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1月27日 胡兀鹫 Gypaetus barbatus

胡兀鹫以骨头为主食,因为头部不必进入尸体内部掏食内脏,胡兀鹫是我国鹫类中发量最充足的一位,没有之一。可它并没有发挥发量的优势打造一副正义颜值。而是贴上了一副鲜红色的美瞳,又从眼眉到眼先一直到嘴边蓄起了一对黑色的八字胡,是名副其实的眉毛胡子一把抓。

富含骨髓的长骨大都又粗又硬,对于只有喙,没有牙齿的鸟类来说难以消磨。胡兀鹫则演化出了一套高空抛物、垂直打击的独家技术:抓起大骨飞至几十米的空中,寻找地面的岩石区,然后投弹命中。反复几次,大骨在与地面裸岩碰撞中就被摔得粉身碎骨。这时,胡兀鹫就可以轻松享用富含营养的骨髓部分了。

据说古希腊著名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被一只高空抛下的乌龟砸中身亡,如果传闻属实,很可能是胡兀鹫把作家的秃头当成了岩石。

在最近百余年间,胡兀鹫在欧洲和非洲的分布区域锐减,其中故事最曲折的当属阿尔卑斯山脉的胡兀鹫。原本在南欧山区并不难见到的胡兀鹫,随着人类畜牧产业的发展,跟人类的交集增加了。疑邻盗斧的心理让牧场主们相信,胡兀鹫等鹫类会伤害他们的牛羊,甚至会掳走孩童。

人们因为愚昧的偏见猎杀胡兀鹫,让胡兀鹫在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在欧洲南部的大部分地区销声匿迹。幸运的是人们认识到了错误,在1986-1993年期间,由瑞士、奥地利、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多国联合参与的胡兀鹫重引进计划,陆续野放了50只胡兀鹫在阿尔卑斯山区,才让长着一副坏人脸的胡兀鹫,重新出现在南欧的山林草原之上。

作者:韩京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F6Ny31uZ

1月26日 鸭嘴兽 Ornithorhynchus anatinus

作者: @翼狼Elang

鸭嘴兽有类似鸭子的嘴巴和脚蹼,又有着像猕猴桃一样毛发密布的长圆形褐色身体,以及一条河狸同款的扁阔的大尾巴。这种“缝合怪”的长相如此奇特,人们第一次见到它的毛皮时,一度认为它是水猴子……啊不对,是鸭子的嘴巴和脚蹼缝合在某种动物身上伪造出来的。最早描述这种动物的英国动物学家乔治•肖(George Shaw),还曾经仔细地检查过标本的身上是否有缝合线。

与鸟类带硬壳的卵不同,鸭嘴兽卵的造型更接近于大型爬行类动物的卵,外壳略带弹性。雌性鸭嘴兽一次产卵一到两枚,经过10天左右的孵化期,鸭嘴兽宝宝就会破壳而出。虽然鸭嘴兽是哺乳动物,但没有演化出专门的哺乳结构。因此母兽在哺乳时需要仰躺在巢穴中,让分泌的母乳流入其身体腹侧的“泌乳沟”中,供幼崽舔食。

在鸭嘴兽的“喙”上布满了电流感受器,能够感受昆虫、小型鱼类或者甲壳类等猎物发出的微弱生物电场来准确地定位,然后用扁平的鸭嘴将沙子挖开,筛出食物吞掉。鸭嘴兽在水下的活动能力是非常厉害的,我曾经在悉尼湾水族馆见过一次活着的鸭嘴兽,尝试着用相机给它拍个照结果完全无法对上焦,最终迫于无奈只能拍了视频……

通过这次近距离的接触我发现,鸭嘴兽在水中活动时的动作与水獭、海獭不同,反而更像是海豹、海狮一类的鳍足类动物那样,主要依靠宽大的前肢产生前进的动力,后肢和尾巴则充当着转向舵的作用。

雄性鸭嘴兽还是罕有的具有注毒能力的哺乳动物。在它们两边后肢的踝部内侧各有一根细长的“针”,具有分泌毒液的功能,一旦捕食者被毒针刺中,鸭嘴兽立即就会将毒腺内的毒液注入对方体内,引起剧烈的疼痛和水肿,对体型较小的捕食者还可能产生致命的效果。

在澳洲原住民的传说中,也有着鸭嘴兽独立于天空、大地和水之外——既不是鸟,也不是兽,亦不是鱼——的说法。这种神奇的“缝合怪”曾经在许多重要场合中作为吉祥物出现,澳大利亚也发行过好几种以鸭嘴兽为图案的纪念邮票和纪念币,足见即便是在“神兽遍地走”的澳洲大陆上也是深受人们的欢迎。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EXvylpyh

威尔士有一个简写为Llanfairpwll的地方,为什么要简写呢?很快就你明白了。Aberystwyth大学的研究人员,去年在这里发现了一种细菌,于是他们以这个地名的全称llanfairpwllgwyngyllgogerychwyrndrobwllllantysiliogogogoch作为种名,加上表示地名的后缀ensis,把它命名为Myxococcus llanfairpwllgwyngyllgogerychwyrndrobwllllantysiliogogogochensis,成了世界上最长的拉丁名,有73个字母[二哈]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EOH3rS7o

1月25日 奇翼龙 Qi yi

恐龙会飞吗?

一个普通人可能会告诉你,恐龙会飞啊!翼龙不就会飞吗?

一个普通级别的古生物爱好者会告诉你,恐龙不会飞,因为翼龙不是恐龙,是和恐龙关系较近的,演化出飞行能力的主龙类。

但是,一个比较“与时俱进”的古生物爱好者会告诉你,虽然翼龙不是恐龙,但恐龙确实是会飞的,鸟类是兽脚类恐龙的后裔,而且,还有长着羽毛会滑翔的恐龙(比如不久前介绍过的小盗龙)。

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种最古怪的“会飞的恐龙”。

2007年,河北省一位农民发现一件奇特的恐龙化石。研究人员发现,在这只奇怪恐龙的腕部,有一根特殊的棒状长骨,在翼龙、蝙蝠身上,可以发现很类似的结构。它的作用类似伞骨,是支撑翼膜。它像西方龙一样,长着一对翼膜翅膀。这种恐龙具有一定滑翔或短距离飞行的能力,因而获得了奇翼龙(Yi qi)的名字。

奇翼龙和胡氏耀龙(Epidexipteryx hui)、长臂浑元龙(Ambopteryx longibrachium)同属擅攀鸟龙类(scansoriopterygids),这是一类适应树栖生活的小型兽脚类恐龙。也许在它们生活的那个年代,这群善于攀爬的小恐龙,在茂密森林的树冠层像现生的松鼠一样爬行,搜索各种小型动物。而在1.6亿年前,奇翼龙就像是那个时代的鼯鼠,在参天大树之间滑翔。

作者: @李希特二猪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ENQi1bE3

澳洲动物学家Jürgen Otto,因为他数十年如一日对孔雀跳蛛的热爱,得到了孔雀蜘蛛侠(peacock spider man)的称号。以下是他拍摄的一些跳蛛宝贝~

图1,Maratus trigonus

图2,Maratus tortus

图3,Maratus unicup

图4,Maratus robinsoni

图5,Maratus sceletus

图6,Maratus splendens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EHk5nv7V

1月24日 北海道狼 Canis lupus hattai

虾夷地是北海道的旧称,北海道的旧主人是阿依努族,许多读者可能从《幽灵公主》和《黄金神威》上了解过这个狩猎为生,崇拜动物的民族。对阿依努人来说,提供人类生活必须的动植物的自然环境就是神,阿依努人认为北海道狼是白狼之神Horkew Kamuy。

传说中这位狼神下界定居在羊蹄山东麓,品性高贵,迅猛勇敢。这与后世受西方诸多与狼相关的故事——例如小红帽——影响而诞生的邪恶之狼形象截然不同。如果阿依努猎手被熊追赶,他们会大声呼唤狼神求救。而阿依努猎手在捕猎时,也会刻意留下猎物部分的肉供养狼神。他们不会以毒药或是枪械来杀死狼,因为这样它们便无法以狼神的形象回归自然。

明治维新之后,新政府开始了对虾夷地的开发,狼神从此走下神坛。人类猎捕了大量的鹿,北海道狼缺乏食物,开始猎捕家畜,因此人类又制定了对北海道狼的捕杀政策。悬赏捕杀和大量设置毒饵,让北海道狼迅速走上绝境。人们最后一次见到北海道狼的皮毛,是在1897年函馆的皮草经销商松下熊槌手中。至此,北海道狼灭绝。数年后,活动范围主要在本州岛的日本狼也灭绝了。

如今矗立在北海道大学博物馆的,已经只是一对枯瘦的标本。你凭已然不再发亮的毛发,想象它奔跑于月色下的样子,但再也无法听到它于幽林间的长啸了。这是一种遗憾吗?似乎很难给出确定的答案,毕竟这世界上仍然存在的物种,大多对我们来说也非常陌生,我们难以判断,它们的消失,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

作者: @antares0_0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EEpNdqkE

日历娘听说大家都吃瓜吃得起劲?2015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Logan Kistler等人,对于吃瓜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认为,要不是人类爱吃瓜,有些瓜根本活不到今天呢。

南瓜属(Cucurbita)起源自美洲,有五个驯化种,它们的后代包括南瓜和西葫芦。野生的南瓜属对人类和更小的哺乳动物不好吃的,因为它含有味苦且有毒的葫芦素(cucurbitacins)。但是非常大型的动物——例如大象——对苦味相对不敏感,它们的巨大身体也能承受更多的低毒毒素。

Kistler等人检查了野生南瓜属的基因和大型动物对苦味敏感的基因,提出一个假说:在史前的美洲,这些瓜是由大型食草动物,比如乳齿象吃掉的。它们比较不在乎瓜的口感。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猎捕等原因,美洲的大型动物灭绝了。野生南瓜属失去了传播种子的助力,生长面积日益减小,家族日益衰败。

随后,人类逐步驯服了南瓜属,培养出不苦,人类也可以吃的种类。于是南瓜属幸运地获得了第二次机会,再度随着一种爱吃瓜的动物走四方。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ExlqnXqv

1月23日 小盗龙 Microraptor

如果恐龙圈也有打榜的话,小盗龙(Microraptor)一定能凭借娇俏外表和滑翔技能收获一大波粉丝,然而小盗龙重见天日,竟是从一场骗局开始的。

1999年,一家美国的博物馆馆长购得一块“古怪”的化石:前半身像一只鸟,而后半身却是一条恐龙的尾巴。古生物学界把它当成鸟与恐龙之间丢失的一环,命名为“辽宁古盗鸟”。

同年12月,中国的恐龙专家徐星,发现辽宁出土的一件化石,竟是古盗鸟尾巴的正模标本。化石标本被岩层挤压成一块,岩层分开成两半,标本就像拓印作品似的分为正反两面,也就是“正模”和“负模”。徐星由此发现,古盗鸟是由中国走私出的古鸟和恐龙拼凑出来的假化石,这一发现在古生物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最后徐星将新发现的恐龙归入驰龙科,因其身材娇小,命名为小盗龙。

小盗龙体格比一只喜鹊大不了多少。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前后肢各长有一对“翅膀”,——前臂和腿部都长有真正意义上的飞羽。尽管不能像今天的鸟类那样熟练地振翅飞翔,但在高大的树木间来回滑翔,对它们而言却是轻而易举。

化石证据表明,小盗龙是个凶悍的掠食者。早在2010年,古生物学家就在小盗龙胃部发现了原始哺乳类的残骸。不久后,人们又在小盗龙肚子里发现了小型反鸟类的骨头,和一种名为因陀罗蜥的硬舌蜥类。如此看来,小盗龙称得上是当地小动物的梦魇。四翅的魅影掠过,必有一场血雨腥风……

作者: @我自己掰一个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EuJS5l2y

洛杉矶动物园的巨獭(Pteronura brasiliensis)宝宝,看上去不太聪明的样纸

来源:Los Angeles Zoo / youtube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Emlvr7De

1月22日 福建柏 Fokienia hodginsii

我一直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福建柏的情形。我和几个队员在昏暗的密林中考察,眼前趴着的好像是一群幺蛾子,一个接一个排成了长队,有两对褐色的翅膀,上面还有白色的斑纹,有位爱好昆虫的队员都已经快要给它鉴定到属了。其实这是一条福建柏的枯枝,我们看到的“翅膀”,其实就是它对生的鳞叶;白色的花纹则是它叶背面的气孔带。

福建柏的属拉丁名是Fokienia,和它的中文名一样,也是福建的意思。这个写法大概来自于韦氏拼音,我个人认为不太可能来自于闽南语,否则这个单词肯定会变成H开头。

不过,福建柏虽然拉丁名中文名都叫福建,而且最早也是在福建发现,但它并不是福建的特有植物。比如我第一次见到福建柏的地方就不是福建,而是在广东。事实上,福建柏在我国南部好几个省区都有零零星星的分布,一直往南分布到越南。今天标题小卡片提到的武光森林公园,就是越南的一个森林公园,那里有一棵千年的福建柏古树。

对于人类来说,福建柏算不上一种特别“有用”的植物。它不能吃,也没什么药用价值;作为一种高大乔木,它当然可以提供木材,但相比于其他柏木,没有什么过“柏”之处;它也可以作为园林观赏树木,但造型上同样也并无太多亮点,虽说叶形特别,可毕竟cos蛾子这种事也算不上啥优点。

但对于福建柏来说,这种“没用”或许是幸事。福建柏虽然分布还算广泛,但整体上零零星星的,数量不多,被列入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少一分用处,就可以少一分被人类惦记的机会。

作者 @阿迪西亚含笑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ElTv8ydJ

伦敦自然博物馆有一条在佛得角群岛附近采集的多丝茎角鮟鱇(Caulophryne polynema),胃膨胀得极大,但是为了保护标本,不能把它切开看它吃了什么东西。2013年,博物馆对它进行了CT扫描,发现它胃里装着一条几乎是自身长度两倍的鱼。

另外,在日历娘因为各种鮟鱇的狰狞面相不寒而栗的时候,忽然刷到了毛颌鮟鱇(Lasiognathus saccostoma)……这[笑cry]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EdpsbjZ5

1月21日 落基山岩蝗 Melanoplus spretus

落基山岩蝗的英文是Rocky Mountain locust。在蝗虫里,只有少数的可以集成大群迁飞的种类被称为locust,Locust传达出的信息量是大群、数量多。在环境恶劣时,蝗虫受到体内激素的刺激,生理上出现一系列的变化,聚集形成群居类型,再迁飞到食物充足的地点。由此就形成了最可怕的农业虫灾“蝗灾”。

落基山岩蝗的集群规模曾经达到什么程度呢?1875年的夏天,落基山岩蝗集成大群席卷了美国南部的科罗拉多州,堪萨斯州、明尼苏达州,密苏里州,内布拉斯加州等地,记录在世界吉尼斯纪录的数据显示,当时的落基山岩蝗面积达到51万平方公里,比我国四川省的面积还大,其中大约有3兆只落基山岩蝗个体,重量达到2750万吨,是有史以来被目击到最大规模、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

人们眼睁睁地看着数以亿计的蝗虫们疯狂地占领了农田,将玉米、小麦等作物吃成光杆。蝗虫群甚至蔓延到人们的仓库和居所,开始吃人们的皮革、木材、毛皮。对于当地的农民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最为恐怖的噩梦。落基山岩蝗带来了无尽的贫穷和饥荒。

面对落基山岩蝗,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有的州强制有劳动力的人必须在蝗虫的繁殖期花两天时间灭蝗,否则会被罚款。更人性化的制度是用抓捕的蝗虫兑换奖金。针对蝗虫,人们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选择了一些生长周期与蝗虫发生期错开的农作物,让蝗虫在发生期没有食物可以吃。此外,人们改进了犁田与灌溉技术,将蝗虫扼杀在生命的第一阶段——卵期。

也许是因为多管齐下的措施起到了效果,落基山岩蝗竟奇迹般地消失了。落基山岩蝗最后一次被人类看到的时间是在1902年。后来在蒙大拿的冰川又发现了近千万只封存在冰中的落基山岩蝗和其他直翅目昆虫的尸体,这个冰川也因此被命名为Grasshopper Glacier,记录着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时代。

作者: @三蝶纪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EcspzCsR

1月20日 菩提

乔达摩悉达多王子,在树下悟得了正道,成为释迦牟尼。见证过佛祖觉悟的树便是菩提树。“菩提”为梵语“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系指人豁然开悟真理,从此超凡脱俗。菩提树是近千种榕属植物中的一员。

菩提树拥有漫长的寿命,能够长成极为庞大的巨木,围绕着主干四周能生长出数千条悬垂气生根,一棵树便是一片森林。

菩提树种子不是在地下生根,而是经鸟类排泄安家在其他树木的裂缝、树洞中。幼株不断产生向下悬垂的气生根,到达地面,像栅栏般包围并“绞杀”其依托的树。

菩提树和无花果都有着榕属植物的典型特征——隐头花序。花序轴肉质膨大,而且向下凹,形成一个中空的球,内壁上着生密密麻麻的小花。

雌性榕小蜂从隐头花序的顶端小孔挤进去后,会把卵产在这些小花上,然后幼虫在此发育。发育成熟的新一代榕小蜂在花序中完成交配,雌性小蜂会携带着雄花的花粉从小孔钻出去,寻找新的隐头花序。如果它有幸钻入雌株花序中,就能把花粉带到雌花柱头上,继而完成授粉的使命。

菩提树的果实,由隐头花序和肉质壶形中空的花序托发育而成,在植物学上,它被定义为假果。真正的果实是内有一粒种子的瘦果,无数微小的瘦果都包含在假果里面。

真正的菩提子无法制成菩提子念珠。有些“菩提珠”来自植物的木材,有些来自植物的种子。比如“金刚菩提”的真身是圆果杜英的种子,“凤眼菩提”的真身是酸枣的核,“金线菩提”“千丝菩提”来自于棕榈科的各种植物。总之,在所有以菩提为名的“菩提珠”里,就没有一串是属于菩提树的。

作者: @喵喵植物控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E2L48IFT

嚯!实在实在的好家伙!

Amir Bahjati绘制的海氏善攀鸟龙(Scansoriopteryx heilmanni)复原图,在身上画了许多吸血的蜱虫(因为原图过于惊悚,此处做了马赛克处理)[衰]

实际上,鸟类身上皮薄少毛,又难以整理的部位,确实可能集中大批的体外寄生虫,第二个图是海鹦脸上的蜱虫(此处做了马赛克处理 too)。

寄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而且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也许不是这个复原图太重口,是我们忽略恐龙身上的虫子不客观呢[允悲]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E1R28huB

1月19日 斑鳖 Rafetus swinhoei

五年前的今天,越南的一只巨大斑鳖“龟祖”(Cụ Rùa)被发现死于它生活已久的还剑湖中。作为越南人民心中的祥瑞之物,它的死讯令举国哀悼。如今,“龟祖”的遗体已被制成标本,陈列于还剑湖湖心的玉山祠(始建之初名为玉山寺)内。

相传越南后黎朝开国皇帝黎利(Lê Lợi)得到了一把刻有“顺天”二字的古剑,越南重获独【】立之后,一只巨鳖将神剑负回湖底,以备日后抗敌之需,湖因此得名还剑湖。虽然“顺天”宝剑再未复现,但湖中的巨鳖成为了越南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象征。

虽然越南人民对还剑湖中的巨鳖有着特殊的情感,但在食物匮乏的动荡年代,人们捕杀斑鳖作为食物也毫无顾忌。受人为捕杀,栖息地丧失等多方面影响,在过去的一百年间,斑鳖相继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消逝,红河流域和马江流域种群迅速缩小,目前已知的斑鳖自然栖息地仅知越南北部的两个湖泊,野生个体数量仅存三只,其中同莫湖两只,春庆湖一只。另有一只暮年雄鳖被圈养于中国苏州动物园。

2020年10月22日,越南的保护工作者捕捉到了同莫湖中的野生斑鳖,在经过一番细致的体检及取样后又将它送回湖中。好消息是,这是一只雌性斑鳖,而且正值壮年,要知道这是自苏州动物园雌性斑鳖去世后当今世上唯一的雌性活体。

另外,越南研究者还宣称同莫湖中还生活有另一只体型更大的野生斑鳖,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尝试捕捉这只斑鳖确定性别,如果恰好是雄性的话,便会增大湖边的沙滩面积,诱导它们完成自然交配。在拯救斑鳖的波折道路上,终于看到了一丝曙光。

作者: @SnakeSeeker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DThjbUlX

1月18日 小眼金线鲃 Sinocyclocheilus microphthalmus

洞穴对于生命体而言是一个非常严苛的环境,食物非常稀缺,而且没有阳光。作为一种典型洞穴鱼类,小眼金线鲃需要在这种特殊环境里完成整个生命周期。于是在上百万年的生存演化过程中,它的形态发生了许多适应洞穴生活的变化。

典型洞穴鱼类的眼睛便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例如小眼金线鲃的眼睛便退化为了大小不一的小黑点,丧失了绝大部分的视觉功能,仅能对较为明显的光暗变化作出反应。

而作为代偿的则是其他感知功能的提升:首先是它们的鱼鳍(主要是胸鳍和腹鳍)会趋向于延长,这样可以扩大自己感知周围环境的范围。其次在它们头部还有一个特殊而复杂的侧线管网系统,这些侧线就像小眼金线鲃的雷达,可以使得鱼类在水中游泳的过程当中感受到周围的水流等物理变化,从而让它们能够敏锐地感受和确认游泳前进方位。

小眼金线鲃的鼻孔内部是花瓣/迷宫状的结构,通常称之为嗅板。在嗅板的上皮分布有许许多多不同结构、不同功能的嗅细胞,可以帮助小眼金线鲃在贫瘠的洞穴中敏锐地发现水中的食物或是识别自己的同类。而在它们的嘴角两侧还长有两对长长的触须,在这些触须表面也分布有很多的味蕾,可以感受到水中的味道。

此外小眼金线鲃的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最直观的便是体表色素的消失。长期在黑暗洞穴里生活的金线鲃体表缺乏色素,多为肉粉色或是乳白色。

此外这些洞穴金线鲃体态还呈现出一致的特征——背部出现隆起,一些种类甚至会在背部长出一个“角”(如犀角金线鲃)。通常认为这是因为洞穴中的食物十分贫瘠,为了尽可能地存储能量,这些金线鲃便会在进食时疯狂大吃,并将转化为脂肪储存在背部和角状结构中,原理如同骆驼的驼峰。

作者 @少侠小黄鸡的微博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DJQOn1ee

豪猪刺是非常有效的防御武器,狗勾、忍人、蟒蛇,甚至狮子中招的事情都有发生过。甚至豪猪还会同类相刺。

2015年在Ljubljana动物园,一只近30斤重的印度豪猪与另一只豪猪打架,在三周后死去。验尸发现它右肋有一个7厘米×4厘米×2厘米的脓肿,第六根右肋附近的肋间肌上有穿孔,胸腔里积了大量的脓,一根13厘米长的刺卡在了右肺顶叶里……岂一个惨字了得。

美洲豪猪虽然刺下伤人无数,但很奇怪的是,被它刺到很少发生感染。它的刺表面有能够抑制一些病菌生长的脂肪酸,一些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是用来防止刺到自己,美洲豪猪喜欢爬树,摔下去就免不了误伤……

图1,在受害豪猪胸腔里发现的刺,来源:Tanja Švara et al. / Macedonian Veterinary Review (2015)

图2,咬了一口橙脊毛倭豪猪,之后GG的美洲矛头蝮,来源:Lucas Rodriguez Forti et al. /Herpetology Notes (2018)

图3,被豪猪扎了的浣熊,图片:Rick Rosatte et al. / The Canadian veterinary journal. La revue veterinaire canadienne (2007)

图4,菲尔德自然博物馆馆藏的狮子下颚骨,生前被豪猪刺插进犬齿牙髓腔,导致严重的骨髓炎和牙齿脓肿,图片:Julian Kerbis / Journal of East African Natural History (2015)

图5,被双色卷尾豪猪扎了的锥吻古鳄,图片:Pilar Cozendey / researchgate

图6,印度豪猪本豪,来个凤凰单展翅,图片:Adityamadhav83 / Wikimedia Commons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DBpyy8qM

Show older
小森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愿这里,成为属于你的小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