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后上班,大家是不是“浑身都充满了干劲”呢?
至少论工作,我们不会比翠鸟更辛苦。即使在水面封冻的冬天,翠鸟仍然要从冰窟窿潜入水底捕鱼,这个工作不仅贼冷,有时还会有意外发生。
2017年,在北巴伐利亚的Weisendorf,护林员找到一块冰,里面有一只被封冻的不幸翠鸟……[生病]
图1,来源:dailymail,作者:Mark Hancox
图2,来源:CEN
10月8日 中华贝贝龙 Beibeilong sinensis
故事开始于河南省西峡县,1993年,村民盗掘了一件难得一见的珍贵化石。这件化石包括五枚破碎的恐龙蛋,长椭圆形的蛋长达45厘米,其中一枚还露出了小恐龙的胚胎。这件化石被非法倒卖到了美国,登上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展出。
中国严正抗议盗掘、盗卖化石的行为,经过交涉,恐龙蛋们在2013年归还中国,如今安置在河南省地质博物馆。
有人认为这些蛋是镰刀龙类恐龙的宝宝,也有人怀疑是窃蛋龙类。当初人们发现的窃蛋龙类恐龙体型都很小,下不了这般巨大的蛋。但是在2007年,在中国发现了史上最大的窃蛋龙类巨盗龙(Gigantoraptor),这种窃蛋龙类体长7到8米。这么大的恐龙生下这么大的蛋,这河狸吗?这很河狸。
2007年,这一家子蛋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中华贝贝龙Beibeilong sinensis。属于窃蛋龙下目的近颌龙科,因为只发现了胚胎化石,没有人知道成年的中华贝贝龙能长到多大。参考巨盗龙的体型,有专家估计贝贝龙能长到7.6米,站直了比一层楼还高。
作者 @我自己掰一个
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英文名蓝火鸡尾菌(blue turkey tail fungi),表面的花纹古色古香,仿佛画上的祥云
图1,来源:nature picture library,拍摄:Alex Hyde
图2,来源:Flickr,拍摄:Steve Grundy
图3,来源:Botany Photo of the Day -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10月7日 食骨蠕虫
食骨蠕虫的名字可怕,其实它们没有嘴,也不能咬人。它们栖居在沉入深海的大型动物骨骸,比如鲸骨上,把自己的下半身宛若植物根系般深深扎进鲸骨内部。食骨蠕虫产生酸,腐蚀骨骼,根系里与其共生的海洋螺菌把深藏在鲸骨里的有机物分解消化掉,同时还原水中的硫酸盐,产生硫化氢。
有了共生菌产生的硫化氢和碳源,鲸骨就形成了化能自养细菌作为生产者的,小型的生物群落。可惜的是,当鲸骨内的有机物消耗光后,这个小型生态系统也就消亡了。
食骨蠕虫的长相并不可怕,甚至有一点点萌,就像鲸骨上长满了正在开花的粉黛乱子草。有趣的是,绝大多数种类你能看到的,像红色小草的食骨蠕虫,都是雌性个体。真正的雄性个体极小,而且生活在雌性体内——而且不止一条。研究人员曾经在一条雌虫体内检出了100多条雄虫!
骨骼沉入海底具有很高的随机性,食骨蠕虫的分布也有很高的随机性,食骨蠕虫是没有把握在茫茫海底找到配偶的。所以找到雌性,就变成她身上的寄生物,一生不离开她,是一种高明的策略。
作者 @喵魚醬Narluga
巴拉望孔雀雉(Polyplectron napoleonis),我这么靓仔,妹子为什么不看我?
图1,来源:ferrebeekeeper,作者:Rene Lausberg
图2,来源:Flickr,作者:Peter Stubbs
图3,来源:ebird,作者:Djop Tabaranza
图4,来源:wikimedia,作者:Francesco Veronesi
图5,来源:youtube,作者:Bird Jamboree
10月6日 甘氏巨螯蟹 Macrocheira kaempferi
长相怪异、个体巨大的深海生物很容易让人产生恐怖的遐想,在日本的民间传说中,甘氏巨螯蟹被称为杀人蟹,传说会把水手和潜水员拖到深海溺死,并以死尸为食。网络上也常有“杀人成性的蟹斯拉”的恐怖故事流传。
甘氏巨螯蟹隶属于蜘蛛蟹科,像蜘蛛一样拥有超级大长腿,目前已知最大的标本,两个大螯足左右伸直的长度足足有3.7米,模样相当可怕,可谓是蟹中的slenderman。实际上甘氏巨螯蟹是一种相当温和的动物,而且行动迟缓。这对超长“手臂”的作用不是杀人,而是雄性在交配时抱住雌性。和大多数蟹类一样,它是杂食性食腐动物,以海底死亡的小动物和植物碎屑为食。
每个繁殖季节,雌性甘氏巨螯蟹可以产下150万枚卵,但能成活的很少。虽然大螃蟹不能吃人,但人确实会吃大螃蟹,过度捕捞正使得甘氏巨螯蟹的种群缩减,因此日本规定在繁殖期不能捕捞它们,免得打扰螃蟹造螃蟹的大业。
作者 @浪里小海豚
朋克甲虫~
Gagatophorus draco,澳洲的一种象甲,浑身“铆钉”
图1,来源:natural picture library,拍摄:MYN / Lily Kumpe
图2,来源:Facebook,作者:Margaret Moir
Cacodaemon auriculatus,伪瓢虫科(Endomychidae)的甲虫,这个属名是“恶魔”的意思
图3,来源:Pinterest
图4,来源:Flickr,作者:Dr. Alexey Yakovlev
10月5日 美洲乳齿象 Mammut americanum
如今,古生物界的流量之王毫无疑问是恐龙。在人们发现恐龙之前,古生物界的第一明星却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美洲乳齿象。
现生大象的臼齿相对平坦,有着鞋底子一样的波纹,而乳齿象的臼齿布满了小尖峰,十分狰狞。富兰克林(就是放风筝的那位)甚至猜想,这些可怕的牙齿是用来吃肉的(实际是用来切断树叶的)!居维叶(Georges Cuvier),根据这一特点为乳齿象起名mastodon,取自古希腊语的“乳头”和“牙齿”,指它牙齿上的凸起像乳头。
科赫(Albert C. Koch)在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开办了一家博物馆,他收集了了大量美洲乳齿象的化石。科赫不懂动物解剖,而且他很想拥有一件震撼的展品吸引观众。所以他组装出一个超级怪物:高4.5米,长9米多,有48条肋骨(使用了不止一头象的骨头),还为它起了一个惊人的名字:“密苏里的利维坦”。
在他的合(大)理(胆)猜(脑)想(洞)中,利维坦比大象要庞大可怕许多,生活在水里,平时像河马一样在水中漫步,它的大獠牙可以当船锚用,把自己挂在树根上,免得漂走。
也许我们不能怪科赫脑洞大。还有什么比巨兽能震撼人的心灵呢?甚至美国的总统都有点“怪兽宅”情结。1804年,杰斐逊总统派遣陆军向西穿越美国,总统当然有其战略目标,但还有一个私人的任务:请他们找一找,美国还有没有活着的乳齿象?
作者 @松鼠濑尿虾
头盔海胆 Colobocentrotus atratus,日历娘头一次发现,原来海胆还有走叠甲路线的……
它经常面临拍击岸边的海浪,刺进化成了覆盖身体的铠甲,避免被海浪掀飞。不是球形而是半球形的,背面有许多花蕊状的管足,略克系。
图1,来源:Flickr,作者:Makuahine Pa'i Ki'i
图2,来源:Flickr,作者:Ken-ichi Ueda
图3,来源:youtube,作者:Dolf's Permaculture Adventure
10月4日 科莫多巨蜥
科莫多巨蜥是最大最重的蜥蜴。科莫多巨蜥是顶级掠食者,鹿、牛、野猪、猴子,都可能成为它们的美餐,被称为“科莫多龙”也是当之无愧的。甚至饿极了的时候连自家亲戚都不认,幼年的科莫多巨蜥,自打一出蛋壳,就会爬到树上去,避免被大个的科莫多巨蜥当成零食给嚼了。
在以前,人们普遍认为科莫多巨蜥因为吃腐肉又从来不刷牙,口腔内有大量的病菌,咬了猎物,猎物就会患上败血症而一命呜呼。但后来的研究发现,科莫多巨蜥的口腔细菌并不比普通的食肉动物多,而且它的下颌里有毒腺,这使它成为最重的陆地有毒动物。
虽然682大爷(误)如此令人不寒而栗,但科莫多巨蜥的日子并不好过。科莫多巨蜥的大个头亲戚古巨蜥,已在大约3万年前灭绝,它们生活在印尼的三个小岛上苟延残喘,而岛屿的生态环境往往是极其脆弱,禁不住变动的。
《黑暗精灵三部曲》中主角说,我不愿意生活在没有龙的世界里,如果失去了龙,世界将变得乏味,但愿在三次元的世界中我们也不会失去龙。
作者 @二猪
10月3日 超级稻
就在不久前的5月22日,伟大的科学家袁隆平先生去世,一时间举国哀悼,万人哀恸。
我们常说“都怪袁隆平爷爷让你吃饱了”,袁隆平的成就到底有多伟大?水稻是最重要的主粮作物之一,但直到2010年,世界水稻平均亩产仅为292公斤。2020年11月2日,由袁隆平团队研发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在湖南的实验示范基地,两季收获的平均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
超级稻是如何达到如此高产的呢?水稻身材“完美”的标准,包括长得高、分蘖数少、稻穗大、抗病虫害等特点,拥有这些优秀特点的水稻在稻田里以最适宜的密度生长,充分利用了光、氧、肥、水等各种资源,就可以达到最大产量。
袁隆平提出,超级稻的形态上要满足高冠层、矮穗层、中大穗三个特点。高冠层水稻叶片长而直立,硬挺不易衰老,易通风,占用空间小,接受光照面积大,能更有效地利用阳光,能产生充足的同化物,是超高产的基础;矮穗层水稻在成熟期下垂稻穗,植株重心低,植株高度抗倒伏;中大穗水稻的稻穗大,生产潜力高。将许多的优良性状都集中在一株水稻上,需要花费数不尽的人力和物力。
袁隆平先生千古,他还有一个禾下乘凉梦,这个梦就由我辈来实现吧。
作者 @翦翳翎
紅羽灰海蛞蝓 Moridilla brockii,好像一片剥开的桔子……
图1,来源:shpatak.livejournal
图2,来源:Wikipedia,作者:Bernard Picton
拍摄:Jake O'Donnell
图1、2,模特:Caininkosi CainLightbody
图3、4,模特:Gold Reno
图5、6,模特:Jay Fisher(jayfishr)
比蝽属(Pycanum)刚刚孵化的若虫,好像一盘刺身~
图片来源:natural picture library,拍摄:Alex Hyde
10月1日 黄河象(师氏剑齿象)Stegodon zdanskyi
旧版小学语文课本中《黄河象》给不少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黄河古象化石于1973年发掘自甘肃合水的马莲河畔,因水利施工意外重见天日。
由于象头内存在蜂窝状的结构,十分脆弱,科考队采用“套箱法”进行发掘,先用一个木箱把象头连同周边土层套起,再灌入石膏加固,整块挖出来,以免它破碎。发掘工作长达43天,古象的化石装了12个木箱,为了将化石安全运上公路,当地甚至还修建了一条临时公路,连夜将化石运往了位于北京的中科院古脊椎所。
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修复和装架后,古象于1974年10月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出,装架后的古象身高4米,体长8米,门齿长3.03 米,连趾骨和舌骨都保持完整,是一件世上少见的珍贵标本。
不过,黄河象的正式名字其实不叫黄河象。早在1935年,英国学者胡步伍在药铺偶然获得了一块“龙骨”——与黄河象同种的臼齿,命名为“师氏剑齿象”(Stegodon zdanskyi)。学名遵守先到先得的原则,所以黄河剑齿象真正的称呼应该是师氏剑齿象。
作者 @少侠小黄鸡的微博
凤冠孔雀雉(Polyplectron malacense),好靓仔!
图1,来源:wikimedia,作者:Sham Edmond
图2,来源:Flickr,作者:Benjamin Naden
图3,来源:zooinstitutes
图4,作者:19世纪鸟类学插画家John Gould
图5,来源:youtube,作者:Fieldsports Channel
长相好像爆米花的稻叶眼斑真鳃海蛞蝓Eubranchus inabai,它的发现人有个霸气的名字叫Baba
图片来源:Nudibranch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