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氏副唇鱼Paracheilinus alfiani,2016年发现的新鱼种,真是靓到辣眼……
图片来源:2015 Ned DeLoach, New World Publications
8月10日 林周蒲公英Taraxacum ludlowii
林周蒲公英是弗兰克•卢德洛(Frank Ludlow)在西藏自治区采集到的植物标本。自这个种发表起,60年过去了,没有人再采集到这个物种的新标本,似乎这个物种和蒲公英属的其他物种也没有什么明显区别。
蒲公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世界上一共有多少种蒲公英?答案可能让你大跌眼镜。Flora of China(《中国植物志》英文版)认为蒲公英属有大约2500种,北美大陆的分类学家们则认为这个属有60~2000种(Flora of North America),甚至有一些分类学家开玩笑,只要你愿意,可以让蒲公英属只有一个物种!
蒲公英属分类混乱的来源,主要是无融合生殖(没有受精的卵子发育成植物)、杂交和多倍化(染色体数目加倍)。很多个体是杂交而来,没有繁育后代。如果不走运的植物学家采集了这样的个体,就会出现类似林周蒲公英的情况,只有一件“注孤生”的模式标本,因为它已经“绝后”了。两个物种杂交产生的,没有繁育能力的个体如果出现多倍化,则可能重新具备生殖力,成为两个物种的中间形态。无融合生殖则会制造出跟母体相同的“克隆”后代。
总之,蒲公英真的是植物学家心中的痛。
作者: 不认识植物
8月9日 凤尾绿咬鹃(羽毛头饰)
在美洲原住民的文化里,羽毛拥有非凡的地位。在化学染料普及之前,羽毛天然的绚丽颜色十分珍贵,不可取代。而凤尾绿咬鹃(Pharomachrus mocinno),就是提供羽毛的鸟类中最著名、最美丽、涵义最深厚的一种。
由于美洲原住民文化保存状况不佳,我们很难了解,过去绿咬鹃代表着什么样的意义。玛雅和阿兹特克帝国文化都认为它是神圣的,同雨水和农事之神羽蛇神(Quetzalcoatl)有联系。在求偶期,雄鸟会长出两根长达80厘米的绶带状羽毛,飞舞时如同闪耀美丽绿色光辉的蛇——也许因此它才和羽蛇神联系在一起。
然而,在殖民者到来之后,南美洲的翠羽明珰化为可怜焦土。在利益的驱使下,丧心病狂的西班牙人迅速摧毁了阿兹特克帝国,在殖民统治时期,西班牙总督把原住民的羽毛工艺技术定为非法,从而强迫美洲人彻底接受外来基督教文化,人们一点点忘记了自己的过去。
然而绿咬鹃还活着。绮丽如练的绿色长羽,仍在密林中飘荡。虽然典籍记载已不清晰,但美洲的人们还记得,它寄托着神圣的涵义,诉说着他们作为一个民族的与众不同。
作者 @松鼠濑尿虾
【人类奥运会不可能有的项目】之脚趾攀岩
本次奥运会上,第一次出现了攀岩项目。山羚(Oreotragus oreotragus)是个小美人,不过它入围攀岩比赛,并不是靠长得可爱的。
有蹄子的动物走路,只有足趾着地,所以成为趾行类。一般羚羊站立的时候,从上面数的第一和第二指节与垂直线成20~25°角,最前端的指节是尖尖的,就像滚刀块切萝卜,切出的一个斜面一样。所以它的脚趾放在地上是倾斜的。
但山羚的脚趾骨猛然往内倾斜,第二个指节与垂直线的角度只有10°,末端指节是平的,几乎是垂直放在地上,像一块骨牌一样。所以它看上去好像随时保持芭蕾舞的踮脚尖动作。山羚笔直的蹄尖戳在地上,蹄瓣中间稍稍分开,用相对柔软的中心位置抓住岩石,这样,它可以落脚在硬币那么大的一块平面上。
图1,山羚,注意它的脚趾几乎是垂直的,图片来源:Quartl / Wikimedia
图2,山羚的脚,图片来源:sandiego zoo
图3,Lincoln Park动物园出生的小山羚,可爱!图片来源:zooborns
8月8日 猫木乃伊
古埃及被称为猫奴的先祖,一些宠物猫不仅在生前被悉心照料,死后也享受与人同等待遇,做成木乃伊保藏。埃及人崇尚猫神巴斯特,还举行一年一度的巴斯特节。
这样看来,喵星人生在古埃及,真是再幸福不过了——真的如此吗?目前已经发现了成千上万的猫木乃伊,它们中间有一小部分是宠物,但更多的是猫神崇拜的牺牲者。
大英博物馆在1980年就给两具猫木乃伊照了X光,发现它们在两岁之前就被故意勒死,作为献给巴斯特的贡品。当狂热的朝圣者源源不断地赶来供奉巴斯特,猫木乃伊着面临“原材料”短缺的问题,于是神庙附近的人找到了“致富经”:人工繁殖猫,做成木乃伊,卖给朝圣者。就像我们今天在寺庙里买到香烛一样。
2019年,法国INRAP考古研究所对一些猫木乃伊进行了断层扫描,小猫的骨架不够大,因此人们在木乃伊里填进多只猫的尸骸,甚至石头,有一件木乃伊甚至装进了5条腿和3条尾巴!
公元前30年,古罗马征服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巴斯特崇拜逐渐式微。公元 380 年,对猫神的献祭被禁止,“猫主子”才得以稍稍松口气。
作者 @植梦书的鱼老板
【人类奥运会不可能有的项目】之陆空两项混合搜索
回声定位,如果举行哺乳动物奥运会,这一项目作为蝙蝠和鲸类的看家本事必不可少。新西兰短尾蝠(Mystacina tuberculata)在这方面不算高深,但它“脚踩两只船”的灵活性无人可及。
新西兰遗世独立,陆地哺乳动物无法抵达,所以蝙蝠在这里占据了部分陆地小型动物的生态位。新西兰短尾蝠的翅膀窄小,腿却意外的有力,它能飞,也能灵巧地在地上跳跃,甚至能钻到落叶堆里。
新西兰短尾蝠的食物来源既有空中的飞虫,也有地上的虫子和植物。在空中,它使用蝙蝠传统的回声定位,在地上,杂物很多,回声定位会受到干扰,所以它转而倾听地上的声音,来找出埋在落叶下的食物。
新西兰短尾蝠,在地上像小耗子似的蹿来蹿去,一张翅膀就飞了~图片来源:youtube
8月7日 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
在科幻小说《人类》中,罗伯特•索耶构想了地球的另一种命运:尼安德特人统治了世界。一种已经入了土的“野蛮古人类”怎么能统治世界呢?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达尔文主义非常盛行,人们相信人类社会是简单线性变化的,“原始的”尼安德特人必然是野蛮、愚昧,像野兽一样。但这实在是冤枉了尼安德特人。
尼安德特人有艺术,会制作“骨笛”演奏音乐,还会把好看的兽牙打孔穿绳,做成项链一类的饰品。他们很可能也有宗教信仰,也会为逝者举行葬礼,用鲜花表达情感。部分尼人的脑容量达到了1700ml,这脑袋让我们很多现代人都望尘莫及。
针对尼人牙结石的研究发现,一名西班牙出土的尼人牙结石中存在来自智人的口腔细菌,这说明这两个物种曾经交换过唾液。换言之,他们很可能接过吻。欧亚地区现代人体内普遍有超过1%的基因来自尼安德特人,说明智人和尼人曾经通婚。其中一些基因与糖尿病、抑郁症发病有关系。尼人虽已灭绝,但他们的基因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作者:惠家明
黄腹金鹃(Chrysococcyx cupreus),这个羽毛每一片都自带3D效果,叫人有点不舒服……
图片拍摄:Leon Bruggemann
【人类奥运会不可能有的项目】之头槌
抹香鲸拥有动物里最大的脑袋,但它的头盖骨(相比之下)很小,这个大脑袋里有两个硕大无比的器官,实际上是两袋油脂,上面的一袋称为鲸蜡器(spermaceti organ),下面的一袋因为难以取出,捕鲸人给它起了个不雅观的绰号junk。雄鲸的脑袋尤其巨大,油袋占到自重的
8月6日 光明女神闪蝶Morpho helena
蛱蝶科闪蝶亚科(Morphinae)这一家族中,相当多的成员都拥有blingbling的华丽蓝色翅膀,“Morphinae”源自希腊语μορφώ,指爱与美的女神阿芙洛狄忒,可见它们是多么迷人。
闪蝶翅膀的微观结构类似于光栅,每个单元呈松树枝状,由纳米级的小薄片均匀叠加而成,薄片层和空气介质层交替分布,也叫多层膜结构。当光线入射翅膀结构时,松树枝状结构使蓝色波长区域的光得到干涉加强。闪蝶翅膀结构可以让光线向不同方向弯曲和散射,所以从不同角度观察翅膀鳞片时,颜色也是闪烁不定,美艳多姿。
飞翔时反射出的蓝光,让闪蝶能够在很远的距离外发现同类,有助于划分活动领域。随着翅膀的拍打,虹彩蓝色和褐色交替闪烁,在掠食者的视线里忽隐忽现,又有助于防止被捕食。
虽然中文名为“光明女神”,但光明女神闪蝶的种名helen是Helen的拉丁语形式,很可能来自《伊利亚特》中的美人海伦,并非“女神”。也有人认为这个词源自原始印欧神话中的太阳女神,或许这是将它定名为“光明女神”的原因。
作者 瑶华
【人类奥运会不可能有的项目】之飞毛腿
苏炳添在百米短跑上打破亚洲记录,令人鼓舞。动物世界的奔跑英雄,最出名的当然是猎豹,另一些动物在这方面的成就也毫不逊色。
虎甲堪称甲虫里的猎豹,不仅像猎豹一样靠速度捕猎,还像猎豹一样外形靓丽,blingbling发光。已知最快的虎甲,是澳洲的Cicindela hudsoni,冲刺时速约9千米,只有苏炳添的四分之一。但考虑到它的身长不到两厘米,这个记录就很惊人了,它能在一秒内跨越大约身长120倍的距离,超过人类的20倍。
因为速度太快,虎甲的神经系统难以分辨移动的物体,和自己移动产生的“画面后退”,在它追逐猎物的时候,会停顿几次,重新进行定位。它还会用触角充当盲杖探路。
我们常说术业有专攻,跑步也是一样。一个人不能同时擅长百米和马拉松(苏炳添的3000米成绩是13分38秒),因为主管爆发力和耐力的肌纤维是不同的。这也让我们对运动员的体能测试重新审视……
但是,有个怪物在短跑和长跑两方面同时制霸。北美洲的叉角羚(Antilocapra americana)长得很像瞪羚,但其实属于另一个科。它的速度可以与猎豹和瞪羚相比,但它的耐力也很好,能以平均65千米的时速,奔跑10分钟。
叉角羚的肺很大,血很多,肌肉里的线粒体(利用有氧呼吸产生能量的细胞器)多,这说明它的天赋是有氧运动,也就是依赖耐力的长跑。我们还不完全了解,它为何能在短跑上同样优秀。也许它把有氧的速度提高到了极限,以至于能够和依赖爆发力的短跑媲美。
但赢家也不是没有代价的,叉角羚的腿格外细长,跳跃时很不方便。另外它们的体脂率比虎杖悠仁还低,在冬天很容易因为缺乏食物和失温而死。
8月5日 吉丁虫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简称V&A博物馆)策划的展览——“源于自然的时尚”里,有一件展品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件1868年的英国礼服裙,5000只绿点椭圆吉丁(Sternocera aequisignata)的翅膀镶嵌在衣料里,鞘翅犹如生物宝石,闪烁着迷人的光泽。
英国的甲虫礼服时尚源自印度。为了获得足够的材料,英国甚至向印度进口吉丁虫,1860年,英国的吉丁虫鞘翅进口量高达25000件每批次。吉丁虫在英文里被称为jewel beetles,直译过来就是珠宝甲虫,因为它们的鞘翅常带有金属光泽和鲜明的色彩,非常美艳动人。
吉丁虫鞘翅上的蜡层、刻点、沟缝等细微结构与光线波长相当,通过干涉、衍射、散射等途径对入射光线产生特定波长、特定方向的反射,因而产生了颜色,称为结构色,结构色非常稳定,保存百年仍然光鲜如新。直到如今,吉丁虫仍然是一些艺术家的灵感来源和创作素材。
作者 @三蝶纪
8月3日 箭叶大油芒 Spodiopogon sagittifolius
说到草,你的第一反应是“离离原上草”还是“坟头草高两米”?植物学上的“草”很多都属于禾本科,看似平平无奇的杂草,但禾本科中也有受保护的珍稀植物,如四川狼尾草、野生稻,还有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箭叶大油芒。
箭叶大油芒是一种大油芒属的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能长到1米高。19世纪末期,英国人奥古斯丁•亨利(Augustine Henry)在云南蒙自首次采集到箭叶大油芒,模式标本保存在美国纽约植物园(正模)和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副模)。
此后百年间,仅有零星的采集记录,如我国植物学家刘慎谔先生于1940年在云南昆明采集到一份标本,此后虽组织了多次野外考察,但均没有发现它的踪影。鉴于这种情况,箭叶大油芒被列入《国家二级植物保护名录》中。
2016年,我国科研人员在云南省红河州开展野外植物调查时,再次发现大面积的珍稀植物箭叶大油芒,并采集到该物种在国内模式产地的第一份标本。此后,箭叶大油芒的野生居群在我国云南、四川多次被发现。
作者 @翦翳翎
【人类奥运会不可能有的项目】之羚羊跳高高
瞪羚和跳羚以敏捷著称,它们的奔跑堪称艺术。逃跑途中的羚羊,会做出奇怪的动作:脊背拱起,猛地弹向空中,四条腿垂在身下,像是展开的弹簧。这个动作称为stotting或者pronk。成群的羚羊弹跳时,场面非常壮观。
在争分夺秒的时刻,做出这种消耗极大,又不能水平移动多少距离的动作,有何意义呢?对此提出了多种假说。比较普遍被接受的观点是,羚羊在警告捕食者,我已经发现你了,而且我身强力壮,跑得超快,你抓不到我。
羚羊弹跳一般是面对靠耐力的捕食者,比如野狗。而对依靠速度的猫科很少弹跳,弹跳的目的是让长途追逐的捕食者放弃,对于争分夺秒的靠速度的捕食者,则没有意义。野狗会优先攻击不爱弹跳的羚羊,说明它们也懂得柿子拣软的捏。
动图1~3,来源:Wild Africa / youtube
图4,来源:Yathin sk / Wikimedia Commons
8月3日 袋狼 Thylacinus cynocephalus
狼是哺乳纲食肉目的,而袋狼是哺乳纲袋鼬目的,它俩的最后共同祖先生活在1.6亿多年前的侏罗纪。但袋狼的生态位和北半球的犬科动物几乎相同,它们的相似度有多高呢?高到可以出考题。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祖先的故事》(The Ancestor's Tale: A Pilgrimage to the Dawn of Evolution)一书中写道:牛津的动物学考试有一项是认动物骨骼,大家很快找到了作弊小技巧,如果拿到“狗”的头骨,就要说它是袋狼,因为这么明显像狗的头骨,肯定是陷阱——结果有一年考官真的拿出狗的头骨来考,这就叫将计就计。
袋狼曾经是澳洲大陆的顶级掠食者,但是早在欧洲殖民者抵达之前,就在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大陆消失了。与澳洲野犬的生存竞争很可能是原因之一,然而,最后致命的一击还是来自人类。
有报告称,袋狼会捕食绵羊或者家禽,然而这种情况几乎肯定被夸大了。随着人类在塔斯马尼亚岛上定居,袋狼被怀疑成了“害兽”,遭到大肆猎杀。后来人们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塔斯马尼亚政府在1936年推出了保护袋狼的法案,但已经来不及了。9月7日,最后一只袋狼本杰明(Benjamin)死去,这一天也成了澳大利亚濒危物种日(National Threatened Species Day)。
作者:Brooke
【人类奥运会不可能有的项目】之我这么厉害当然要上天
上世纪20至30年代,为了研究空中的小动物,人们在美国和墨西哥之间往返的飞机上安装了捕虫网,他们捕到了奇怪的东西:1401只蜘蛛(当然,还有会飞的昆虫)。
没有翅膀怎么上天?首先,蜘蛛对着空中喷出一束长丝,然后,借助电力起飞。蜘蛛脚上的毛,可以感受空气中的电场,空气里的静电足以把蛛丝“吸住”,把蜘蛛带上空中。在实验室里,去除空气中的电场,蜘蛛就会颓然落地。当然,上升到空中之后,风也会推动蜘蛛前进。
蜘蛛借助空中的丝飞行的技术称为ballooning,刚出生的小蜘蛛用这种方法离开母亲闯世界,成年蜘蛛在环境不适生存的时候,也用这种办法搬家。
图片来源:Science Magazine / youtube
8月2日 雕齿兽Glyptodon
雕齿兽属是犰狳的亲戚,巨大的身材如同小汽车,厚达2.5~5厘米的铠甲构成圆球形的庞大背甲。雕齿兽的骨甲和犀牛皮肤不是同一类组织,由皮内成骨(osteoderms)构成。不同雕齿兽种的皮内成骨会有不同的纹路,可以借此鉴定这些史前巨“蛋”的身份。
有些朋友会联想到另一辆“史前装甲车”——甲龙(Ankylosaurus),甲龙除了皮肤上的骨甲和雕齿兽十分相似外,更引人注目的一个共同点是“尾槌”。在雕齿兽科的分支中,一类名为星尾兽属(Doedicurus)的大型动物,也有着巨大的尾槌,而且表面长满了刺,宛如一个狼牙棒。星尾兽的尾槌可能用于雄性间的竞争,在化石中发现了雄性星尾兽外骨甲的破损痕迹,当面对最顶级的防御铠甲,或许只有最具破坏力之武器方可一搏。
对于当时美洲的捕食者比如剑齿虎来说,身披铠甲且重达2吨的雕齿兽是固若金汤,坚不可摧的,但是狡猾的人类到来以后,坚不可摧也将成为过去。在美洲的早期人类遗址中,发现了以雕齿兽外骨甲作为遮风避雨“蜗居”的遗迹。雕齿兽在约1万年前灭绝,世界上最狡猾的捕食者,肯定在其中起到了作用。
作者 @灰照猫
【人类奥运会不可能有的项目】之甲虫大力士
甲虫展示力量是一项观赏性很强的比赛。已知的最好成绩,是由牛头嗡蜣螂(Onthophagus taurus)取得的。Robert J. Knell和Leigh W. Simmons进行了一项实验(doi: 10.1098/rspb.2010.0257),在牛头蜣螂的背上粘一根线,线的另一头吊着一个小桶,内装重物。发现它能拉动体重1141倍的重量。相当于70公斤重的人拉着绳子,把六辆双层巴士吊在空中。
雄性牛头嗡蜣螂竞争求偶时,在地道里进行“角力”。两只甲虫用牛角形的角抵在一起,头对头互相推顶,直到将败者推出地道。力量更大的雄性才能获得繁殖权。
图片来源:Alex Wi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