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马勃(Calvatia sculpta),表面好立体!(也有点像菠萝)
图1,来源:Glen Parsneau / Mushroom Observer
图2,来源:Damon Tighe / iNaturalist UK
图3,来源:Pinterest
图4,来源:Michael Kauffmann / iNaturalist UK
8月29日 巨花魔芋 Amorphophallus titanum
1878年,意大利博物学家贝卡利在苏门答腊的山地雨林,发现了一种艳丽而恐怖的植物。
这种巨大的植物有着近两米高的叶片,地下有大如婴儿浴盆的块茎,叶柄和地上结着鲜红浆果的果柄,比成人手臂更粗壮。一个月之后,他又在苏门答腊的Kayu Tanam发现了更加诡异的花序:两米多高、如同披着鲜血颜色的斗篷,散发着令人惊异的极度恶臭。这就是巨花魔芋,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不分枝花序。
巨花魔芋肉穗花序上的雌花先成熟,散发出混合有二甲基三硫(乳制品腐败气味)、二甲基二硫(蒜臭味)、三甲胺(死鱼臭味)、吲哚(粪臭味)、3-甲基丁酸(汗馊味)等物质的强烈腐臭气息。还动用一套称为“抗氰呼吸”的特殊产热手段,将花序的温度提高至近乎40℃,从而在花序上空形成负压和热对流,将气味扩散至数百米远的地方。
被气味吸引而来的丽蝇科、葬甲科食腐昆虫,钻进花序底部之后,佛焰苞形成的缢缩以及光滑的内侧使它们难以逃离。直到临近拂晓,排列在肉穗花序中上部的雄花成熟,花粉暴露出来,佛焰苞内侧也变得粗糙,昆虫们沾上花粉后逃离。然后再因为逐臭的本能,落入另一个雌花期巨花魔芋的陷阱,以此把花粉送到另一个花序上。
巨花魔芋被引入到世界各地的植物园,但至今植物园的巨花魔芋开花也不过100多次。因巨花魔芋开花的苛刻程度,培育这种臭花巨人开花,几乎成为世界园艺家们的一场竞赛。2013年,德国波恩大学植物园的一棵巨花魔芋开出了3.2米高的花序,一举创造了世界纪录。
作者 @钟蜀黍满脸黑线
Senecio rowleyanus,千里光属植物,俗名圆佛珠,球状叶可可爱爱
图1,来源:Maja Dumat / Flickr
图2,来源:Flickr user Forest and Kim Starr / Wikimedia
8月28日 不朽古巨龟 Archelon ischyros
古巨龟是白垩纪西部内陆海道生活的一种巨型海龟,属于已经灭绝的原盖龟科,体长超过4米,体重超过2吨。与现生的龟相同,它的甲壳实际上是特化的脊骨和肋骨,还有一圈由肋骨末端联结而成的骨质边界。
龟类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家族,“肋骨扩大成骨板构成甲壳”的形态,在三叠纪晚期便已基本成型。尽管祖先们一直走的是叠甲道路,可是古巨龟走的却是减甲道路,背甲只有一根根的肋骨构成笼子状,这也许是为了提高机动性。而腹部仍然保留骨板,以抵御下方的偷袭。
人们发现的第一具古巨龟化石非常完整,却缺少了右后肢。古生物学家们猜测,这只巨龟在幼年时曾遭袭击,被咬掉了一条腿。西部内陆海道充斥着巨大而危险的捕食者,被称为“地狱水族馆”,失去一条腿已经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作者: @少侠小黄鸡的微博
8月27日 灌木铁线莲 Clematis fruticosa
中国有一条四百毫米等降水线,从东北大兴安岭开始,经华北北部、西北再到西南。降水量的不同导致植被的不同,东边是森林和耕地,西边是草原和荒漠,人类的生产方式也随之改变(农耕和游牧)。
灌木铁线莲就是一种生长的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的 ...
派斯奎特氏鹦鹉Psittrichas fulgidus,也叫德古拉鹦鹉(Dracula Parrot),长相十分哥特[酷]
8月26日 兰花蜂
混合香水的艺术已经被人类实践了数千年,然而我们并不是唯一沉溺于嗅觉的物种:雄性兰花蜂(Euglossa bee)也从环境中收集气味,每个物种都会混合创造自己独特的“香氛”,来吸引雌性的芳心。
雄性兰花蜂会从花和各种其他材料上收集气味物质,包括真菌、树脂、树液,甚至烂水果、粪便。它们用跗节毛刷收集气味物质,并储存在后胫骨的专门的囊状结构里。不同种类的雄蜂会制造不同的“香氛”,雌蜂“闻香识男人”,避免了杂交,同时也借此判断雄蜂的基因质量。
兰花蜂与兰花具有紧密的合作关系,花依靠蜂授粉才能繁殖,作为回报,蜂得到制作“香水”的化合物。相比之下,兰花需要蜂,要甚于蜂需要兰花——兰花产生的化合物只占蜂采集的化合物的10%左右。但兰花没有蜂授粉则无法进行有性繁殖。
许多“专一”的兰花全面依赖兰花蜂的工作,无法吸引其他昆虫来进行传粉,这些昆虫香水师对于生态环境的完整和丰富,发挥着非同小可的作用。
作者:Jinchen
8月25日 旅行者金唱片
“旅行者金唱片”可谓是人类历史上的终极浪漫行为。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是探测木星系统和土星系统的两个宇宙探测器,它们上面各搭载了一张铜制的唱片,用密纹的形式承载了地球的信息:55种语言的问候、自然和人类的声音、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的音乐、可以转码成115张图的声音信号和一段脑电波。
这两张唱片等于是抛入宇宙中的漂流瓶,向漫无边际的太空宣告着人类的存在,以及我们是多么的寂寞。
2014年,旅行者1号已飞出太阳系,2036年,它的传输信号能量将耗尽,与地球永远断绝联系。如果有幸外星人发现了这两个探测器,即使在人类灭绝以后,仍然可以解读出我们曾经存在。
录制这两张唱片的人,是宇宙学家卡尔•萨根所率领的团队。其间发生了一些小插曲。比如披头士的歌因为版权问题,不肯给外星人免费听等等。而脑电波的来源是科幻作家安•德鲁彦,当时她思考了地球、人类的历史、人类的不幸,还有她将来会跟什么样的人结婚。
4年以后,她跟卡尔•萨根结婚了。(外星人:你们不仅抠门,还虐狗吗)
作者 @植梦书的鱼老板
三点饮茶时间发吃(鱼:你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
勘察加半岛,Kurilskoye湖的一只棕熊猛力咬住鲑鱼,把鱼子都挤出来了。
图片来源:PETER J. RAYMOND / SCIENCE PHOTO LIBRARY
8月24日 琉璃繁缕 Anagallis arvensis
(有个很文艺的名字的)“琉璃繁缕”不是繁缕。没有开花的时候,琉璃繁缕和繁缕的枝叶有点像,但一旦开了花,就完全不一样了。不同于繁缕那朴素的小白花,琉璃繁缕的花色是鲜艳的橙红色或蔚蓝色。
过去,蓝色花的类型被另立为一个变型,称为蓝花琉璃繁缕(Anagallis arvensis f. coerulea),但由于这俩的区别只在花色,所以现在不再区别对待了。前些年作者在广州的校园里就发现了一丛蓝色花的琉璃繁缕,一时成了网红——不对,是网蓝——引来了众多爱好植物的同学围观。
欧洲古代认为琉璃繁缕能治疗精神疾病,德语里名为“Gauchheil”,意为治疗傻瓜。其实琉璃繁缕的药效基本都得不到现代医学的支持,相反它还具有一定的毒性,人和牲畜吃了都有可能中毒。
作者 @阿迪西亚含笑
Cyttaria gunnii,瘿果盘菌目的真菌,产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寄生于假山毛榉属(Nothofagus)树木上的真菌,可以食用。
图1,来源: Aseroe Rubra / flickr
图2,来源:Reiner Richter / inaturalist
8月23日 美洲大地懒 Megatherium americanum
今天是乔治•居维叶(Georges Cuvier)的生日,他是古生物学和比较解剖学的祖师爷。这位人物研究过的最著名的化石之一,就是美洲大地懒。
美洲大地懒生存在上新世早期至更新世晚期之间的美洲大陆,是少数的能从南美进入北美,“北漂”安家成功的物种。后来随着气候变迁所带来的环境剧变和栖息地的萎缩,大地懒走向灭绝,最晚的美洲大地懒种群可能存活到了1万年前。
居维叶明智地发现大地懒和现存的树懒有亲缘关系,但是大地懒跟树懒可不一样,身长可达6米、体重4吨,足够与大象媲美。它当然不可能像树懒一样挂在树上,而是在地上缓慢行走。大地懒粗壮的后肢和尾巴,可以像三脚架一样共同支撑起身体,帮助它直立起来取食高处的枝叶。
有部分研究理论认为:美洲大地懒的三头肌附着点较短,这意味着它们的前肢在运动时更偏向于速度而非力量,这点和肉食性动物更为接近。推测大地懒可能会借助暴力,用巨大的前肢“搧嘴巴子”赶走其他掠食者(如刃齿虎),夺取它们的猎物,偶尔开个荤。
作者 @你别這樣我才二年級
8月22日 凤姣昆明鱼 Mylokunmingia fengjiaoa
今天是中元节,理应祭祖。今天的日历就来介绍一位最老的小祖宗。2019年,云南的高速公路上出现了一条(涉嫌伦理哏的)宣传语“澄江小虫虫,你的小祖宗”。这个虫小辈分大的“祖宗”就是昆明鱼,来自5.2亿年前寒武纪的云南海口镇。
1999年,古生物学家舒德干发现了凤姣昆明鱼。昆明鱼及其亲戚的脊索周围,已经开始出现规则排列的小小软骨——也就是最原始的脊椎。
昆明鱼家族的创新之处,远不止有了原始的脊椎:源自静脉窦的原始心脏,能更高效地供应能量。头部也是那个年代的首创,里面承载了最早期的大脑结构,加上与脑相连的一对“照相机型”大眼睛,让头部成了身体的“指挥中心”。
在“有头有脑”的昆明鱼之后,脊椎动物的演化在头部继续大做文章,产生出无颌鱼类,有颌鱼类,然后登陆出现四足脊椎动物,直至演化出我们人类。
作者 @灰袍卢平
六角形不是蜜蜂的专利,雄性莫桑比克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常见的养殖食用罗非鱼物种之一)的领地也是六角形的~
图片来源:Barlow G W. Hexagonal territories[J]. Animal Behaviour, 1974, 22: 876-IN1.
8月21日 文山马兜铃Aristolochia wenshanensis
文山马兜铃是在2020年才被公布的一个新物种。目前科研人员仅在云南文山和个旧发现2个居群共6株植株,这个物种可能已濒临灭绝。
马兜铃形状丑怪的花朵具有更加怪异的传粉机制。目前还不清楚,马兜铃吸引传粉者的机制是模仿粪便、真菌等昆虫喜爱的气味,还是模仿昆虫的信息素,还是视觉吸引力,或者是三者兼有。
马兜铃花被管内部长有倒生的长毛,这些长毛不会阻碍虫子进入花被管,却能阻碍虫子爬出花被管。或者弯曲且沾着滑溜溜的蜡质,这样的“滑梯”也是进去容易出来难。文山马兜铃花朵并没有长倒毛,而是花被管弯曲成“V”型,虫子需要往下钻才可能逃出花朵,但虫子一般会向上钻,于是就被困住了。
马兜铃的雌蕊先于雄蕊成熟,这时,昆虫进入花朵后出不去,只能在内部乱钻,若它身上已经带有同种马兜铃的花粉,就可以为这朵花授粉。雄蕊开始成熟,把花粉洒在昆虫身上,花被管内的倒生长毛枯萎,本来直立的花被管也会变得水平,虫子得以逃脱。但昆虫的智商不足以吸取教训,短暂休整后,它又受到欺骗,进入另一朵马兜铃的花,再度开始传粉大任。
作者: @翦翳翎
红笼头菌(Clathrus ruber)和白笼头菌(Ileodictyon cibarius),长得像个蝈蝈笼子似的~
图1,来源:Pinterest
图2,来源:Patricia Woods / Flickr
图3,作者:Pier Antonio Micheli,来源:wikimedia
图4,来源:Bernard Spragg. NZ / Flickr
图5,来源:Anna Barnett / Flickr
8月20日 玛丽安娜狐蝠Pteropus mariannus
关岛的原住民查莫罗人,曾饱受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困扰。这种病兼有肌萎缩侧索硬化(渐冻症)、帕金森综合征和阿尔茨海默症的症状,名字很长,Guamanian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parkinsonism dementia complex,简称Guam-ALS-PDC。
其病因更是曲折离奇。当地人视狐蝠为美食,狐蝠喜食铁树的种子,而铁树里含有一种非蛋白质的氨基酸β-methylamino L-alanine,简称BMAA,它会缓慢地毒害动物的神经。查莫罗人大肆捕杀狐蝠,视为珍贵的野味,以至于关岛的玛丽安娜狐蝠已经不足100只,关岛狐蝠(P. tokudae)被在关岛灭绝。
而随着关岛的狐蝠濒临灭绝,人们转而食用其他国家进口的狐蝠,外来的狐蝠没有吃过大量的铁树种子,也就不会富集让人中毒的BMAA,60年代以后出生的查莫罗人,发病率已很低。不过,对于老一辈查莫罗人来说,答案已经来得太晚了。
作者 @松鼠濑尿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