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里皮娇鹟Antilophia bokermanni,极危物种,多么可爱的发型!
来源:wikimedia,拍摄:Rick elis.simpson
8月19日 亨利原始观音座莲(Archangiopteris henryi),现并入阔羽观音座莲(Angiopteris latipinna)
观音座莲的名字很佛系。观音座莲这个属是在1796年建立的,一百多年后又建立了原始观音座莲属(Archangiopteris),但如今已经跟观音座莲属合并了。亨利原始观音座莲是在中国工作的爱尔兰植物学家亨利(Augustine Henry)首先发现的,现已并入阔羽观音座莲。
观音座莲的肥大根状茎,形如观音菩萨的莲花座。因为富含淀粉,还曾经用来当应急食物。但不要去找它来吃,观音座莲属植物人工繁育的技术水平不高,且野外资源存在大量采挖破坏等情况,在2020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讨论稿)》中,观音座莲属的所有物种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现在还能见到电商出售观音座莲作为“园艺植物”,这是应该坚决抵制的违法行为。
作者 YvanGu、小王
澳洲的鹦鹉,感觉都是演化君调饱和度玩脱了的作品……
图1,红腰鹦鹉(Psephotus haematonotus),来源:naturepl,拍摄:Jan Wegener
图2,穆加鹦鹉(Psephotellus varius),来源:naturepl,拍摄:John Cancalosi
图3,红帽鹦鹉(Purpureicephalus spurius),来源:Pinterest
图4,彩虹吸蜜鹦鹉(Trichoglossus moluccanus),来源:wikimedia,拍摄:JJ Harrison
图5,深红玫瑰鹦鹉(Platycercus elegans),来源:naturepl,拍摄:Greg Oakley
8月18日 金斑喙凤蝶 Teinopalpus aureus
金斑喙凤蝶体型很大,美丽迷人,许多蝴蝶爱好者认为,应该把它选为中国的“国蝶”。德国昆虫学家Rudolf Emil Mell用“金色”一词为之命名,指其翅膀上的大块金黄色斑。雄蝶和雌蝶的外观区别很大。雄蝶底色黑褐色上泛着绿色,后翅有醒目的金黄色斑。雌蝶翅面上泛着朦胧的白色,下翅的斑点也是朦胧的“晕染妆”。
在中国南部,金斑喙凤蝶通常见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幼虫以包含深山含笑Magnolia maudiae 在内的木兰科植物为食。和很多凤蝶幼虫一样,金斑喙凤蝶的低龄幼虫是拟态鸟粪的屎褐色,很难想象它们将来会是blingbling的绚丽蝴蝶。
金斑喙凤蝶受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及收藏家的青睐,甚至被传言“价值连城”,其实金斑喙凤蝶并不是濒临灭绝的物种,有着广泛的分布范围,在自然环境健康的分布地也不算罕见,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估中,金斑喙凤蝶被列入数据不足(Data Deficient)。
媒体对其售价的虚假炒作,可能吸引人们为了经济利益进行搜捕,从而真正威胁到这个物种的生存。自1989年版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示至今,金斑喙凤蝶一直列为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任何采集、贩卖、收购均是违法行为。
作者 @吴小咖是个好孩子
灰孔雀雉(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美丽又密恐……
图1:naturepl,拍摄:Staffan Widstrand / WILD WONDERS OF CHINA
图2:naturepl,拍摄:Ernie Janes
8月17日 皱鳃鲨 Chlamydoselachus anguineus
庵野秀明版《新•哥斯拉》中的哥斯拉,长着一嘴七零八落的尖牙,还有脖颈两侧的水生动物特征——鳃裂,说明它的原型是一种人称活化石的鲨鱼——皱鳃鲨。
皱鳃鲨有六对鳃裂,比一般鲨鱼多一对,身材如鳗鱼一般接近圆筒形。约8千万年前,它就已经以[划掉]这副丑陋的面貌[划掉]今天的古怪形态,生活在120~1500米深度的海洋中。对于这些生活在远离人类、难以探索的深海之中的神秘鲨鱼,以目前的技术想一探究竟,仍然十分困难。
不过,运气好的话,你也许可以买到皱鳃鲨盲盒!渔业捕捞经常得到不需要或者不能食用的物种,如果是深海物种,只有少数能幸运地成为研究材料,或者在水族馆展出,大部分都是死亡后直接舍弃或制成廉价鱼粉。
沼津市曾推出一项奇特的企划:把意外落网,本来要抛弃的死亡深海动物冷冻打包,出售给标本制作爱好者和生物爱好者,同时也能向大众科普海洋动物知识。盲盒内容具有随机性(因为打到什么是不能预料的),如果人品爆棚,也许能抽到皱鳃鲨哦。
作者 @千野youko-猪肉包with奥利奥-
8月16日 豌豆
豌豆,是一种非常友善的植物。嫩的鲜甜可口,老的虽然十分坚硬,也可以磨粉煮粥,还有专门食用豆荚的荷兰豆和甜豆品种,甚至豌豆的嫩叶都是美食。四川大名鼎鼎的担担面里面,埋在面汤底下的豌豆尖,可以让整碗面味道鲜得不可方物。
但是遗传学的祖师爷孟德尔选中豌豆,并不是因为好吃。自然生长的豌豆是自花授粉,研究者能自己控制一株豌豆是否杂交。其次它的花朵又比较大,可以用人工方式来杂交授粉,对研究者的眼神比较友好。再其次,豌豆的不同形状特点鲜明,高杆就是高杆,矮杆就是矮杆。豌豆的种子不但数量多,而且长在豆荚里面,非常容易统计数据。
孟德尔凭借豌豆,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定律中的两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但他的论文在生前几乎无人知晓,直到他逝世16年,才被生物学家重新发现。在捷克有一座孟德尔博物馆,在此,游客们不但能够观赏孟德尔曾经种过豌豆的花园,还能获得博物馆赠送的豌豆种子,再一次回想起,中学时代被“绿圆黄皱”支配的恐惧。
作者 @安迪斯晨风
褐鹈鹕(Pelecanus occidentalis)露出巨大的喉囊
图片来源:Mike Shane / Audubon Photography Awards
8月15日 侏儒睡莲 Nymphaea thermarum
1987年德国植物学家菲舍尔(Eberhard Fischer) 在卢旺达的温泉里发现了一种非常小的睡莲。具有10-20 厘米宽的莲座丛,最小的叶片直径只有一厘米左右。这个物种中文名为卢旺达睡莲,或侏儒睡莲,是世界上最小的睡莲。
2009年,河流经人为拦截改道,侏儒睡莲的栖息地就此干涸,种群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野外灭绝。所幸有一些个体在英国邱园和德国波恩植物园保存了下来。
被誉为“植物救星”的园艺家马格达利纳(Carlos Magdalena),在繁殖侏儒睡莲上经过了一系列失败后,尝试模拟原生境的生长环境并改变气体浓度,终于发现它萌发的时候需要足量的二氧化碳。于是侏儒睡莲终于得以人工繁殖,使这个物种死里逃生。
可是很多其他的植物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还没有等到人为保护繁殖,就已经因为原生态环境的破坏永远离世。无声无息的消亡,才是最让人觉得痛惜的。
作者 @柏淼ccc
今天是七夕节同时是世界蜥蜴日!日历娘来介绍一下最罗曼蒂克的蜥蜴吧!
松果蜥Tiliqua rugosa看上去仿佛一条麻麻赖赖的[消音],分布于澳洲中部和南部。它可能不是唯一单配制的蜥蜴,却是我们了解最多的单配制蜥蜴。蜥蜴的发情期在南半球的晚春,交配开始之前6~8周,雌雄蜥蜴就会组成配对,一起爬行,一起歇息。
通常它们每年都会寻找同一个配偶。有调查发现,这个时期捕到的蜥蜴,最多40%都是成双的。交配之后它们就会分开,明年再重新聚首。松果蜥成年的死亡率低,寿命很长,可能超过20年。
图1、2,来源:PG Palmer / Wikimedia
图3,来源:Alan / Flickr
图4,来源:Miles Barton / naturepl
8月14日 折衷鹦鹉 Eclectus roratus
雌雄折衷鹦鹉是两性体色差别最大的鹦鹉:雄鸟全身以绿色为主,翼下和两胁为红色,雌鸟几乎全身通红,仅腹部、翼下和颈背连接处为紫蓝色。19世纪末的欧洲科学家甚至将折衷鹦鹉的两性当作了不同的物种。
折衷鹦鹉在高处的树洞中筑巢繁殖,这也是它们形成雌雄羽色差异的原因。适合筑巢的树洞是一种稀缺资源,每只雌鸟都会激烈地捍卫自己的“城堡”,甚至每年会在巢中待上9个月。每一位城堡中的女王都有一群绿衣追求者为它送食物。雌鸟鲜艳的红色一方面是对雌性竞争者的警示,另一方面也是对周边雄鸟的邀请;而雄鸟的一身绿衣则充当觅食时的保护色。
不过,雄鸟的牺牲很可能是白白做了“好人”。对一只雌性折衷鹦鹉进行的8年观察发现,共有7只雄鸟向它大献殷勤,但DNA检测证实,它在此期间生育的24只幼鸟中,有19只都是同一只漂亮雄鸟的后代。雄性折衷鹦鹉也不是只拜倒在一位女王的裙下,脚踏两条甚至三四条船也是常有的事。
写到这儿,我已经有点无法直视了,只能说一句:贵圈真乱……
作者 @南川木菠萝
四股,已经品鉴得够多了……
小岩蛙(Micrixalus spp.)居住在湍急水流边上的物种,叫声难以听见,所以雄蛙用视觉信号代替了听觉信号,伸展大长腿,用美腿的魅力来吸引雌蛙,恐吓竞争对手。
图1,来源:Omkar Pai / youtube
图2、3,来源:Vikas Patil / youtube
图4,来源:DOI:10.4038/cjsbs.v43i1.6850
(因为有可能被夹,这里没四股图)
8月13日 三燕丽蟾 Callobatrachus sanyanensis
蛙和蟾蜍属于无尾目,起源于一类叫做离片椎类的早期两栖类。相比体型庞大,满口利齿的离片椎类,无尾目的头骨变得更加轻薄,骨骼变得轻盈,肋骨高度退化,脊椎极短,骨盆高度发达,适合跳跃和爬行。
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侯连海,在辽宁省北票的早白垩纪义县组地层里,发现了三燕丽蟾,后被并入辽蟾属Liaobatrachus。辽蟾兼有早期滑体两栖类的原始特征,和现存无尾目的进步特征,从它的身上,可以看到早期无尾两栖类演化的痕迹。
辽蟾曾经生活的义县组,曾经是一片生机盎然的古生物乐园:裸子植物和蕨类郁郁葱葱,形形色色的恐龙和其他古爬行动物穿梭其间,水中游弋着狼鳍鱼、原白鲟和北票鲟。低调的辽蟾也许曾躲藏在洞穴中,防备捕食者。繁殖期的雄性辽蟾,或许还会像今天的蛙和蟾蜍一样唱起多情的“小夜曲”。
作者 @黑鳞鸡冠蛇
Clathrus archeri,俗称章鱼鬼笔,让人san值直降的触手,但它其实是个蘑菇……
图片来源:Steveb68 / Wikimedia
8月12日 非洲草原象“Jumbo”
金宝(Jumbo)是一头从幼年时代就在动物园和马戏团生活的“囚禁之象”。19世纪末的驯兽师卡尔•哈根贝克(Carl Hagenbeck),总结出了一整套驯象办法——有用钩子刺激大象的踝骨、以绞盘拉拽的方式训练动作等,在今天还被许多马戏团使用,只不过钩子换成了电
8月11日 巴塔哥巨龙 Patagotitan mayorum
2008年,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上,一位农场工人发现了一块巨大的化石,巴塔哥巨龙由此重见天日。吉迪奥•费鲁戈里奥古生物博物馆组织了7次科考行动,挖到了来自6具巨型蜥脚类恐龙骸骨的化石,巨型蜥脚类恐龙由于体形过大,难以保存完整,像巴塔哥巨龙这样的完整度实属罕见。
据估算巴塔哥巨龙体长可达37米,体重超过50吨。巨型恐龙的发现过程被拍成纪录片《爱登堡与巨龙》(Attenborough And The Giant Dinosaur),世界各国的媒体也争相报导,让巴塔哥巨龙以“世界上最大的恐龙”之名享誉天下。
人怕出名龙怕壮,巴塔哥巨龙刚火不久,人们就开始了“拉踩”,于此前毋庸置疑的恐龙巨无霸——阿根廷龙,和新发现的巴塔哥巨龙到底谁更大?
2019年,古生物学家和艺术家格雷戈里•保罗(Gregory S.Paul)在对蜥脚类恐龙的体形进行估测时,计算出巴塔哥巨龙的体重约为52吨,而阿根廷龙则是70吨。不仅如此,他发现巴塔哥巨龙估算的体长也有误差,校正后只有31米左右。相比之下,阿根廷龙体长可达30到35米,结合超沉的体重,可谓是稳坐第一的宝座。
如果非要给巴塔哥巨龙一个第一的名头的话,应该是目前已知较完整的恐龙中,个头最大的一种。
作者 @我自己掰一个
阿氏副唇鱼Paracheilinus alfiani,2016年发现的新鱼种,真是靓到辣眼……
图片来源:2015 Ned DeLoach, New World Publications
8月10日 林周蒲公英Taraxacum ludlowii
林周蒲公英是弗兰克•卢德洛(Frank Ludlow)在西藏自治区采集到的植物标本。自这个种发表起,60年过去了,没有人再采集到这个物种的新标本,似乎这个物种和蒲公英属的其他物种也没有什么明显区别。
蒲公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世界上一共有多少种蒲公英?答案可能让你大跌眼镜。Flora of China(《中国植物志》英文版)认为蒲公英属有大约2500种,北美大陆的分类学家们则认为这个属有60~2000种(Flora of North America),甚至有一些分类学家开玩笑,只要你愿意,可以让蒲公英属只有一个物种!
蒲公英属分类混乱的来源,主要是无融合生殖(没有受精的卵子发育成植物)、杂交和多倍化(染色体数目加倍)。很多个体是杂交而来,没有繁育后代。如果不走运的植物学家采集了这样的个体,就会出现类似林周蒲公英的情况,只有一件“注孤生”的模式标本,因为它已经“绝后”了。两个物种杂交产生的,没有繁育能力的个体如果出现多倍化,则可能重新具备生殖力,成为两个物种的中间形态。无融合生殖则会制造出跟母体相同的“克隆”后代。
总之,蒲公英真的是植物学家心中的痛。
作者: 不认识植物
8月9日 凤尾绿咬鹃(羽毛头饰)
在美洲原住民的文化里,羽毛拥有非凡的地位。在化学染料普及之前,羽毛天然的绚丽颜色十分珍贵,不可取代。而凤尾绿咬鹃(Pharomachrus mocinno),就是提供羽毛的鸟类中最著名、最美丽、涵义最深厚的一种。
由于美洲原住民文化保存状况不佳,我们很难了解,过去绿咬鹃代表着什么样的意义。玛雅和阿兹特克帝国文化都认为它是神圣的,同雨水和农事之神羽蛇神(Quetzalcoatl)有联系。在求偶期,雄鸟会长出两根长达80厘米的绶带状羽毛,飞舞时如同闪耀美丽绿色光辉的蛇——也许因此它才和羽蛇神联系在一起。
然而,在殖民者到来之后,南美洲的翠羽明珰化为可怜焦土。在利益的驱使下,丧心病狂的西班牙人迅速摧毁了阿兹特克帝国,在殖民统治时期,西班牙总督把原住民的羽毛工艺技术定为非法,从而强迫美洲人彻底接受外来基督教文化,人们一点点忘记了自己的过去。
然而绿咬鹃还活着。绮丽如练的绿色长羽,仍在密林中飘荡。虽然典籍记载已不清晰,但美洲的人们还记得,它寄托着神圣的涵义,诉说着他们作为一个民族的与众不同。
作者 @松鼠濑尿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