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 珙桐 Davidia involucrata
珙桐是一种蓝果树科珙桐属的高大乔木,它最独特的特征,是花序基部长有2-3枚卵形的乳白色巨大苞片,如同白鸽的翅膀,非常美丽,因此得到了“鸽子树”的美名。
第一个把珙桐带进现代科学界的人,是法国传教士谭卫道(Jean Pierre Armand David),他前后三次在中国内地探索,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与活体,发现了许多新物种。美丽的珙桐深受欧洲人喜爱,以后法国和英国先后派人来到中国,采集种子。珙桐成了西方园林中的高人气成员。
虽然被广泛引种,但野生珙桐相当稀少,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结实量少,繁殖能力低,种子休眠时间长,萌发率低,栽种这位高颜值的“小公主”,也不是太容易的。
作者 @翦翳翎
10月18日 麦地那龙线虫 Dracunculus medinensis
试想在不知不觉当中,一条“恶龙”进入你的身体,释放“暗黑魔法”让你痛不欲生,令人不寒而栗。麦地那龙线虫就是这样一种恶龙。
麦地那龙线虫是最大的线虫之一,体长可以超过一米。它的幼体寄生在一些微小的桡足类动物体内,人喝了含有桡足类的水,就会被感染。龙线虫的幼虫会钻入消化道的表皮,通过循环系统进入体内,吸收人体组织生长发育。
当雌虫体内的卵囊发育成熟,它们需要将卵产入水中以传宗接代,然而人怎么会乖乖听从恶龙的引诱呢?它们让表皮产生非常剧烈的瘙痒、疼痛、水泡和溃疡,火辣辣的疼痛,会让人忍不住泡到凉水中以缓解,雌虫也就得以产卵。
去除线虫的过程漫长而痛苦:引诱线虫将头部伸出,用一根细棍将其缠绕,以避免缩回体内,之后就是一个漫长的拉锯战,一点一点将线虫缓慢地拽出来。用力稍大,线虫的身体就可能会断裂。而这个过程可能会长达一周,甚至有极端记录达到了两个月。
由于饮水卫生不能得到保障以及基础卫生设施的落后,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些国家中,麦地那龙线虫的感染率极高。通过人们的各种努力,麦地那龙线虫患者的数量正在减少。
说到现在,寄生虫似乎已经离开中国城市人的生活。但其实在几十年前,我国南方人民也深受寄生虫之苦,“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就是对血吸虫肆虐的描写。与寄生虫的奋战并最终取得胜利,是我国人民的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作者 @二猪
10月17日 菠萝 Ananas comosus
在17世纪的整个欧洲,菠萝都是奢华、高贵和财富的象征。菠萝会高高地放置在晚宴餐桌中心的基座上,在中央食物堆的顶峰,如一个王者,俯视众生。对于热衷于社交的欧洲贵族阶层而言,在这个时代,出现了为贵族们的聚会服务的菠萝租赁商店,宴会餐桌上的那只菠萝,其实是租来的。
一个菠萝并不是“一个果实”,而是围绕着花序轴由许许多多发育成肉质苞片包裹的小花融合而成的聚花果,菠萝被人食用的“果实”其实主要是肉质膨大的花序轴和螺旋状排列于外周的小花,为了更好的口感,栽培的菠萝品种的小花很少会结实。
为了英国国王、贵族和新兴权贵们的餐桌上能够随时能出现菠萝,18世纪起,英国的园艺学家们开始尝试在花园里种植菠萝。菠萝怕冷又怕热,即不能忍受霜冻,又不能忍受高于40摄氏度的温度,脆弱的根系还需要排水良好和通风的环境,无数的园丁开始了挑战却极难成功。直到1720年,萨里郡的马修∙德克爵士的私人园艺师,荷兰植物学家亨利·特伦德(Henry Telende)设计出了一整套极为复杂的菠萝温室系统,终于成功地实现了在花园中种菠萝的梦想,也让在英国的土地上长出菠萝成为了可能。
金花虫科,Chlamisus属的甲虫,像一颗包着皱巴巴彩色锡纸的巧克力~
图片来源:Flickr,作者:Andreas Kay
10月16日 土豆晚疫病 Phytophthora infestans
1845年,土豆晚疫病导致了爱尔兰一半以上的土豆田歉收。尽管晚疫病本身只影响了一年有余的土豆收成,但在各种政治因素的作用下,却变成了持续7年之久的爱尔兰大饥荒。
真菌学家蒙塔涅(Camille Montagne)和伯克利(Miles Joseph Berkeley)注意到了患病植物上的一种微生物(当时认为是霉菌),并命名为Botrytis infestans(孢盘菌属致病疫霉)。他们提出了晚疫病是由它引发的可能性,不过,并没有进行实验来证明猜想。1860年,德国微生物学家德•巴里(Heinrich Anton de Bary)将染病的植物上提取到的菌株,放到健康的植物上,成功感染了健康的植物,由此证明致病疫霉就是致病的真凶。
如今我们把致病疫霉称为Phytophthora infestan,它属于卵菌纲。俗称水霉,虽然和真菌有些相似,但DNA研究表明它和真菌的亲缘关系相当远。无性生殖时,它可以产生游动孢子与孢子囊,随着风或水传播。有性生殖则会产生卵孢子,增加遗传多样性,而且卵孢子有着厚实的细胞壁,可以长期存活。所以很难处理。
而今还在产生晚疫病的菌株,已经不是当年肆虐爱尔兰的菌种。这场人类、土豆对抗霉菌的战争,仍在继续。
作者 @antares0_0
10月15日 古鳕
古鳕这个词跟鳕鱼其实没有什么关系,它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分类单元,相反更像是一个分类大垃圾桶,其中包括上百种有着类似形态的小鱼。
古鳕们继承了更老的前辈们的歪形尾(尾鳍上下两叶不一样大),然而这一原始结构如今只在鲨鱼和鲟鱼等少数鱼类身上可见。它的口唇不能像现生鱼类一样伸缩,形成负压吞吸猎物(话说我们这些不肖子孙也失去这个能力了),因此更多依赖撕咬。
尽管属于硬骨鱼类,但古鳕们体内的骨骼依然大多是软骨。为了保护脆弱的脊椎,古老的硬骨鱼走上了叠甲的道路。古鳕类的鳞片称为硬鳞,在骨板上的齿质层中填上了坚实的齿鳞质,又在表面加上了一层类釉质的结构。强化脆弱的内在是硬骨鱼类的下一阶段目标,鱼骨变得越来越坚硬,硬鳞也在这一演化过程中逐渐变得脆弱。
作为早期辐鳍鱼类的代表,古鳕类及其衍生出的软骨硬鳞鱼类等诸多古鳍鱼类不断辐射演化,之后便被兴起的后辈——新鳍鱼类的早期代表全骨鱼类所取代,然而在亿万年后白垩纪,全骨鱼类又被后来居上的真骨鱼类所取代,后者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了现生鱼类的主流。
作者 @少侠小黄鸡的微博
10月14日 北极圆蛤
2006年,一群英国科学家在冰岛海域开展研究,从海底捞到一只人类已知寿命最长的软体动物——北极圆蛤“明”。像树木一样,蛤蜊壳上也有一圈圈“年轮”,每生长一年,年轮就多一圈。科学家用显微镜来观察这只蛤韧带上的生长轮,认为它已经405岁了,因此给它起名“明”,表示它诞生的时候中国还在明朝。
蛤蜊在达到一定年龄后就几乎停滞了生长,年轮被挤在一个只有几毫米的表面上,容易造成观测上的误差。2013年,科学家使用了更为先进精细的测量方法给“明”测龄,把它的寿命上升到了507岁。
“明”成为明星的时候,公众也对研究人员的操作表示了很大意见,人家好不容易活到500岁,为什么要为了测龄把它杀掉?研究人员解释道:出于生物样品的保存需要,冷冻运输后的“明”存活的可能性已经很低;而采得的200只蛤蜊只占整个种群的很小一部分。201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北极圆蛤的年龄超过100岁并不罕见,也许有不少人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吃过了“寿星”蛤蜊。
北极圆蛤的生长轮就像一张微型唱片,随着时间的推移整合着水温、食物等信息,可以推演出它们生长过程中的气候与环境变化。一只蛤蜊,就是一本几百年来海洋环境的记录簿。
作者: @鲍语AwesomeAbalone
火喉蜂鸟Panterpe insignis真令人眼花缭乱[晕]
图1,来源:youtube,作者:VideoBirder
图2,来源:youtube,作者:Tim Avery
大百合Cardiocrinum giganteum的种子荚,跟花画风如此不同……
图1,来源:reddit
图2,来源:wikimedia,作者:A. J. T. Johnsingh, WWF-India and NCF
10月13日 法老拉美西斯木乃伊
1976年,巴黎-勒布尔热机场上,共和国卫队的仪仗兵与各路高官,郑重其事地迎接了一位“埃及国王”。这位国王的护照上写着:拉美西斯二世。
拉美西斯二世算是古埃及最著名的法老之一。在他的统治下,埃及大军东征叙利亚,南讨努比亚,国力达到最强盛时代。幸运的是,他的木乃伊历经三千余年风霜,保存状况仍然非常好。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处理尸体的技工们,对木乃伊进行的“整容”:脑颅和鼻腔里灌入了类似树脂的填充物,保证法老的大鼻子在数千年后依然挺拔。
另一件幸事是,拉美西斯二世没有像其他文物一样被掠去欧洲,而是一直保管在首都开罗。直至1970年代,来访的法国学者发现,木乃伊出现了腐败迹象。于是两国政府商议,将法老陛下交送到法国进行修复。
拉美西斯二世抵达巴黎以后,科学家发现木乃伊遭遇了真菌感染,用辐射去除真菌后,拉美西斯二世又坐着飞机回到开罗,保管于埃及国家博物馆。直至2021年,他和其他20位法老、王后一起移居新的埃及文明博物馆。
生前是光辉灿烂的帝王,死后出行还能享受元首礼遇,恐怕其他帝王将相看了都会眼馋。
作者 惠家明
灰翼海牛科的海蛞蝓Pteraeolidia ianthina,好像披着蓝色的羽扇
图1,来源:pinterest,作者:Silke Baron
图2、3,来源:Sydney Dives
图4,来源:Flickr,作者:billunder
图5,来源:Flickr,作者:Sylke Rohrlach
10月12日 北太平洋巨型章鱼 Enteroctopus dofleini
太平洋章鱼正式中文名为水蛸,是世界上最大的章鱼,腕足展开的宽度可达6米。体型巨大的章鱼常在小说和电影里被描述为恶魔,但其实太平洋章鱼是非常害羞温和的大家伙,一天中有超过90%的时间,都花在固定和隐藏自己上了。
曾有报道太平洋章鱼会攻击潜水员和抢夺潜水员的设备,这些都是偶然事件。章鱼8条“大长腿”上的吸盘拥有独特的化学感受器,需要依靠触摸来感知猎物,或者判断移动的物体是否是猎物,所以它们只是喜欢到处乱摸,并没有心思与你安利克苏鲁的呼唤(或者葛饰北斋画的那些东西)。
太平洋章鱼的食物来源很广,小型鲨鱼,螃蟹、贝类,甚至海鸟都在食谱里。除了人类,大个体的太平洋章鱼在自然环境中几乎没有天敌。每年大约有3万多吨的太平洋章鱼被捕捞上岸,用于食用和作为延绳钓渔业中的饵料。
太平洋章鱼只有在繁殖时才会和异性有接触,雄性利用腕足特化的一条茎化腕(hectocotylus)将精荚输送到雌性的输卵管内,交配后几个月,雄性就会死亡。而雌性太平洋章鱼会在50米左右的浅水海域找一个礁石洞穴,将米粒大小的受精卵以“葡萄串”的形式产在礁石上,每只雌性太平洋章鱼会产下10万至数十万枚卵。
作者 @浪里小海豚
在接下来6-7个月的育卵期间,章鱼妈妈会停止进食,赶跑试图来偷吃卵的捕食者和拨动清理受精卵,受精卵孵化后不久,使命已达,雌性太平洋章鱼便会死去。
日本画师高橋のぞむ ( @T_marohiko )画的洪都拉斯小白蝙蝠(Ectophylla alba),又称白外叶蝠,是世界上少有(已知仅六种)的纯白色蝙蝠之一,白色可以帮助它和叶子绿色的阴影混为一体。
图1,来源:Twitter,作者:高橋のぞむ
图2,来源:wikimedia,作者:scottolmstead
图3,来源:wikimedia,作者:Geoff Gallice
图4~6,来源:natural picture library,作者:Phil Savoie
10月11日 多蕊金丝桃 Hypericum choisianum
多蕊金丝桃是500多种金丝桃属中的一员。它是一个沿着喜马拉雅山链分布的物种,从西到东分布于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北部,一直到中国西藏和云南。
多蕊金丝桃学名(Hypericum choisianum)的命名人是丹麦人纳萨尼尔•瓦立池(Nathaniel Wallich),他为东印度公司工作,收集了许多印度的植物。可能是因为植物太多而精力有限,瓦立池在命名多蕊金丝桃之后,并没有详细地描述它的形态特征,导致这个拉丁名成为了“裸名”,不能算是合格发表的名字。而且被认为是短柱金丝桃的一个变种,改名为Hypericum hookerianum var. leschenaultii,多蕊金丝桃的命名不予承认。
1973年,英国自然博物馆的植物学家诺曼•罗布森(Norman K. B. Robson)发现,多蕊金丝桃应该是一个独立的物种,于是恢复了多蕊金丝桃的学名,并按照植物命名法规的要求,用拉丁文描述了多蕊金丝桃的形态特征。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多蕊金丝桃学名的后面写着Wall. ex N. Robson,ex表明这个名字是罗布森(N. Robson)代替瓦立池(Wall.)发表。
作者 @栽明
Pachyrrhynchus congestus,一种格外靓仔的象甲。它的翅膀上,几丁质构成了3D的光学晶体网状结构,因此产生出彩虹般的过渡色效果。
图1,来源:DOI:10.1002/smll.201802328
图2,来源:Flickr,作者:Javier Rupérez
10月10日 南秧鸡Porphyrio hochstetteri
南秧鸡是现存的最大的秧鸡,是新西兰特有的、不会飞的鸟类。它的羽毛是非常美丽的宝石蓝色到橄榄绿色的渐变,在阳光下闪耀着漂亮的金属光泽。它的英文名takahe源自它的毛利语名:Takahē。
地质学家认为,数亿年前,存在一块超级大的大陆叫冈瓦纳大陆。从冈瓦纳大陆上分裂出了西兰大陆(如今大部分已被海水淹没了),新西兰就在这块大陆上。也许是因为西兰州分离较早,新西兰本土的哺乳动物极少,鸟类是新西兰的统治者。新西兰许多本土鸟类都不会飞,占据了哺乳动物的生态位,包括南秧鸡、几维鸟、已经灭绝的恐鸟等。
因此,在外来物种(包括人类)入侵这片大陆后,鸟儿们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欧洲人引入了貂、狗等食肉的哺乳动物,会吃掉地面上的蛋和小鸟;引入的鹿会和南秧鸡抢草吃(南秧鸡的主要食物是草);毛利人和欧洲人都曾捕猎过大量不会飞的鸟作为食物,令南秧鸡几乎遭受灭顶之灾。
在1898年,南秧鸡被认为已经灭绝了。幸运的是,1948年,在如今南岛最大的国家公园里,人类又一次发现了它们的踪迹。经过多年的保育,如今种群数量已经超过了四百,并且仍在稳定增长。
作者 @小黄鸟鹰之舞
灰翼海牛科的海蛞蝓 Phyllodesmium rudmani,不知为何让人有食欲又有点恶心……
图1,来源:flickr,作者:Silke Baron
图2,来源:natural picture library,作者:Alex Mustard
图3,来源:stock.adobe,作者:GeraldRobertFischer
10月9日 枫香 Liquidambar formosana
枫香是蕈树科枫香树属的落叶乔木,又名枫树、丹枫、路路通等。你看到它的叶子可能会迷惑:枫树?这个枫树怎么跟北方的枫树长得不一样?
如今提到“枫”,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叶子分成多杈的红叶树,其实是槭属的“槭”。例如加拿大国旗上的枫叶图案,就是无患子科槭属的糖槭(Acer saccharum)。而在我国古代,“枫”即指枫香。槭属植物的外形叶色不仅与枫香相似,而且它的分布范围也更为广泛,久而久之,“槭”就抢了枫香的名头。
枫香树和槭树两者叶片都有分歧,而且在秋天变成红色,一般来说枫香树属的分歧比槭属要少,但也有例外。更加可靠的标准是看果实,两者果实形态完全不同,枫香的果实为聚合头状蒴果,而槭属植物的果实为翅果。
作者 @江南蝶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