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其实真·猪比伊之助讲究多了[允悲]

瑞士Basel动物园的野猪会把苹果用鼻子拱进水里,把上面的沙子涮掉了再吃,免得硌牙。科学家还写了一篇论文,发表在《动物认知》(Animal Cognition)上,叫做《吃相不要跟猪一样,欧洲野猪清洗食物》(Not eating like a pig: European wild boar wash their food)。

参考论文:10.1007/s10071-015-0903-z

动图来源:Springer Animal Sciences / Facebook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FpWD7pFY

1月29日 西里伯斯鹿豚 Babyrousa celebensis

鹿豚是生活在印尼一些岛屿上的独特的猪,共有四种。说到“猪突猛进”,鹿豚一定是猪界最狠的一个,因为它用牙给自己的脑门子开了个窗!

日历今天的男猪角,在额骨和颅顶骨相接的地方有个洞,这要归功于鹿豚的上獠牙堪称猪中最奇,先是垂直地往上长,穿破鼻子(想着就疼),然后向后弯,朝着额头,形成圆弧。运气不好,就会顶到额头,磨蚀骨头,给自己开个天窗(想着就更疼了)。

生态学家马敬能(John Mackinnon)推断,鹿豚奇异的上獠牙像画戟一样,能勾住对方刺击过来的下獠牙,保护自己的脸和眼睛,同时还可以用自己的下獠牙反击。可谓是攻守一体的奇门兵器。

不过,军迷都有经验:兵器越有创意,失败的几率越大。1993年,苏格兰皇家动物学会的麦当劳(Alastair A. Macdonald)和同事们,观察了人工饲养的鹿豚,对“奇门兵器”的假说提出了质疑。鹿豚的上犬齿牙槽很浅,下犬齿的牙槽却占了下颌长度的很大一截,所以它的上獠牙远没有下獠牙结实,要是下獠牙伸到上獠牙根部,使劲一撬,上獠牙就有崩断的危险。所以上獠牙根本不适合防御,它的磨损痕迹,可能是是撞上了石头什么的。

长着一副既不能当兵器,又有“自戳”风险的獠牙,到底有什么意义呢?也许鹿豚古怪的上獠牙,不是“兵器”而是“礼器”:通过醒目外表,向同类发出信号的工具。比如獠牙可以吓退挑战的公猪,或者妹子觉得有獠牙比较帅(由此看来,母猪的审美是不是有点……)。

作者: @松鼠濑尿虾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Fpm6r3rg

1月28日 紫螺(海蜗牛) Janthina janthina

紫螺和海蜗牛是大陆与台湾对Janthina属的不同叫法。生物分类学的祖师爷林奈,描述紫螺属的模式种紫螺(J. janthina)时,觉得这东西长得和蜗牛很像,将它放在了大蜗牛属(Helix)。

紫螺会使用粘液,为自己制作“泡沫船”。紫螺不断伸缩腹足前部,像个小勺子一样在水面上舀空气,通过腹足中部略靠前的足腺(pedal mucus gland)分泌黏液,将空气包裹起来做成浮囊。紫螺不断地重复这样的动作,直到制作出数个浮囊连在一起,成为它的船。这些浮囊非常有弹性,让紫螺可以轻松地漂在海面上。

紫螺除了随波逐流之外没有自己游泳的能力,只能等着食物恰好撞到自己嘴边时才能大快朵颐,所以它的食物主要是其他的漂浮性生物。研究人员通过解剖紫螺的消化道,发现里面有海黾(一种昆虫)、茗荷,甚至还有其他紫螺的碎片。但根据直接的观察记录,紫螺的主要食物是银币水母和帆水母,当紫螺被海浪冲上海滩,总会伴随着大量的银币水母和帆水母。

紫螺没有可以将螺壳完全封闭的口盖。当它遇到威胁时,除了可以将肉体缩回脆弱的壳内外,还会分泌出紫色的液体用来防御。有研究发现在紫螺捕食银币水母或帆水母时,分泌的紫色液体还有麻痹猎物的作用。

紫螺一生都生活在外海的洋面上,除非有机会坐船到外海偶遇,否则只有当它们被巨浪吹到海滩上,才有见到它们的机会。当然,就算你到了外海也不一定能见到它,毕竟与茫茫大海相比,这艘“船”实在是太过渺小了。

作者: @拍螃蟹的张小蜂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Fg6jev4p

白白的大爪爪~新加坡动物园的北极熊Inuka,在2013年接受身体检查。

Inuka于2018年去世,寿享27岁,作为北极熊是相当长寿的。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F7crBpDV

1月27日 胡兀鹫 Gypaetus barbatus

胡兀鹫以骨头为主食,因为头部不必进入尸体内部掏食内脏,胡兀鹫是我国鹫类中发量最充足的一位,没有之一。可它并没有发挥发量的优势打造一副正义颜值。而是贴上了一副鲜红色的美瞳,又从眼眉到眼先一直到嘴边蓄起了一对黑色的八字胡,是名副其实的眉毛胡子一把抓。

富含骨髓的长骨大都又粗又硬,对于只有喙,没有牙齿的鸟类来说难以消磨。胡兀鹫则演化出了一套高空抛物、垂直打击的独家技术:抓起大骨飞至几十米的空中,寻找地面的岩石区,然后投弹命中。反复几次,大骨在与地面裸岩碰撞中就被摔得粉身碎骨。这时,胡兀鹫就可以轻松享用富含营养的骨髓部分了。

据说古希腊著名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被一只高空抛下的乌龟砸中身亡,如果传闻属实,很可能是胡兀鹫把作家的秃头当成了岩石。

在最近百余年间,胡兀鹫在欧洲和非洲的分布区域锐减,其中故事最曲折的当属阿尔卑斯山脉的胡兀鹫。原本在南欧山区并不难见到的胡兀鹫,随着人类畜牧产业的发展,跟人类的交集增加了。疑邻盗斧的心理让牧场主们相信,胡兀鹫等鹫类会伤害他们的牛羊,甚至会掳走孩童。

人们因为愚昧的偏见猎杀胡兀鹫,让胡兀鹫在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在欧洲南部的大部分地区销声匿迹。幸运的是人们认识到了错误,在1986-1993年期间,由瑞士、奥地利、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多国联合参与的胡兀鹫重引进计划,陆续野放了50只胡兀鹫在阿尔卑斯山区,才让长着一副坏人脸的胡兀鹫,重新出现在南欧的山林草原之上。

作者:韩京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F6Ny31uZ

1月26日 鸭嘴兽 Ornithorhynchus anatinus

作者: @翼狼Elang

鸭嘴兽有类似鸭子的嘴巴和脚蹼,又有着像猕猴桃一样毛发密布的长圆形褐色身体,以及一条河狸同款的扁阔的大尾巴。这种“缝合怪”的长相如此奇特,人们第一次见到它的毛皮时,一度认为它是水猴子……啊不对,是鸭子的嘴巴和脚蹼缝合在某种动物身上伪造出来的。最早描述这种动物的英国动物学家乔治•肖(George Shaw),还曾经仔细地检查过标本的身上是否有缝合线。

与鸟类带硬壳的卵不同,鸭嘴兽卵的造型更接近于大型爬行类动物的卵,外壳略带弹性。雌性鸭嘴兽一次产卵一到两枚,经过10天左右的孵化期,鸭嘴兽宝宝就会破壳而出。虽然鸭嘴兽是哺乳动物,但没有演化出专门的哺乳结构。因此母兽在哺乳时需要仰躺在巢穴中,让分泌的母乳流入其身体腹侧的“泌乳沟”中,供幼崽舔食。

在鸭嘴兽的“喙”上布满了电流感受器,能够感受昆虫、小型鱼类或者甲壳类等猎物发出的微弱生物电场来准确地定位,然后用扁平的鸭嘴将沙子挖开,筛出食物吞掉。鸭嘴兽在水下的活动能力是非常厉害的,我曾经在悉尼湾水族馆见过一次活着的鸭嘴兽,尝试着用相机给它拍个照结果完全无法对上焦,最终迫于无奈只能拍了视频……

通过这次近距离的接触我发现,鸭嘴兽在水中活动时的动作与水獭、海獭不同,反而更像是海豹、海狮一类的鳍足类动物那样,主要依靠宽大的前肢产生前进的动力,后肢和尾巴则充当着转向舵的作用。

雄性鸭嘴兽还是罕有的具有注毒能力的哺乳动物。在它们两边后肢的踝部内侧各有一根细长的“针”,具有分泌毒液的功能,一旦捕食者被毒针刺中,鸭嘴兽立即就会将毒腺内的毒液注入对方体内,引起剧烈的疼痛和水肿,对体型较小的捕食者还可能产生致命的效果。

在澳洲原住民的传说中,也有着鸭嘴兽独立于天空、大地和水之外——既不是鸟,也不是兽,亦不是鱼——的说法。这种神奇的“缝合怪”曾经在许多重要场合中作为吉祥物出现,澳大利亚也发行过好几种以鸭嘴兽为图案的纪念邮票和纪念币,足见即便是在“神兽遍地走”的澳洲大陆上也是深受人们的欢迎。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EXvylpyh

威尔士有一个简写为Llanfairpwll的地方,为什么要简写呢?很快就你明白了。Aberystwyth大学的研究人员,去年在这里发现了一种细菌,于是他们以这个地名的全称llanfairpwllgwyngyllgogerychwyrndrobwllllantysiliogogogoch作为种名,加上表示地名的后缀ensis,把它命名为Myxococcus llanfairpwllgwyngyllgogerychwyrndrobwllllantysiliogogogochensis,成了世界上最长的拉丁名,有73个字母[二哈]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EOH3rS7o

1月25日 奇翼龙 Qi yi

恐龙会飞吗?

一个普通人可能会告诉你,恐龙会飞啊!翼龙不就会飞吗?

一个普通级别的古生物爱好者会告诉你,恐龙不会飞,因为翼龙不是恐龙,是和恐龙关系较近的,演化出飞行能力的主龙类。

但是,一个比较“与时俱进”的古生物爱好者会告诉你,虽然翼龙不是恐龙,但恐龙确实是会飞的,鸟类是兽脚类恐龙的后裔,而且,还有长着羽毛会滑翔的恐龙(比如不久前介绍过的小盗龙)。

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种最古怪的“会飞的恐龙”。

2007年,河北省一位农民发现一件奇特的恐龙化石。研究人员发现,在这只奇怪恐龙的腕部,有一根特殊的棒状长骨,在翼龙、蝙蝠身上,可以发现很类似的结构。它的作用类似伞骨,是支撑翼膜。它像西方龙一样,长着一对翼膜翅膀。这种恐龙具有一定滑翔或短距离飞行的能力,因而获得了奇翼龙(Yi qi)的名字。

奇翼龙和胡氏耀龙(Epidexipteryx hui)、长臂浑元龙(Ambopteryx longibrachium)同属擅攀鸟龙类(scansoriopterygids),这是一类适应树栖生活的小型兽脚类恐龙。也许在它们生活的那个年代,这群善于攀爬的小恐龙,在茂密森林的树冠层像现生的松鼠一样爬行,搜索各种小型动物。而在1.6亿年前,奇翼龙就像是那个时代的鼯鼠,在参天大树之间滑翔。

作者: @李希特二猪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ENQi1bE3

澳洲动物学家Jürgen Otto,因为他数十年如一日对孔雀跳蛛的热爱,得到了孔雀蜘蛛侠(peacock spider man)的称号。以下是他拍摄的一些跳蛛宝贝~

图1,Maratus trigonus

图2,Maratus tortus

图3,Maratus unicup

图4,Maratus robinsoni

图5,Maratus sceletus

图6,Maratus splendens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EHk5nv7V

1月24日 北海道狼 Canis lupus hattai

虾夷地是北海道的旧称,北海道的旧主人是阿依努族,许多读者可能从《幽灵公主》和《黄金神威》上了解过这个狩猎为生,崇拜动物的民族。对阿依努人来说,提供人类生活必须的动植物的自然环境就是神,阿依努人认为北海道狼是白狼之神Horkew Kamuy。

传说中这位狼神下界定居在羊蹄山东麓,品性高贵,迅猛勇敢。这与后世受西方诸多与狼相关的故事——例如小红帽——影响而诞生的邪恶之狼形象截然不同。如果阿依努猎手被熊追赶,他们会大声呼唤狼神求救。而阿依努猎手在捕猎时,也会刻意留下猎物部分的肉供养狼神。他们不会以毒药或是枪械来杀死狼,因为这样它们便无法以狼神的形象回归自然。

明治维新之后,新政府开始了对虾夷地的开发,狼神从此走下神坛。人类猎捕了大量的鹿,北海道狼缺乏食物,开始猎捕家畜,因此人类又制定了对北海道狼的捕杀政策。悬赏捕杀和大量设置毒饵,让北海道狼迅速走上绝境。人们最后一次见到北海道狼的皮毛,是在1897年函馆的皮草经销商松下熊槌手中。至此,北海道狼灭绝。数年后,活动范围主要在本州岛的日本狼也灭绝了。

如今矗立在北海道大学博物馆的,已经只是一对枯瘦的标本。你凭已然不再发亮的毛发,想象它奔跑于月色下的样子,但再也无法听到它于幽林间的长啸了。这是一种遗憾吗?似乎很难给出确定的答案,毕竟这世界上仍然存在的物种,大多对我们来说也非常陌生,我们难以判断,它们的消失,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

作者: @antares0_0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EEpNdqkE

日历娘听说大家都吃瓜吃得起劲?2015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Logan Kistler等人,对于吃瓜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认为,要不是人类爱吃瓜,有些瓜根本活不到今天呢。

南瓜属(Cucurbita)起源自美洲,有五个驯化种,它们的后代包括南瓜和西葫芦。野生的南瓜属对人类和更小的哺乳动物不好吃的,因为它含有味苦且有毒的葫芦素(cucurbitacins)。但是非常大型的动物——例如大象——对苦味相对不敏感,它们的巨大身体也能承受更多的低毒毒素。

Kistler等人检查了野生南瓜属的基因和大型动物对苦味敏感的基因,提出一个假说:在史前的美洲,这些瓜是由大型食草动物,比如乳齿象吃掉的。它们比较不在乎瓜的口感。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猎捕等原因,美洲的大型动物灭绝了。野生南瓜属失去了传播种子的助力,生长面积日益减小,家族日益衰败。

随后,人类逐步驯服了南瓜属,培养出不苦,人类也可以吃的种类。于是南瓜属幸运地获得了第二次机会,再度随着一种爱吃瓜的动物走四方。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ExlqnXqv

1月23日 小盗龙 Microraptor

如果恐龙圈也有打榜的话,小盗龙(Microraptor)一定能凭借娇俏外表和滑翔技能收获一大波粉丝,然而小盗龙重见天日,竟是从一场骗局开始的。

1999年,一家美国的博物馆馆长购得一块“古怪”的化石:前半身像一只鸟,而后半身却是一条恐龙的尾巴。古生物学界把它当成鸟与恐龙之间丢失的一环,命名为“辽宁古盗鸟”。

同年12月,中国的恐龙专家徐星,发现辽宁出土的一件化石,竟是古盗鸟尾巴的正模标本。化石标本被岩层挤压成一块,岩层分开成两半,标本就像拓印作品似的分为正反两面,也就是“正模”和“负模”。徐星由此发现,古盗鸟是由中国走私出的古鸟和恐龙拼凑出来的假化石,这一发现在古生物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最后徐星将新发现的恐龙归入驰龙科,因其身材娇小,命名为小盗龙。

小盗龙体格比一只喜鹊大不了多少。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前后肢各长有一对“翅膀”,——前臂和腿部都长有真正意义上的飞羽。尽管不能像今天的鸟类那样熟练地振翅飞翔,但在高大的树木间来回滑翔,对它们而言却是轻而易举。

化石证据表明,小盗龙是个凶悍的掠食者。早在2010年,古生物学家就在小盗龙胃部发现了原始哺乳类的残骸。不久后,人们又在小盗龙肚子里发现了小型反鸟类的骨头,和一种名为因陀罗蜥的硬舌蜥类。如此看来,小盗龙称得上是当地小动物的梦魇。四翅的魅影掠过,必有一场血雨腥风……

作者: @我自己掰一个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EuJS5l2y

洛杉矶动物园的巨獭(Pteronura brasiliensis)宝宝,看上去不太聪明的样纸

来源:Los Angeles Zoo / youtube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Emlvr7De

1月22日 福建柏 Fokienia hodginsii

我一直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福建柏的情形。我和几个队员在昏暗的密林中考察,眼前趴着的好像是一群幺蛾子,一个接一个排成了长队,有两对褐色的翅膀,上面还有白色的斑纹,有位爱好昆虫的队员都已经快要给它鉴定到属了。其实这是一条福建柏的枯枝,我们看到的“翅膀”,其实就是它对生的鳞叶;白色的花纹则是它叶背面的气孔带。

福建柏的属拉丁名是Fokienia,和它的中文名一样,也是福建的意思。这个写法大概来自于韦氏拼音,我个人认为不太可能来自于闽南语,否则这个单词肯定会变成H开头。

不过,福建柏虽然拉丁名中文名都叫福建,而且最早也是在福建发现,但它并不是福建的特有植物。比如我第一次见到福建柏的地方就不是福建,而是在广东。事实上,福建柏在我国南部好几个省区都有零零星星的分布,一直往南分布到越南。今天标题小卡片提到的武光森林公园,就是越南的一个森林公园,那里有一棵千年的福建柏古树。

对于人类来说,福建柏算不上一种特别“有用”的植物。它不能吃,也没什么药用价值;作为一种高大乔木,它当然可以提供木材,但相比于其他柏木,没有什么过“柏”之处;它也可以作为园林观赏树木,但造型上同样也并无太多亮点,虽说叶形特别,可毕竟cos蛾子这种事也算不上啥优点。

但对于福建柏来说,这种“没用”或许是幸事。福建柏虽然分布还算广泛,但整体上零零星星的,数量不多,被列入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少一分用处,就可以少一分被人类惦记的机会。

作者 @阿迪西亚含笑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ElTv8ydJ

伦敦自然博物馆有一条在佛得角群岛附近采集的多丝茎角鮟鱇(Caulophryne polynema),胃膨胀得极大,但是为了保护标本,不能把它切开看它吃了什么东西。2013年,博物馆对它进行了CT扫描,发现它胃里装着一条几乎是自身长度两倍的鱼。

另外,在日历娘因为各种鮟鱇的狰狞面相不寒而栗的时候,忽然刷到了毛颌鮟鱇(Lasiognathus saccostoma)……这[笑cry]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EdpsbjZ5

1月21日 落基山岩蝗 Melanoplus spretus

落基山岩蝗的英文是Rocky Mountain locust。在蝗虫里,只有少数的可以集成大群迁飞的种类被称为locust,Locust传达出的信息量是大群、数量多。在环境恶劣时,蝗虫受到体内激素的刺激,生理上出现一系列的变化,聚集形成群居类型,再迁飞到食物充足的地点。由此就形成了最可怕的农业虫灾“蝗灾”。

落基山岩蝗的集群规模曾经达到什么程度呢?1875年的夏天,落基山岩蝗集成大群席卷了美国南部的科罗拉多州,堪萨斯州、明尼苏达州,密苏里州,内布拉斯加州等地,记录在世界吉尼斯纪录的数据显示,当时的落基山岩蝗面积达到51万平方公里,比我国四川省的面积还大,其中大约有3兆只落基山岩蝗个体,重量达到2750万吨,是有史以来被目击到最大规模、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

人们眼睁睁地看着数以亿计的蝗虫们疯狂地占领了农田,将玉米、小麦等作物吃成光杆。蝗虫群甚至蔓延到人们的仓库和居所,开始吃人们的皮革、木材、毛皮。对于当地的农民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最为恐怖的噩梦。落基山岩蝗带来了无尽的贫穷和饥荒。

面对落基山岩蝗,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有的州强制有劳动力的人必须在蝗虫的繁殖期花两天时间灭蝗,否则会被罚款。更人性化的制度是用抓捕的蝗虫兑换奖金。针对蝗虫,人们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选择了一些生长周期与蝗虫发生期错开的农作物,让蝗虫在发生期没有食物可以吃。此外,人们改进了犁田与灌溉技术,将蝗虫扼杀在生命的第一阶段——卵期。

也许是因为多管齐下的措施起到了效果,落基山岩蝗竟奇迹般地消失了。落基山岩蝗最后一次被人类看到的时间是在1902年。后来在蒙大拿的冰川又发现了近千万只封存在冰中的落基山岩蝗和其他直翅目昆虫的尸体,这个冰川也因此被命名为Grasshopper Glacier,记录着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时代。

作者: @三蝶纪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EcspzCsR

1月20日 菩提

乔达摩悉达多王子,在树下悟得了正道,成为释迦牟尼。见证过佛祖觉悟的树便是菩提树。“菩提”为梵语“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系指人豁然开悟真理,从此超凡脱俗。菩提树是近千种榕属植物中的一员。

菩提树拥有漫长的寿命,能够长成极为庞大的巨木,围绕着主干四周能生长出数千条悬垂气生根,一棵树便是一片森林。

菩提树种子不是在地下生根,而是经鸟类排泄安家在其他树木的裂缝、树洞中。幼株不断产生向下悬垂的气生根,到达地面,像栅栏般包围并“绞杀”其依托的树。

菩提树和无花果都有着榕属植物的典型特征——隐头花序。花序轴肉质膨大,而且向下凹,形成一个中空的球,内壁上着生密密麻麻的小花。

雌性榕小蜂从隐头花序的顶端小孔挤进去后,会把卵产在这些小花上,然后幼虫在此发育。发育成熟的新一代榕小蜂在花序中完成交配,雌性小蜂会携带着雄花的花粉从小孔钻出去,寻找新的隐头花序。如果它有幸钻入雌株花序中,就能把花粉带到雌花柱头上,继而完成授粉的使命。

菩提树的果实,由隐头花序和肉质壶形中空的花序托发育而成,在植物学上,它被定义为假果。真正的果实是内有一粒种子的瘦果,无数微小的瘦果都包含在假果里面。

真正的菩提子无法制成菩提子念珠。有些“菩提珠”来自植物的木材,有些来自植物的种子。比如“金刚菩提”的真身是圆果杜英的种子,“凤眼菩提”的真身是酸枣的核,“金线菩提”“千丝菩提”来自于棕榈科的各种植物。总之,在所有以菩提为名的“菩提珠”里,就没有一串是属于菩提树的。

作者: @喵喵植物控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E2L48IFT

Show older
小森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愿这里,成为属于你的小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