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编辑不够专业,本文的配图里错误使用了绿蠵龟,日历娘在此致歉!】
#物种日历 6月16日 玳瑁 Eretmochelys imbricata
玳瑁有别于其他海龟的是它鹰喙般的嘴、锯齿状的后缘,背甲鱗板不仅有黄色与褐色斑斓花纹,还如房瓦一样呈现重叠状。无论是龟甲入药,还是工艺装饰品对玳瑁龟甲的索求,都造成了玳瑁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玳瑁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极危。
随着人类对沿岸近海的加速开发,除了填海造陆造港让天然海岸直接消失、海岛观光、沿岸酒店的发展需要,不仅让自然海滩变成细软的人工白砂海滩,人类与外来生物的入侵,也造成了玳瑁等海龟的产卵地大量消失。
与此同时,玳瑁也需要面对日益严重的新课题——海洋塑料垃圾,在饥肠辘辘的海龟眼前,漂浮的塑料袋是那么容易与可口的水母混淆。
如今玳瑁的主要产卵地之一的加勒比海域,显示出了数量增长的倾向。而南大西洋海域中,虽然非洲一侧玳瑁数量减少,但隔洋相对的巴西近海则有增长趋势。相对情况不妙的太平洋-印度洋中,虽大多数地区玳瑁数量下降,也有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与附近岛屿通过各式海龟保育活动,使得玳瑁群体数量逐渐恢复,而日本除了在设立海洋公园保护区以外,也在玳瑁的人工授精、人工繁殖方面进行尝试。
至于在中国,2019年1月14日,由中国海龟保护联盟、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举办的“中国海龟保育学术交流会暨2019海龟增殖放流活动”,以及开设的驯养中心人工沙滩,是一个保护这些“海洋寿星”的不错开头。
作者 @千野youko-猪肉包with奥利奥-
圆耳象鼩(Macroscelides proboscideus)的小漫画(作者:高橋のぞむ (T_marohiko)),小鼻子好像一个梨[害羞]
#物种日历 6月14日 异齿龙
异齿兽(Dimetrodon),又称异齿龙、长棘龙,在许多恐龙图鉴以及恐龙玩具中都会有这种“龙”。许多人误以为它们是恐龙。其实异齿兽生存于2亿9500万到2亿7000万年前的二叠纪,和恐龙生存的年代(2亿3000万年前到6600万年前)相去久远。
说起来,它跟我们还有点亲缘关系。因为异齿兽有“脑洞”——头部后下方有一个孔洞。最初的爬行动物是没有“脑洞”的,为了减轻头骨的重量,并且有更大面积来附着肌肉,爬行类在头后方耳朵的位置演化出孔洞。根据形态可以分成有两个洞的“双弓类”,它们演化成蜥蜴、鳄鱼、翼龙、恐龙、鸟类等;另一支则是“合弓类”,它们演化成了哺乳动物。
不过异齿龙并不是我们哺乳类的直系祖先,而是一个旁支。类似我们太爷爷的叔叔。
异齿龙最大的特色就是大大的背帆,这个帆可能是用于展示(区分同类或吸引异性)或是调节体温的。“调节体温”的说法推测,包覆于帆上的肌肉及皮肤会有大量血管通过,可以对着阳光或微风帮助自己升温或降温。
作者:廖俊棋
这个baby叫Leslie,是一只西部低地大猩猩(Gorilla gorilla gorilla),2016年出生于圣地亚哥野生动物园(San Diego Zoo Safari Park)。
图片来源:ToddLahman / Flickr
这个小家伙叫怀氏矮松鼠(Exilisciurus whiteheadi),是婆罗洲森林特产的一种松鼠,简直像玩具一样!
图片来源:pfaucher / inaturalist
#物种日历 6月13日 箭矢鹳
1822年,如今德国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的克吕茨镇出现了一只怪异的白鹳,它的脖颈被一支76厘米长的古怪“箭矢”自下而上穿过。那箭矢其实是一支长矛,乃是非洲中部土著所制。也就是说这只白鹳在中非地区中招,大难不死,迁徙了好几千公里抵达欧洲。
欧洲人一直对候鸟的来历困惑不已。古希腊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夏候鸟和冬候鸟可以相互变化,就像毛毛虫变蝴蝶那样。直到箭矢鹳出现,来自非洲的长矛明确地告诉了欧洲人白鹳的去向。安徒生在《鹳鸟》中明确提到,“(白鹳)将飞到埃及去……尼罗河溢出河床……(它们)可以在泥巴上走,找青蛙吃。”
如今,我们常在鸟类身上绑缚一些标志物,借此跟踪鸟类的活动。通常,我们给小型鸟类使用最传统的环志,也就是套在足部的金属/塑料环。天鹅一类的大型游禽可以佩戴颈环,大型猛禽则可以佩戴翼标。还有一类给鸻鹬类水鸟量身定做的“旗标”。旗标是方形彩色塑料片,每个色块代表这只鸟落脚过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只要看旗标,就知道它路过何处。
作者 WatershipDown
#物种日历 6月12日 错金银青铜犀尊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尊西汉时期的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这是一件造型栩栩如生的酒器,青铜犀牛长有两只角,前大后小,这是苏门答腊犀的典型特征。其头身比例,皮肤的褶皱,脚趾的数量,也都和苏门犀别无二致。
苏门犀作为一种现存于东南亚热带雨林地区的生物,怎么会与西汉时期的中原工匠相遇呢?考古学证据显示,甘肃、陕西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埋葬着苏门犀的遗骨。直到汉代,仍然有野生苏门犀栖息于此。
随着农业扩张以及气候变化,西北地区的森林逐渐减少,苏门犀的生存空间逐步南缩,人类的猎杀也在不断侵吞着犀牛种群。到唐宋以后,不仅北方的苏门犀已经绝迹,南方大部分地区也难以寻觅苏门犀的踪迹了。苏门犀离开了中国人的视野,只有当年的雕塑、青铜器、诗歌、传说保留了下来。
作者:惠家明
#物种日历 6月11日 辽宁古果Archaefructus liaoningensis
达尔文提出演化论之后,一直在思考一个“恼人之谜”,就是有花被子植物的起源。几乎所有的被子植物化石物种,都从白垩纪晚期的地层之后“突然”出现。物种的起源和演化都是渐变的,这个“突然”,给了早期演化研究者极大困惑。
1996年,古植物学家孙革,在辽宁发现了一块化石上有螺旋状排列的四十几枚类似豆荚的“果”,中间还包着种子。孙革将其命名为“辽宁古果”,认为它是最早与其它所有被子植物祖先分道扬镳的分支,是非常非常古老的被子植物。根据地层定年,这一发现,把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前溯到了白垩纪早期或侏罗纪晚期。
2019年,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李德铢团队,比较了2881个被子植物物种的基因组,书写了被子植物的“家谱”,他们的结论是,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应当在两亿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晚期。新发现带来了巨大的问题:中生代早期的被子植物化石存在巨大的空缺。基因显示的最古老被子植物依然远早于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记录。
我们确定的只有,辽宁古果是人类至今发现的、时间定年最早的、无可争议的被子植物化石。
作者:钟蜀黍
#物种日历 6月10日 巨首芭切叶蚁 Atta cephalotes
哥斯达黎加人开玩笑说,本国的“陆军”是切叶蚁。目睹过切叶蚁举着叶片整齐列队前进的人,会觉得这一描述所言不虚,每只切叶蚁举着的叶片,分量可以达到自己体重的20倍。不过,它们不吃树叶,而是把树叶运回家,作为种植真菌的肥料。
早在《山海情》故事发生3000万年前,切叶蚁就已经开发出了种蘑菇的技术。
巨首芭切叶蚁的工蚁包括极小型(minims)、小型(minors)、一般型(mediae)三类(略有点像奶茶店里的小杯中杯大杯)。出镜率最高的切叶片、运叶片的都是一般型工蚁,小型工蚁骑在叶片上提供保护,驱逐寄生蝇,极小型工蚁负责在巢穴内种真菌、饲喂幼虫。此外还有巨大的兵蚁,头部宽度可以达到7毫米,肌肉发达的颚甚至可以咬破人的皮肤。
叶子被拖回巢穴后,极小型工蚁将叶片咬成黏稠的烂糊状,再用自己的粪便施肥,使之成为培养真菌的基质。切叶蚁还有“天然农药”,它们和产生抗生素成分的细菌共生,从而杀死对真菌有害的霉菌。
不过切叶蚁的食物并非是蘑菇,共生真菌已经失去了产生子实体(蘑菇)的能力。真菌为蚂蚁提供的美食,是膨胀呈椭球型的菌丝,直径约30-50微米,像果实一样供蚂蚁摘取。
作者:瑶华
印加燕鸥(Larosterna inca),小胡子太俏皮了~ 吸啾
图片来源:Arpingstone / theguardian
#物种日历 6月9日 大青杨 Populus ussuriensis
北京常见的杨树多是毛白杨,再北上到东北的山区,大青杨就成了杨树的主力军。其模式标本产自乌苏里江沿岸地区。俄罗斯植物学家科马洛夫(V. L. Komarov),将这个种从甜杨(P. suaveolens)里区分出来,大青杨的模式标本现保存在俄罗斯科学院科马洛夫植物研究所。
大青杨生长迅速,且适应能力强,易成活,造林成效非常明显,短时间内就可以成材。它木材轻软、树质白色致密、耐腐蚀力强,可用作建筑、造船、造纸、火柴杆等多种用材。大青杨也被许多国家列为重要工业用材林树种,同时也是恢复森林生态环境,营造生态林及短周期工业用材林最为理想的树种之一。
作者:翦翳翎
#物种日历 6月8日 皇带鱼 Regalecus glesne
皇带鱼侧扁修长的体型和带鱼很相似,因此得名。其实,在分类上皇带鱼和带鱼的关系非常远,带鱼隶属于鲈形目带鱼科,而皇带鱼则隶属于月鱼目皇带鱼科。
皇带鱼是世界最长的硬骨鱼类,最大的一只足足有17米长,偶尔被海流冲到岸上后,都是好几个人把它托起来拍上一张全身照。巨大修长的身躯加上杀马特发型,很容易让人将它们和妖魔鬼怪联系起来,因此皇带鱼很可能是“海怪”或“大海蛇”的原型之一。
皇带鱼主要生活在200米以下的深海,以小型的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为食。在捕食时,皇带鱼会使头部朝上,身体保持竖立状态,通过小嘴吸吞、鳃耙过滤海水来获取食物。
1772年就已经被命名的皇带鱼,直到1996年潜水员才在巴哈马附近海域第一次拍摄到。之后在极少数幸运者的观察中发现,皇带鱼游动时全身挺直,无论是横着竖着还是斜着,依靠背鳍的波动来提供运动的动力。受到威胁时,它们并不是掉头跑路,而是改变背鳍的波动方式进行“倒车”。
无论是走路还是吃饭,这个“大海怪”都是笔挺笔挺,相当之呆萌呢。
作者:浪里小海豚
#物种日历 6月7日 蜗牛的变异
自然选择理论的地位在今天看来牢不可破,但在演化理论发展史上,它一直处在风口浪尖。甚至有人认为,演化的主导力量应该是偶然。证据之一是蜗牛具有形形色色的颜色和形状,这些特征跟它们的生存到底有何关系?
亚瑟•凯恩和菲利普•谢泼德发现,在草地等绿色为主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