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12月26日 西印度洋矛尾鱼 Latimeria chalumnae

1938年11月23日,尼琳号(Nerine)在南非东南角的查朗那河(Chalumna river)捕到一条宝蓝色的大怪鱼,有着类似陆地动物肢体的鱼鳍。经过东伦敦博物馆的馆员考特内-拉蒂迈(Marjorie Courtenay-Latimer)和鱼类专家史密斯(James Smith)的鉴定,确定这是一种新物种,并且是非常古老的“活化石”——西印度洋矛尾鱼。

矛尾鱼属于肉鳍鱼(Sarcopterygii)中的腔棘鱼(Coelacanth)类群,拥有带骨头和肌肉,如同手臂的鳍干。腔棘鱼大约在4.1亿年前的早泥盆世出现,我们一度认为,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腔棘鱼就和传统意义上的恐龙一并灭绝。1938年赶在平安夜前出现的这条矛尾鱼,就是这个家族的孑遗。

2021年6月,发表在Current Biology期刊上的文章表明,这些“史前鱼类”的寿命可达100年。在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矛尾鱼要花上一半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达到性成熟。一条矛尾鱼宝宝从受精到生出娘胎,更是要经历长达5年的孕期!

1997年,在印尼的苏拉威西岛,发现了另一种矛尾鱼——印尼矛尾鱼Latimeria menadoensis。我们得到的印尼矛尾鱼标本极少,比西印度洋矛尾鱼更加罕见。2011年,在印尼北苏拉威西省附近海域捕到一条印尼矛尾鱼,在它的胃里,居然发现了塑料包装袋。连客观理性的科学家们,对此都表示“感到非常悲哀”。

作者 @灰照猫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7P5Y902F

大旋鳃虫Spirobranchus giganteus,又叫圣诞树管虫,色彩鲜艳的鳃如同装点了灯光的圣诞树[小雪人]

图1,来源:nature picture library,作者:Georgette Douwma

图2,来源:nature picture library,作者:Rights Managed

图3,来源:nature picture library,作者:Alex Mustard

图4,来源:nature picture library,作者:Sue Daly

图5,来源:nature picture library,作者:Juergen Freund

图6,来源:nature picture library,作者:Georgette Douwma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7HeU61aj

12月25日 圣伯纳犬

用驯鹿拉雪橇是北欧和东北亚的传统,圣诞老人难免有偷渡甚至入侵之嫌。北美的主流是用狗来拖曳雪橇,最有名的雪橇犬之一,就是杰克•伦敦笔下《野性的呼唤》的主角,父亲是圣伯纳犬,母亲是德国牧羊犬的混血狗巴克。

圣伯纳作为二百多斤的瑞士大力士,在大家心目中的角色不是雪橇犬而是救生犬,脖子底下挂着一桶给遇难者准备的酒。实际上圣伯纳犬挂木桶的灵魂搭配,来自于兰西尔爵士(Sir Edwin Henry Landseer)的一幅画《阿尔卑斯獒鼓舞一位沮丧的旅行者》(Alpine Mastiffs Reanimating a Distressed Traveller)。低温威胁生命的时候喝酒会加速热量的散发,真正的圣伯纳倒是要带一条毛毯。

圣伯纳犬得名于圣伯纳修道院,而修道院得名于一位名叫芒东的圣伯纳德(San Bernardino De Mentone)的教士。修道院的修士们得到了沃州和瓦莱州(Vaud and Valais)居民赠送的狗,这是圣伯纳品种形成的开端。

在陪同修士巡逻和救助暴风雪中受难的旅人的过程中,圣伯纳犬表现出了惊人的能力:据说能闻到3公里外的气味,并能挖开4米厚的积雪,还善于支撑和拖动遇难者。在过去的300年中,圣伯纳犬们救了4000多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在巴黎狗公墓有专属雕像的巴里,它在1810到1814年间救了40多个人,可谓是立大功的汪汪了。

作者 @屡试不第騋之貘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7FXo7KOx

克苏鲁的胜利!今年上海交通大学的谷国迎教授团队设计了一款“章鱼机器人”。这些柔软的机械臂内部是相连的腔体,可以像气球一样充气。触手的材料一边硬,一边软,气压一增强,触手就会向硬的那边弯曲。通过控制气压变换,这种柔软的机器人能像真正的章鱼一样,用触手灵活操纵物体。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7wQREWFb

12月24日 阿法尔南方古猿“露西” 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

“露西”是一具稀少的比较完整的南方古猿化石,属于阿法尔种,特征介于人、猿之间,且其类似猿的性状正向着人的方向转变。就算不是我们的直系祖先,至少也是我们的曾ⁿ叔祖母。

南方古猿的身高约在1.2米-1.4米之间,如果只看上半身,几乎完全就是猿类。但是腰部以下的结构,却已经和现代人高度接近——也就是说,他们不像黑猩猩那样“四只手”,而是和我们一样手脚分明,平时是直立行走。但他们的上臂仍然很像黑猩猩,说明南猿还经常爬树。露西的手臂显示有从高处掉落下来造成的骨折,可能就是爬树的结果。

在颅骨比例上,南方古猿的面部极大,而且下巴向前突出——大脸和长下巴可能是为了咀嚼坚硬的植物类食物。至于打猎就别想了,一群身高和体格像小学生,智商甚至可能不如幼儿园智人的南猿,实在没办法围猎草原上的野兽。

南猿不会用火,大概率也不会打制石器。打制石器一般认为是南猿后代“能人”的发明,这也是“能人”得名的原因——会打石器,是个能人儿。

顺便一提,露西按照其发现地点(埃塞俄比亚阿法尔地区)命名为阿法尔种,别记错成希腊字母“阿尔法”——如果错了也不是大事儿,国内很多博物馆标牌都错写成了“阿尔法”。

作者 @多识鸟兽草木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7w2NubGr

12月23日 白鲟 Psephurus gladius

两年前的今天,危起伟研究员公布了白鲟的灭绝。这种体型巨大的“长江之龙”,成为了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牺牲品。

作为长江中最大的水生生物,从金沙江下游至长江口的约三千公里江段都是白鲟的天地。每年春季,处于繁殖期的成年白鲟便会离开平日栖居的深水河槽,自下游溯流而上,前往千里之外的上游金沙江产卵场完成一生中最重要的使命——繁衍。之后一些白鲟会回到下游育肥,另一些则留在上游的干支流中继续生活;孵化后的幼鱼则顺江而下,在河口等饵料丰富的水域摄食生长。

然而自八十年代起,横亘于长江干流之上的拦江大坝将白鲟世代穿行的洄游通道彻底阻断,上下游的白鲟种群也因此隔绝。对于居于坝上的白鲟们而言,它们仍然可以进行正常的繁殖,只是幼鱼无法回到下游育肥。而对于坝下的白鲟们而言,它们再也无法回到血脉记忆中的产卵场进行繁殖。

人们却曾在崇明长江口捞到当年孵化的的白鲟幼鱼,推测或许是上游繁殖的一部分白鲟幼鱼,可以通过泄闸水漂流至坝下。但过度捕捞、航运、污染等因素,仍然阻断了这少数垂死挣扎的白鲟的希望。自1993年后,白鲟幼鱼就再也没有出现。

浅塘之龙,大志难伸,长江最巨大的水生动物,所需的生存环境是如此广阔,人类割断长江的时候,也割断了它的命脉。

作者 辛辛苦苦拖到今天上午终于交稿的 @少侠小黄鸡的微博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7mCkpBSG

12月22日 法布尔的昆虫标本

著名的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在50多岁时,用版税购买了一栋房子和一公顷荒地。终于有了一片自留地可以进行昆虫观察和研究,被雨果誉为 “昆虫的史诗”的不朽著作《昆虫记》,就是在这片荒地上写就的。

为了验证昆虫的食性,法布尔硬逼着吃腐叶的金龟子吃粪便,给吃粪便的昆虫做树叶沙拉。为了研究腐食性的昆虫,法布尔托护林员给他弄腐烂的木头、鼹鼠的尸体。为了搞清楚为什么松毛虫蛰人那么疼,法布尔竟然拿着松毛虫的毒毛往身上蹭,提取松毛虫的毒液贴在皮肤上……

《昆虫记》在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受到鲁迅和周作人两兄弟的极力推荐。《周作人在1923年发表的文章《法布耳昆虫记》中写道:“法布耳的书中所讲的是昆虫的生活,但我们读了却觉得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羡慕有这样好书看的别国的少年,也希望中国有人来做这翻译编纂的事业……”

虽然法布尔的观察细致入微,但也有着时代的局限性,法布尔并不相信进化论。在《昆虫记》中多次否认达尔文的观点。

无论如何,《昆虫记》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是耀眼的,十卷本的《昆虫记》留存了百余年思想的钻石,让我们看到伟大的人曾经走过的足迹。

作者 @三蝶纪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7du519HQ

蜚蠊目的奇特昆虫(可能是Perisphaerus属),小强的近亲。像西瓜虫一样可以变成球哦~

图片来源:Deviantart,拍摄:melvynyeo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74ReiuLa

12月21日 查恩盘虫 Charniodiscus

查恩盘虫的化石,是在60多年前,由一个名叫罗杰•梅森(Roger Mason)的小学生,在英格兰发现的。它扁平如盘子,但其实是被掩埋压扁的结果,查恩盘虫的真身像一片叶子,分支上面还生有“复叶”。

查恩盘虫不是藻类或植物,而是距今5.7年前的埃迪卡拉纪的古老动物。查恩盘虫的身体柔软,没有外壳和骨骼,也没有运动、取食或消化的器官。它们靠体内液体的压力来支持身躯,靠渗透作用从海水中获取氧气和营养。那个时代的动物几乎都是如此简单,外表柔软,无口无肠,没有爪子或刺之类的武器,也没有防御的外壳。

这些柔软的“水袋”般的生物,要么趴在水底牧食沉积物表面的菌藻,要么“站”在海水中滤食悬浮的有机质。它们相互之间基本没有冲突和复杂的互动,大家和平共处,因此科学家们将这个时期伊甸园般的海洋称为“埃迪卡拉花园”。没有内卷,真是一段美好的时期。

但因为身体机能过于简单,不能适应海洋环境的巨变以及后期捕食者带来的选择压力,这些傻乎乎的幸福生物,最终在寒武纪时期退出了历史舞台。随后主宰地球的,就是高度竞争的“内卷”生命了。

顺便一提,最初发现查恩盘虫的小学生梅森,如今已是一名地质学教授,而且正在中国教书。

作者 @露卡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73Xv69LF

金胸丽椋鸟Lamprotornis regius:你瞅啥??

紫丽椋鸟Lamprotornis purpureus:瞅你咋地??

图1,来源:wikimedia,作者:su neko

图2,来源:wikimedia,作者:Gérard van Drunen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6VjHiKj4

12月20日 澳门南海溪蟹Nanhaipotamon macau

澳门回归日 [烟花]

澳门的陆域面积只有大约30.8平方公里,却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在这样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却存在着中国的特有种动物。2018年,研究人员在保存在澳门市政局的淡水蟹标本中,发现了澳门南海溪蟹,采集自澳门南部的“小岛”路环(Coloane)。

并非所有能够在淡水中生活的蟹类都可以称之为淡水蟹。大闸蟹必须降海至河口才能繁殖,它就不是真正的淡水蟹。澳门南海溪蟹不仅是一种淡水蟹,还是陆生性很强的蟹,跟我们熟悉的食用蟹不同,它的鳃腔更大,鳃片坚硬,这样可以避免在离水之后鳃片塌陷,影响呼吸。澳门南海溪蟹可以用8条修长的步足,在陆地上自在横行,甚至小号的哺乳动物都可以成为它们的狩猎目标。

在漫无边际的大海里,海洋蟹类通常以产下大量幼体的“蟹海战术”繁殖。淡水环境,尤其是山涧溪流缺少足够的浮游期生活保障,淡水的蟹卵直接发育为稚蟹,母亲抱着稚蟹一段时间,再把孩子们释放到水中。由于栖息环境有限,大多数溪蟹走上了各自的进化道路,一种溪蟹可能只在某一地区的某一山脉溪流中才存在。

作者 @拍螃蟹的张小蜂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6UQj36IO

12月19日 大熊猫

苏琳是第一只来到美国的大熊猫。是由美国人露丝•哈克尼斯Ruth Harkness组织的探险队,在中国四川的深山里获得的。苏琳的出现,成了二十世纪动物展览最不可思议的一幕。短短三个月,创造了高达325000人的游客流量!不幸的是,苏琳只活了两年。它的标本安置在芝加哥的菲尔德自然博物馆。

虽然我们都听过“大熊猫是生存繁衍能力很弱的动物”的传说,但其实并非如此。大熊猫经常会离开幼崽数小时进食,这就给了早期动物学家认为熊猫容易“弃婴”的错觉。中国的研究人员,还曾经犯过把野生大熊猫当成“弃婴”强行收养的错误。同时,大熊猫并不愿意过多交配。在野外大熊猫拥有好几平方公里的领地,雄性大熊猫会聚集到一起互相竞争,而这是人工条件所不能具备的。

当然,经过多年的摸索,在繁殖大熊猫上,中国还是了取得可观的成就。今年7月,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官方宣布,由于我国保育得当,大熊猫已经从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EN)下调至易危(VU)状态(其实这一调整在IUCN在16年就已经做出了)。

也许,在苏琳的时代,西方人眼中所见的,除了大熊猫本身,还有带着白人傲慢眼光俯视的,隔岸观火的“遥远神秘的东方”。但大熊猫不是殖民主义的猎奇藏品,也不是任人类玩弄的“动物爱豆”。它仍然是中国特有的神秘黑白熊,和中国特有的生态系统一样,存在于人烟罕至的深山里。

作者 @灰照猫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6L6T5Ujr

我打赌你没有见过北美豪猪Erethizon dorsatum的发型~

美洲的豪猪与亚洲的豪猪虽然长相很像,但关系并不近,彼此独立演化出了用来防御的刺

图1,来源:nature picture library,拍摄:Gerrit Vyn

图2,来源:nature picture library,拍摄:Steven Kazlowski

图3,来源:inaturalist,拍摄:Kristina van Westernbrugge

图4,来源:greekmountainman.com,拍摄:Packy Savennas

图5,来源:imago/All Canada Photos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6D3frOiv

12月18日 漾濞槭 Acer yangbiense

漾濞槭是一种高大落叶乔木植物,隶属槭树科槭树属。这个名字听着好像流鼻涕,其种加词 yangbiense 则源于它的产地漾濞县,漾濞县得名自境内由漾江和濞江汇流而成的漾濞江。

漾濞槭自发现起就是一个濒危物种,野外的自然种群非常稀少。因为气候温度下降,漾濞槭的种群数量锐减,人类频繁的毁林开荒、放牧砍伐等破坏生态的行为,也让漾濞槭的处境越发艰难。

在多方的努力下,漾濞槭的保育渐有成效。漾濞槭的培育、试种、推广、迁地保护等多种保育途径正逐步壮大着它的种群。如今,它们不会默默地消失于山林,而是以另一种身份继续在世界上活下去。

作者 @翦翳翎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6BtPgvaK

千足虫终于有“千足”了!

图1是一条拥有1306条腿的千足虫,这是目前发现过的腿最多的动物。

千足虫(也就是马陆),之前始终名不副实,此前发现的千足虫最多只有750条腿。在澳大利亚的一个矿区钻孔中,科学家们发现了这条位于地下60米深处的真·千足虫,经鉴定它属于一个新物种𝘌𝘶𝘮𝘪𝘭𝘭𝘪𝘱𝘦𝘴 𝘱𝘦𝘳𝘴𝘦𝘱𝘩𝘰𝘯𝘦。

这个拉丁名也很有意思:来自希腊语的“𝘦𝘶”表示”真“,来自拉丁语的“𝑚𝑖𝑙𝑙𝑖”和“𝑝𝑒𝑠”分别代表“千”和“脚”,所以属名𝐸𝑢𝑚𝑖𝑙𝑙𝑖𝑝𝑒𝑠表示它是真·千足虫。因为它生活在地下,种加词𝑝𝑒𝑟𝑠𝑒𝑝ℎ𝑜𝑛𝑒则取自人物珀耳塞福涅——古希腊神话中的冥后。

这条真·千足虫有着10厘米左右的长线状的身体,一共330个体节,没有眼睛,腿也短短的。和它们750条腿的远亲 𝐼𝑙𝑙𝑎𝑐𝑚𝑒 𝑝𝑙𝑒𝑛𝑖𝑝𝑒𝑠 一样,大量的体节和腿可以让它们产生足够的推动力,在它们生活的土壤空隙中穿梭。

虽然千页豆腐仍然没有千页,但千足虫终于有千足了!不过,为了数它到底有几条腿,研究者们应该挺辛苦的……

图1:1306条腿的千足虫𝐸𝑢𝑚𝑖𝑙𝑙𝑖𝑝𝑒𝑠 𝑝𝑒𝑟𝑠𝑒𝑝ℎ𝑜𝑛𝑒

图2:千足虫𝐸𝑢𝑚𝑖𝑙𝑙𝑖𝑝𝑒𝑠 𝑝𝑒𝑟𝑠𝑒𝑝ℎ𝑜𝑛𝑒的腿

图3:雄性标本的头和生殖肢长这样

图4:它有750条腿的远亲 𝐼𝑙𝑙𝑎𝑐𝑚𝑒 𝑝𝑙𝑒𝑛𝑖𝑝𝑒𝑠 长这样(不过这条只有618条腿)

论文:Marek, P.E., Buzatto, B.A., Shear, W.A. et al. The first true millipede—1306 legs long. Sci Rep 11, 23126 (2021).

图1~3来自以上论文,图4来自Marek, P.; Shear, W.; Bond, J. (2012)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6t06oPaf

12月17日 钉状龙 Kentrosaurus

直竖的骨板、带刺的尾巴、狭长的脸部及核桃般大小的脑,剑龙是恐龙中知名度最高的种类之一。钉状龙是目前发现的剑龙科中最为原始的,后半身拥有的并非板状的骨板,而是多对棘刺,看上去煞气腾腾。对于钉状龙尾部肌肉的模型重建显示,这条长满尖刺的尾巴只能够大幅度摆荡,还能在连续摆荡过程中加速到时速50千米,是防御捕食者的强大武器。

高防御对生存肯定能加分,但钉状龙却有另一个困扰,要用什么姿势来交配,才不会不小心把对方给“喀嚓”了呢?

除非剑龙的丁丁长度惊人,否则无法顶着坚硬高耸的骨板,完成传统的爬跨式动作。光有长度却立不起来,也无法交配。更合理的推测是雌剑龙横躺在地上,而雄性则从侧边进入。但在这样的体位下,钉状龙还是有“误中副车”的风险,因此科学家们不得不尝试其他的模型。目前认为钉状龙可能是屁股对屁股的姿势,剑龙类的前肢还比较短,这样的姿势雌性能更好将泄殖腔显露出来。

作者 廖俊棋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6s3l5vpm

Show older
小森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愿这里,成为属于你的小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