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12月15日 大角羊

处在两片大洋(北冰洋和太平洋)和两片大陆(亚洲和美洲)之间的白令海峡,一直是物种扩散的重要节点。亚洲的盘羊抵达北美洲之后,演化为大角羊,不过是七十多万年的时间。

随着人类农业革命的崛起,生活在中亚的盘羊被驯化为绵羊,然而家畜对人类社会的重塑是全方面的,它不仅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疾病。

在人类到达美洲后的一万多年里,许多本土生物被智人猎手残酷地消灭。大角羊在19世纪初竟还保有近200万头的规模,证明了它们对环境的强大适应力。

而1870-1950年间,大角羊的种群却开始了崩塌式的衰减。欧洲殖民者带来了绵羊,也带来了许多在畜群潜伏的病原体,其中尤以绵羊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ovipneumoniae)最为致命。多年统计发现,一些地区的大角羊群会因为一次疫情损失九成以上的成员。

自然驱动的生物扩散事件已经证明,大角羊并非一个孱弱的物种,然而在面临更猛烈的人为扩散事件时,连它们也难以应对。

作者 @想变胖的流浪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69wm4gRH

12月14日 异特龙“大艾尔”

1991年,由瑞士古生物学家卡比•希伯(Kirby Siber)率领的科考队,在美国怀俄明州发掘出一具保存得极为完好的异特龙化石。这只7米多长的异特龙还未成年,科学家给它取了一个昵称“大艾尔”(Big Al,又译大奥)。

异特龙生活在1.55到1.45亿年前的晚侏罗世,从化石数量上看,异特龙无疑是侏罗纪最成功的恐龙之一。异特龙平均体长8到8.5米,嘴里有70多颗锐利的牙齿,是凶猛的食肉动物。它的前肢比后肢短得多,但是按比例算,还是远远长于霸王龙的“小短手”。

古生物学家发现大艾尔的青春很苦涩:全身上下共有19处骨折和感染的痕迹,断了5根肋骨。右脚第三根脚趾骨折感染后患上了骨髓炎,专家推测,跛足让大艾尔丧失了捕猎的能力,最终被活活饿死。

大艾尔为什么会饱受伤病的困扰呢?总结起来就是——暴力,暴力,暴力。捕猎、求偶、划分领地,都免不了大打出手。梁龙鞭子似的尾巴和剑龙的骨板及尾巴上的尖刺,也是强大的自卫武器。恐龙哥哥的龙生实在是太坎坷了。

作者 @我自己掰一个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60bjxn8Y

大家好我叫丽色花蜜鸟,英文beautiful sunbird。谁叫我这么beautiful呢?

图1,来源:ebird,作者:Forest Jarvis

图2,来源:iNaturalist.ca,作者:Nik Borrow

图3,来源:oiseaux.net,作者:Jean-françois Garin

图4,来源:oiseaux.net,作者:Gérard Rolin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5RUM8t9x

12月13日 河乌 Cinclus cinclus

苏联作家维•比安基,在他的代表作《森林报》中写过一种会“投河”的小鸟:数九寒天,它照样在冰窟窿里冬泳。这种怪鸟就是圆滚滚的河乌。

河乌不仅长年栖息在水边,还从水中获取大部分食物,可谓是雀形目中的异类。

为了防水和隔热,河乌的羽毛十分厚密;为了能在水下顶住水流“飞行”,河乌的胸肌非常发达;为了能在水下保护眼睛,河乌长有发达的瞬膜。为了不呛水,河乌的鼻孔长有瓣膜,潜水时可以将鼻孔关闭;为了能抓牢溪流中湿滑的石头,河乌的双脚强健有力。河乌的尾脂腺是其他雀形目鸟类的10倍大,随时把尾脂腺分泌出的油脂涂抹在羽毛上,达到“出水不沾水”的效果。

总之,河乌的身体各部位,都适宜做一个潜水员,它能在水下停留15秒,寻找水栖昆虫、鱼虾之类的食物。

河乌只生活在水质清洁、水流湍急的溪流和河道中。污染物会杀死它们赖以为食的水生昆虫,静水中爆发的藻类也会阻碍它们在水底觅食的视线。因此河乌被选为检验水质是否清洁的标志性生物,它们是清澈溪涧里出没的精灵。

作者 @南川木菠萝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5QCWykNN

12月12日 双叶蛇颈龙

《大雄的恐龙》让我们感动之余,却有不少人压根没注意到——大雄的“恐龙”其实根本就不是恐龙!

几乎每个日本小孩都有“挖化石”的梦想。1968年,一个名叫铃木直的年轻人,在磐城市发现了一块史前动物的脊椎骨,从此开始了日本最具传奇性的化石的发现之旅。东京国立科学博物馆的小畠郁生和长谷川善和,在经历四年的挖掘后,发现了7具蛇颈龙类化石。

专家用化石出土的地层双叶群,给这种新发现的蛇颈龙类命名“双叶龙(Futabasaurus)”,模式种的种加词则用“铃木(suzukii)”以表彰铃木直的贡献。哆啦A梦之父藤子•F•不二雄,为此推出了哆啦A梦首部超长篇《大雄的恐龙》,书中的主角皮之助就是一只双叶龙。直至今天,提到日本最著名的古生物,双叶龙仍是当之无愧的顶流。铃木直后来也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古生物学家。

按传统属-种的顺序来读,双叶龙的模式种是“铃木双叶龙”,但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电影里可爱的皮之助是“双叶铃木龙”。原来,因为缺乏专业的研究员,日本学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难以将双叶龙和之前发现过的蛇颈龙类区别开来,直到2006年,科学家才正式描述铃木双叶龙。在此之前,无论学界还是民间,都用“双叶铃木龙”这一俗名来称呼它。

双叶龙终于得以命名的时候,参与研究的长谷川善和教授表示“当年的长谷川博士也熬成了长谷川馆长咯!”

作者 @我自己掰一个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5HwB6c6u

12月11日 狮子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有一只表情十分生动的狮子标本,它瞪着两只溜圆的大眼睛,脖子梗梗着,一副又急又气的样儿,像是跟人说“你TM在逗我?”有人说它像康辉,也有人说它像郭德纲。

18世纪,有人送给瑞典国王弗雷德里克一世一只狮子的皮和骨头,国王找来一个从未见过狮子的艺术家制作标本,结果做出一只表情比“网红狮”更加扭曲夸张的怪东西。形形色色的表情包动物标本遍布世界,标本剥制不仅是个体力活,还需要对动物外貌和解剖结构的充分了解,以及适当的处理手段。

狮子曾经广泛分布在亚欧大陆上,从古埃及到巴比伦,从古波斯、中亚地区到古印度,狮子获得了人类的顶礼膜拜,成为了很多地区的文化图腾。上古时代的中国人没见过狮子,直到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连接中亚、西亚地区的丝绸之路之后,狮子才作为进贡给皇帝赏玩的异兽来到了中国。

那时候没有火车没有飞机,千里迢迢把这种食量很大的猛兽运送过来,可是费了老鼻子劲了。难得见到真狮子,中国古人也对狮子的形象产生了误解。明朝画家周全有一幅画叫《狮子图》,雄狮披着贝多芬式长发,跟那些石狮子比,是难得的写实,但是再看雄狮身边的几只小狮子娃娃,它们也是一头长毛。因为画家没见过幼狮的样子。

作者 @安迪斯晨风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5xGy68sL

你看到的长脖子,未必是你以为的长脖子。

新西兰长颈鹿象甲Lasiorhynchus barbicornis,雄性好像有一个长颈鹿般的脖子,其实那是一个极其细长的嘴吻。他可以一边以霸道总裁的姿态“壁咚”雌虫,一边用长吻把挑衅他的其他雄虫推开。

图1,来源:doi: 10.1371/journal.pone.0082467.g001

图2,来源:doi.org/10.1093/beheco/aru119

马达加斯加长颈鹿象甲Trachelophorus giraffe,有极其修长的头部和胸部,看上去也好像有个长脖子。雄性的争斗是高度仪式化的,相互点头,展示长长的“脖子”威吓对方。雌性用短得多的“脖子”把树叶卷起来,作为产卵的“摇篮”。

图3,来源:pinterest

图4,来源:wikimedia,拍摄:Brian Gratwicke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5peWpbzh

12月10日 小麦

2016年,考古学家们对西安西周镐京遗址进行发掘时,在一个用于垃圾填埋的灰坑内发现了大量碳化的小麦颗粒。这说明了在西周中期,我国就已经开始对小麦进行规模化种植。

当植物种子在低氧环境下经火灼烧时,种子就会产生一层碳化外壳,可以抵御微生物,并且耐受土壤中酸碱的侵蚀,存留至今,成为研究人类历史与植物演化关系的证据。比如,通过对不同地区考古得到的小麦年份和基因的测定,考古学家已经绘制出一张小麦传播的地图。

最早被人类驯化的二倍体小麦叫做一粒小麦,它的一个亲属乌拉尔图小麦与拟山羊草的近似物种杂交,产生了四倍体的二粒小麦。大约公元前1万年,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在新月沃土一带被人类驯化。

大约8000年前,在外高加索到伊朗北部的里海沿岸,栽培的二粒小麦偶然与野生山羊草属的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也叫粗山羊草)发生天然杂交,最终形成了六倍体的普通小麦。已知最早的六倍体小麦大约在公元前6400-6200年之间,发现于土耳其的加泰土丘。

当然,小麦在中国也有其一席之地。至今为止,西至天山东缘、东到山东半岛数千公里的带状地带上,已经有30多处不同的考古遗址曾出土小麦,这些样本属于距今3000~4000年左右的龙山时代。目前学界的理论认为,小麦从西亚发源之后,在大约5000年前沿欧亚的草原通道传入中国,并扩散到华北各个史前文明中。

作者 @antares0_0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5oqzqhRO

今天,潘通公布了2022年度流行色——长春花蓝(图1)。但是,这个潘通色,跟长春花(图2)的色差也太大了吧!

实际上,“长春花蓝”指的并不是我们常说的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而是小蔓长春花(Vinca minor,图3)——它们都来自夹竹桃科,不过前者属于长春花属,后者则是蔓长春花属。潘通色卡上所写的“Very Peri”,是从英文Periwinkle(长春花蓝)而来,这个单词专指的就是小蔓长春花的颜色。

小蔓长春花原产于欧洲,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会沿地面蔓延,常在花园中作为地被植物,如今也有不少其他花色的栽培品种。但日历娘不禁要为时尚人士捏把汗:这个颜色,可得怎么搭配才好看啊?

图1:今年的潘通流行色“长春花蓝”

图2:长春花 | Joydeep / Wikimedia Commons

图3:小蔓长春花 | Ryan Kaldari / Wikimedia Commons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5gPkAi0k

(密恐慎入慎入慎入)

2019年,在昆士兰,黄金海岸和布里斯班捕蛇者(Gold Coast and Brisbane Snake Catchers)的工作人员,从一个游泳池里救出了一条地毯蟒(Morelia spilota),身上寄生虫多到让人抓狂的程度。人们把它送往野生动物诊所进行救治,从这条不幸的蟒蛇身上,除下来511只蜱虫。

虽然蜱虫实在膈应人,但是营寄生生活的生物,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不应该干涉自然的捕猎行为,那么是不是应该放任蜱虫把这条蛇“吃掉”呢?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5goWrZ5d

12月9日 硅化木

在2.25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地球大陆聚成一块,称为盘古大陆(不是中国的盘古,而是“pan(全部)”和“gaea”的组合,后者是“大地之母盖亚”)。最大的大陆面对着地球曾有过的最大海洋之一。巨大的海陆热力差异,带来了频繁的洪水。

被洪水埋葬的森林,开始了新的“生命”。溶解在水中的硅酸,通过氢键与木质素分子结合,逐渐再次以结晶或无定形沉积在木质周围,如同倒模一样复刻了木质的形态。二氧化硅矿物如石英、蛋白石等完全取代了木质,最终成为了“石头的森林”——硅化木。

在几乎每个大洲上,从3亿多年前到200万年前都发现过硅化木。深圳仙湖植物园有一片“化石森林”,就收集了来自国内辽宁、新疆、内蒙古乃至北美的硅化木,足以让参观人冥想山海剧变。

在顽石的森林里,茫茫的旷野中,现代植物的后裔绽开新花,迎接它们的,是来自亘古的阳光和风。

作者 @钟蜀黍满脸黑线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5f7fyNst

蓑蛾(Psychidae)的幼虫,用一小段一小段细枝,做成了具有日式庭园风格的小房子~

图1,来源:Earthling ziyatong,拍摄:Fujimoto Koh

图2,来源:Flickriver,拍摄:John Horstman itchydogimages

图3,来源:minden pictures,拍摄:Chien Lee

图4、5,来源:nickybay.com,拍摄:Nicky Bay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56covfQL

12月8日 低地纹猬 Hemicentetes semispinosus

低地纹猬,中文全称是低地条纹马岛猬。它的长相比名字还要古怪,毛皮却是鲜亮的黑黄双色,点缀着白色的尖刺,脑后一簇金黄的刺,让人怀疑它是降临三次元的宝可梦,还是电系的。

马岛猬科的成员也叫无尾猬,它们的生活方式犹如龙生九子,个个不同。纹猬属像刺猬一样可以竖起尖刺作为武器。马岛猬(Tenrec ecaudatus)外型类似负鼠,长尾稻田猬属(Microgale)在森林地面寻找昆虫,稻田猬属(Oryzorictes)像鼹鼠一样擅长钻洞,蹼足猬属(Limnogale)则是游泳好手。

纹猬的刺除了对付捕食者,还能“防狼”,曾有雄性纹猬企图骚扰不情愿的雌性,结果隐私部位被“草船借箭”的事件。低地纹猬的刺还可以充当乐器。在它的脊背后端,有15根又短又粗的刺,它可以摆动这些刺,让它们互相摩擦发声。这种声音用来和同类交流,也用来吓唬捕食者。

低地纹猬还能运用回声定位,不过,和蝙蝠不同,它用的不是超声波,而是舌头弹上膛的声音。顺便一提,人类也可以学会用弹舌音回声定位认路。许多盲人运用这种能力,可以像有视力的人一样在外面走路、运动。

作者 @松鼠濑尿虾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55AXoNrs

12月7日 哈斯特鹰Hieraaetus moorei

哈斯特鹰,更正式的名称应当是摩氏隼雕,它翼展约在2.6米到3米,体重估计有15公斤,是最大的掠食性猛禽。

哈斯特鹰生活在新西兰,与之共存的是巨大而不会飞的恐鸟,在鸟的国度,它们分别占据着食肉兽和食草兽的生态位。许多出土的恐鸟盆骨上赫然可见巨大的孔洞,这便是哈斯特鹰利爪留下的痕迹。毛利人的传说中,有一种巨鹰名为Poukai,大到能够猎杀人类,其原型可能就是哈斯特鹰。

虽然威武霸气,但哈斯特鹰可能是琦玉老师的本家。最近刊登在《皇家学会会刊B辑》上的研究揭示,哈斯特鹰头骨具有安第斯神鹫的特征,它们就餐更像今天的秃鹫/美洲鹫,脑袋伸进猎物腹中吃内脏,大秃头比较不容易弄脏。正可谓“我变强了,也变秃了”。

由于人类捕杀灭绝了它们的食物恐鸟,约六百年前,哈斯特鹰灭绝了,成了人类迁徙史上的一枚小小注脚。

作者: @WatershipDown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4WfLntjd

12月6日 绿双冠蜥Basiliscus plumifrons

《射雕英雄传》中裘千仞具有“水上漂”的轻功,有一类蜥蜴也掌握了“水上漂”这门本领,这就是冠蜥。双嵴冠蜥又被称为绿双冠蜥,是该属体型最大、知名度最高的成员。成年绿双冠蜥通体呈翠绿色或蓝绿色,成年雄性除了有两个头冠外,还各有一个发达的背嵴和尾嵴,十分具有“怪兽感”。雌性和幼体的头冠、背嵴和尾嵴均不发达,相比之下低调许多。

自然界中不乏能够在水面行走的动物,它们的本领看似相同,背后却蕴含着不同的原理。黾蝽的中、后足末端具有疏水的细密刚毛,能够利用水的表面张力“漂浮”于水面;北美鸊鷉以每秒14~20次的高频踏水,结合宽大的蹼,实现高难度的求偶舞蹈;亚马逊扁鼻虎(Chatogekko amazonicus)则凭借小巧的体型和不透水的角质鳞片在水面漂浮,以此抵御洪水的侵袭。

冠蜥的第三、四、五枚脚趾极为细长,并且在底面有锯齿状的栉缘。栉缘又细又小,无法像蹼一样在水中提供足够的推进力;但当冠蜥的足踏入水中的时候,通过栉缘的击打会在水中形成“气穴”。“气穴”在水面产生的压力差,给予冠蜥向上的力,同时还能令冠蜥更容易将双脚从水中抬离。加之每小时10公里的奔跑速度,冠蜥便能轻松展现“水上漂”这门绝技。

一般成年绿双冠蜥可以在水面连续行走5~10米,幼体体重更轻,在水面行走的能力更强,可以连续踏水行进10多米。

作者 老裤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4MRScPdI

棕尾虹雉Lophophorus impejanus:可把我厉害坏了(骄傲)

来源:Flickr,作者:Ganesh Jayaraman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4EXImaDC

12月5日 天行长臂猿 Hoolock tianxing

天行长臂猿在2017年1月,才被中国科学家范朋飞教授和团队正式命名确定。之前它们都被误以为东白眉长臂猿。和东白眉长臂猿相比,天行长臂猿的两道白眉明显分开且粗细均匀,雄性下巴也没有白胡须。

“天行”这个名字既传达了研究者希望这个物种能“天行健”,在自然界中顽强延续的心愿,也表现了长臂猿的特征,作为典型的树栖动物,它们基本一辈子都生活在树上,几乎从不下地。另外,范教授还是星球大战的铁杆粉丝。长臂猿新种命名发布会召开的时候,卢克•天行者的扮演者马克•哈米尔在推特上转发了这一好消息。

天行长臂猿营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结构,雄性天行长臂猿大致是黑褐色,雌性为浅褐色。清晨它们会发出非常嘹亮动听的鸣叫,寻找配偶或宣告家域,或是在夫妻间进行二重唱,稳固家庭关系。能够歌唱的哺乳动物很罕见,而像长臂猿这样有着复杂、动听的多重唱更是难得。有兴趣的,可以扫码听一听它的歌声。

作者 高山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4CVn9fjK

2016年,巴西国家食肉动物保护研究中心(Brazilian National Research Centre for Carnivore Conservation)拍到了难得一见的画面:大食蚁兽发飙了,吓跑美洲豹!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4utL9AwM

Show older
小森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愿这里,成为属于你的小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