘵𝘳𝘶𝘯𝘤𝘢𝘵𝘢)
哪怕身处萌物云集的多肉界,姬玉露也有一席之地,它们就像落在地里的葡萄一样水灵。姬玉露也因此大获喜爱,不少人都养过。那么问题来了:你的多肉,还活着吗?
来看看罕见的白色座头鲸🐳
在澳大利亚海岸线附近,一名16岁少年冲浪时注意到水下传来鲸的歌声。他赶紧回家拿了一架带有相机的无人机,拍下座头鲸和一群海豚嬉戏的画面。结果发现,这头座头鲸冒出水面呼吸时,露出的身影竟然是白色的(图1)!
只有不到万分之一的座头鲸会出现白化病或白化基因,此前人们只见过一头白色座头鲸。1991年,第一头雄性白化座头鲸在澳大利亚昆士兰被发现,被人们称为“米迦卢”(Migaloo),在当地土著语言中意思是“白色小伙”(图2)。米迦卢通体都是白色,这次发现的新座头鲸比米迦卢小,而且身上有灰色斑块。
科学家认为,这头白色座头鲸很可能是米迦卢的儿子,遗传了它的白化病,成了同一个种群里的第二只白色座头鲸。但也有科学家认为,这头年轻的座头鲸和米迦卢没有血缘关系,造成它白色皮肤的是白化基因(leucism),而不是白化病(albinism)。患有白化病的米迦卢,没法制造黑色素,所以全身白色,而这头年轻座头鲸身上有灰色斑块,正符合白化基因的特点——它会影响每个细胞产生黑色素的能力,但不会完全阻止黑色素的产生。
要确定它们是不是亲属关系,科学家们还需要采集和比对它们的基因信息。
#物种日历 今天的物种日历主角是北极海鹦(𝘍𝘳𝘢𝘵𝘦𝘳𝘤𝘶𝘭𝘢 𝘢𝘳𝘤𝘵𝘪𝘤𝘢),它们最著名的就是鲜艳得如同小丑鼻子一样的喙。
这枚喙不仅可爱,而且十分了得,可以一次性叼住60多条鱼。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物种日历 今日的物种主角是蓝脚鲣鸟(𝘚𝘶𝘭𝘢 𝘯𝘦𝘣𝘰𝘶𝘹𝘪𝘪),它们最著名的就是一双喜感十足的蓝色大脚丫。
这双蓝脚对雄鸟十分重要,毕竟,雌鸟可是“看脚下单”的。
#物种日历 今天物种日历的主角是山羚(𝘖𝘳𝘦𝘰𝘵𝘳𝘢𝘨𝘶𝘴 𝘰𝘳𝘦𝘰𝘵𝘳𝘢𝘨𝘶𝘴),它们画着烟熏妆,像芭蕾舞者一样用足尖行走……不过,它们比较狂野,是用足尖攀岩。
#物种日历 今日物种主角是绿球藻(𝘈𝘦𝘨𝘢𝘨𝘳𝘰𝘱𝘪𝘭𝘢 𝘭𝘪𝘯𝘯𝘢𝘦𝘪),它们以绿油油圆滚滚的形态,成为了许多人的景观新宠。
然而,身为一个球,球藻下方的藻丝该如何进行光合作用呢?戳图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