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1月9日 大花紫薇 Lagerstroemia speciosa

大花紫薇是一种千屈菜科紫薇属的高大乔木,主要生长在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大花紫薇的花朵直径可以达到7厘米,远比紫薇花大,可能因此得名。

中文语境中的“紫薇”早在唐朝就有记载。紫薇可以在北方很好地生长开花,但大花紫薇不行,它不耐寒,我国近年来只在南方少数地区引种,主要用作行道树。

大花紫薇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非常常见,当地人常管它叫“banaba”,被用于传统替代医疗和饮料。但要注意,当地人也会拿大花紫薇的叶片和根来制作泻药,所以,不要随便薅大花紫薇的叶子煮来喝,弄不好轻则“一泻千里”,重则中毒。

大花紫薇的花期集中在5月到9月之间,它会集中在某个时间段内开花,环境适宜时,它会开出大量的花朵,形成满树繁花的景象。这样做既能吸引足够的传粉昆虫来给它传粉,又可以防止花朵由于营养资源不足、极端干旱天气等原因引起的高死亡率,导致繁殖失败。

为了培育出更多样的品种来,人们常把紫薇和大花紫薇一起杂交育种,但培育出来的这些杂交品种大多不育。

作者: @翦翳翎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CnmwbTkl

日历娘的终极梦想就是养一只白肢野牛(Bos gaurus)!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牛科物种,成年公牛可达1吨。中国云南可以见到。它的小腿是白色的,所以称为白肢野牛,俗称“白袜子”。母牛和小公牛是褐色的,成年的大公牛是漆黑发亮的,肌肉贲突,高耸的背峰和颈下的垂皮,显得它的侧影格外硕大。可以说是牛中的奥林匹亚健美先生了。

虽然长相霸气,但公牛之间很少发生杀伤性的角斗。两头野牛要是彼此看不对眼,先会用吼叫、低头亮角等方式互相恐吓,觉得实力不逮,就会主动认怂。互不相让,两头牛就会分开一段距离,慢慢打转,把身体侧面秀给对方看,展示自己的体积和肌肉。如果秀肌肉还分不出胜负,白肢野牛才会进行真的角斗。

白肢野牛IUCN评级为易危级,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所以个人不能合法饲养。想看到人工饲养的白肢野牛,一个途径是动物园,比如 @花落成蚀 参观过的迈索尔动物园 :sys_link: [牛王护佑的高原森林:迈索尔动物园游记](t.cn/A6qdE1q6) ,日历娘前年去过的新加坡夜间动物园也有,不过因为太黑,几乎只看到腿……

另一个途径是白肢野牛驯化的后代。是的,如此威武霸气的动物也可以被驯化!驯化的白肢野牛称为大额牛(Bos frontalis),跟家牛有杂交,在中国云南饲养的大额牛被称为独龙牛,数量很少,但根据11年的论文,正在上升。如果私人不能养白肢野牛,那么就养一只独龙牛吧,据说很好吃哦~

看上去十分霸气的公牛。

图1,来源: N.A.Nazeer / Wikimedia Commons

图2,来源:Anagha devi / Wikimedia Commons

图3,来源:unnimayavinod / inaturalist

白肢野牛群。

图4、5,来源:Khemthong Tonsakulrungruang / inaturalist

比起公牛,母牛和小牛的颜色更浅。

图6,来源:makarandsaraf / inaturalist

角斗的白肢野牛。

图7,来源:Scarlett Walls / youtube

大额牛。

图8,来源:Christopher J. Fynn / Wikimedia Commons

图9,来源:Shankar70 / Wikimedia Commons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Cegt3YWI

北京温度跌至零下20℃!日历娘已进入羽绒服套穿模式,仍然感到脸如刀割,难以fu吸。

为了减少散热,生活在寒冷地方的温血动物,通常突出体表的器官更小,腿更短整个身体更圆。北极狐的耳朵小得像泰迪熊,脸也是圆乎乎的,没有“尖嘴狐腮”的样子(可以看一下它和生活在炎热地区的【耳郭】狐的对比)。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北极熊要长一个长鼻子?不怕冻成冰棍吗?北极熊有个长鼻子,是因为它要用扩大的鼻腔,温暖吸进的空气,避免冻伤。高鼻羚羊也有一个长鼻子,不仅可以加热空气,还可以过滤吸入的尘土。

图1、图2,来源:Pixabay

图3,来源:Navinder Singh / Wikimedia Commons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C4W3wgJD

1月7日 广翅鲎 Eurypterida

我第一次见到广翅鲎,是在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节目译制的BBC纪录片《与海怪同行》,奈吉尔•马文将水中的广翅鲎抱起的场景,深深地震撼了电视机前我的幼小心灵:世界上竟然存在过这样奇特的生物!

广翅鲎又称板足鲎,是广翅鲎目广翅鲎亚目的一类动物的通称。因为和现生的蝎子长得很像,得了个“海蝎子”的外号,不过它们确实也是蝎子的亲戚。广翅鲎属于螯肢动物亚门,这个类群还包括蝎子、蜘蛛和现生“活化石”——鲎。

目前已知种类超过200种,它们体态各异、大小不一,它们将一对附肢演化成了捕食用的工具,并且在数千万年的演化中,产生了十八般兵器一样的形态:有像狼牙棒的、有像笤帚的、有像老虎钳的、有像铁蒺藜的,甚至还有像九齿钉耙的!

在《与海怪同行》出现了两种广翅鲎,分别属于巨型羽翅鲎(Megalograptus)和翼肢鲎(Pterygotus),巨型羽翅鲎体长轻松超过1米,而翼肢鲎更可以接近2米。最大的耶克尔鲎(Jaekelopterus),体长竟可以达到2.5米,是地球历史上最大的节肢动物。

张牙舞爪的广翅鲎,在与有颌鱼类的竞争中最终落败,于二叠纪退下历史舞台。但它的亲戚成功登陆,演化出了螯肢动物家族中最繁盛的一个类群:蛛形纲,包括现现生的蜘蛛和蝎子,是现生节肢动物中除昆虫以外最繁盛的一个类群。

作者 @李希特二猪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C4vEc1ve

几维宝宝出壳是这个样子的~

图1,奥克兰动物园的几维蛋透视照片

图2,奥克兰动物园的的几维宝宝,蛋壳被顶破了一个小口

图3,努力出壳的几维宝宝

图4,太累了,躺尸一会儿

图5,不要你帮嘛,我自己能出来~

图6、7,圣地亚哥动物园出生的几维宝宝

图片来源:zooborns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BWDkoWSc

海因茨氏斯坦魚(Stensioella heintzi),分类地位未明的盾皮鱼类,只发现于晚泥盆纪德国的洪斯吕克板岩生物群(Hunsrück Slate)。长得像奥特曼~

图片来源:Apokryltaros / Wikipedia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BVQQmvRW

1月6日 指猴 Daubentonia madagascariensis

作者 @李希特二猪

有一天,通过赵忠祥富有磁性的解说词,我知道了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个叫做“马达加斯加”的岛,在那岛上生活着一群狐猴儿,狐猴虽然长得没有金丝猴那么好看,但看着也还算喜兴,我看着画面也一直傻呵呵的乐,但突然画面一转,电视里出现了一个长得灰不溜秋活像格格巫的家伙,伴随着诡异的BGM,差点儿把我给吓哭了!

指猴正视前方的两只眼睛,看上去特别小,就像是恶魔的瞳孔。它的中指又细又长,明显比其他的指头细好几圈,门齿非常发达,而且终生生长,这一特征让以前的一些学者认为指猴是一种啮齿类动物。

瘦长的中指和坚利的门齿,正是指猴觅食的利器,指猴会用自己特殊的指头敲击树干,以判断木头是不是空的,并且顺着蛀虫的通道寻找肉虫子的所在。随后,指猴会用门齿将木头啃开一个洞,将细长的手指伸进去,手指由一个特殊的球窝关节控制,异常灵活,经过一通鼓捣,肥美的虫子就被勾出来吃掉了。

(后来这项技术被我学走了,装修的时候用来判断哪堵墙是承重墙,哪堵是隔断墙,哪个可以拆,哪个不能拆……)

指猴的数量已经极其濒危,一方面来源于人类捕杀的压力,而更重要的则是马达加斯加森林面积的锐减,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这种神秘而特殊的灵长类就会从世界上消失,而我们不希望,我们对它的了解还仅仅停留在“丑”上面。

顺便一提,指猴的英文名叫aye-aye,就是《海绵宝宝》里面“Aye, aye captain”的那个aye-aye。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BUTxgmf9

今天来看更多造型奇葩的菊石吧~

图1,Ancyloceras(勾菊石),来源:Joanbanjo / Wikimedia Commons

图2,Polyptychoceras(多褶菊石,这个标本是P. yubarense,也有归到Subptychoceras属的),来源:Didier Descouens / Wikimedia Commons

图3,Eubostrychoceras,来源:Daderot / Wikimedia Commons

图4,Hyphantoceras(蛛丝菊石),来源:Daderot / Wikimedia Commons

图5,Didymoceras(对角菊石),来源:Daderot / Wikimedia Commons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BMFBmBY0

日本菊石(Nipponites),菊石界的一朵奇葩,造型师自暴自弃的作品,于谦老师父亲烹制的美食[允悲]

图1,来源:Momotarou2012 / Wikipedia

图2,来源:Masahiro miyasaka / Wikipedia

图3,来源:Mr A / Wikimedia Commons

图4,来源:Masahiro miyasaka / Wikimedia Commons

图5,为了防止你们忘记正常的菊石长什么样。来源:Marianne Cornelissen-Kuyt / Wikimedia Commons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BDz0ahWp

1月4日 北京无喙兰 Holopogon pekinensis

帝都作为大城市,还能发现新物种吗?其实,北京因境内的多山地貌而拥有较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近些年来,随着分类学者在华北地区深入的野外调查,和植物爱好者持续不断的刷山活动,在北京也发现了一些新种。比如本文作者参与发现的北京无喙兰。

...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BC66C9XK

罗德里格斯渡渡鸟(Rodrigues solitaire),大多数人根本没听说过这个名字。它是毛里求斯共和国的罗德里格斯岛(Rodrigues)上特有的一种鸟。和毛里求斯岛上的渡渡鸟是亲戚。跟渡渡鸟一样,它是一种笨重的、不会飞的鸠鸽目鸟类,因人类捕杀和物种入侵而灭绝,看上去很呆。但你绝对想不到,它是携带“一对金锤”的斗士!

雄性罗德里格斯渡渡鸟的腕掌骨(carpometacarpi,鸟类特有的骨骼结构,由腕骨和部分手掌的骨头愈合而成,大概在鸡翅翅尖的位置)上,骨质增生出一大块,形成一个大骨瘤。这是它用来打击敌手的武器。

虽然不会飞,但这种鸟拥有相当发达的胸肌,以便更有力地挥舞翅膀。从发掘出来的骨骸看,相当一部分罗德里格斯渡渡鸟的骨头上都有骨折愈合的痕迹,特别是尺骨(14%的尺骨都有伤痕),而它的亲戚渡渡鸟就很少见。说明罗德里格斯渡渡鸟相当好战,不少同类都伤在这对“金锤”之下。

罗德里格斯渡渡鸟雄性比雌性重一半,在鸟类里这个体重差距算是很大的,也说明雄性之间常发生激烈的格斗(雄性好战的物种,体型会进化得更大以取得重量上的优势)。根据17世纪末的少量观察记录,罗德里格斯渡渡鸟挥舞翅膀会发出像打雷(一说像拨浪鼓)的声音,隔着一百多米都能听到!

图1,唯一由目击者绘制的罗德里格斯渡渡鸟,看上去呆头呆脑的。图片来源:Julian Hume, Lorna Steel / 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13)

图2,罗德里格斯渡渡鸟骨架,雌性比雄性小得多。图片来源:Julian Hume, Lorna Steel / 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13)

图3,腕掌骨上的大骨锤。图片来源:Julian Hume, Lorna Steel / 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13)

图4,不同时期的复原图。图片来源:Martin Rodriguez-Pontes / Historical Biology (2014)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Bu0MlTM2

1月3日 蓝鲸“希望”标本 Balaenoptera musculus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是众多自然博物爱好者的朝圣之地。来到博物馆中央的辛兹大厅(Hintze Hall),当我惊叹于大厅两侧陈列的远古巨兽时,殊不知大厅上方还悬着一只庞然大物——长约25米,重达4.5吨,以进食的俯冲姿势凌空悬置的蓝鲸骨骼标本“希望”。

1891年,“希望”不幸发生了意外,它被困在了爱尔兰海滨小镇韦克斯福德(Wexford)附近的一个沙脊上。这头可怜的鲸鱼被人们宰杀,骨架出售给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早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筹建之初,创始人理查德•欧文爵士(Sir Richard Owen)就设想通过展示地球上最大的动物——鲸,来激发公众对自然的兴趣。直到1934年,蓝鲸的骨骼标本亮相哺乳动物展厅,欧文的夙愿才得以实现。

不过在当时,体型庞大的蓝鲸骨骼标本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关注。对于大部分访客来说,中央大厅(辛兹大厅的前身)那具身形巨大的梁龙化石模型“迪皮(Dippy)”,才是他们心中的明星展品。

在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这段捕鲸的“黄金时期”里,由于人类贪婪的捕杀,多个昌盛的蓝鲸族群惨遭覆灭。据统计,在20世纪的南极海域,被捕杀的蓝鲸保守估计为36.3万头。

2017年夏季,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将对中央大厅的明星展品进行改造,以蓝鲸骨骼替换梁龙Dippy。尽管这招来了Dippy粉丝们的抗议,但博物馆却希望将蓝鲸标本放在现生物种和已灭绝物种之间展出,藉以提醒人们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责任。

作者 @江南蝶衣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BsEU2meg

位于新南威尔士的袋獾繁殖机构“Devil Ark”,在2017年出生了51只小袋獾。

虽然模样像没有平头的平头哥,但袋獾其实是有袋动物。因为叫声刺耳又好斗,被称为“devil”。它们是已知唯一被可传播的恶性肿瘤威胁生存的濒危动物。

袋獾患有一种“袋獾面部肿瘤”(Devil Facial Tumor Disease),同类打斗会导致肿瘤细胞像细菌一样,植入到不同个体体内,因为现存的袋獾基因很相似,免疫系统发生不了作用,所以肿瘤在新宿主体内还能存活,甚至杀死新宿主。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BjqFr1Y4

1月2日 艾草松鸡 Centrocercus urophasianus

每年的2月下旬到4月,在美国西部生长着三齿蒿(sagebrush,也叫山艾)的广袤草原上,雄性艾草松鸡 (Centrocercus urophasianus)的求偶舞蹈即将开场!

艾草松鸡的羽毛不算非常华丽,但它胸前的两个黄色气囊,配上白色的胸毛宛如一对荷包蛋,十分显眼。随着挥动翅膀的辅助动作,雄性跳起了“抛胸舞”,不断地向前抛起、抖动两个大气囊,营造出“波涛汹涌”的激烈效果,再伴以喉咙中发出的咕咕声、气囊缩小时发出的类似爆破的哨声作为配乐。这一套求偶舞蹈要跳上几个小时,不禁令人感叹:拼就一个字。

经过先行争斗,体格最强壮、舞姿最能吸引异性的艾草松鸡位于舞场的中心位置,最先得到雌性的选择,交配机会也最多。处于核心位置的雄性艾草松鸡会赢得至少8只雌性青睐,让它们生下自己的后代,外围的艾草松鸡很可能白跳一春天也脱不了单。

艾草松鸡这种“组团”求偶方式在生物学里叫“lek mating”,用于形容雄性聚在一起开展竞争,任雌性选择的求偶形式,通常10~20%的雄性将赢得70~80%的交配权。

在艾草松鸡忙着抖动胸部时,狼、山猫、美洲獾、猛禽等捕食者闻声而来,寻找机会捕猎抖胸太累、求偶太专注而来不及逃跑的雄松鸡,可谓鸡生多艰,某种程度上倒也实现了“做鬼也风流”。

作者:瑶华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Bj1C23vO

1月1日 巴氏巨齿龙 Megalosaurus bucklandii

2021年的物种日历主题是博物馆。如果要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博物馆展品,相信“恐龙”这个选项将是当之无愧的冠军。新年的第一天,就从认识第一种被人类科学命名的恐龙开始。

话说巴氏巨齿龙的发现始于1676年,在牛津市郊的一座采石场中,采石工人挖到了几块奇怪的骨头化石。罗伯特•波尔蒂教授经过仔细地鉴定后,他认为骨头中最大的一块是某种巨型动物的股骨末端。

时间来到1763年,自然学家理查德•布鲁克斯发现了波尔蒂教授留下的化石素描图,重启了关于这批骨头化石的研究。布鲁克斯端详着素描图,一拍脑门,这不是一对蛋蛋么!于是他将素描图上的化石命名为“Scrotum humanum”,意思是巨人的阴【】囊……

转眼到了1815年,英国工人又在斯通菲尔德采石场发现了更多化石。这批化石最终交由威廉•巴克兰教授研究。在与法国比较解剖学家居维叶讨论之后,巴克兰坚信这些化石的主人是一种体型巨大、类似蜥蜴的动物。1824年,巴克兰将这个新发现的物种命名为“Megalosaurus”,意思是巨大的蜥蜴,中文名则通常译为巨齿龙。

巨齿龙因此成为最早被科学命名的恐龙。根据动物命名先到先得的原则,理论上“Scrotum humanum”确实比“巨齿龙”更有优先权,被人叫做“蛋蛋”,巨齿龙还要不要面子了?好在国际动物命名委员会制定了新规,一个分类名词如果50年没有被科学文献引用,将不再拥有优先权。巨齿龙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作者: @我自己掰一个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B9Dx29Wl

12月31日 玫瑰千手螺 Chicoreus palmarosae

百足虫没有一百条腿,千足虫也没有一千条腿,玫瑰千手螺有几只手呢?它连一只手都没有!玫瑰千手螺这个名字是我国台湾地区的叫法,《中国海洋生物名录》中Chicoreus属的中文名称为棘螺属,即玫瑰棘螺。

玫瑰千手螺身上华丽的棘刺并不是单纯拿来秀的,毕竟,它并不是靠颜值吃饭。玫瑰千手螺这满身似“千手”般的棘刺只是为了为难捕食者:没有谁会想把这满身带棘的硬壳一口吞下,看起来口感就不咋地。

作为肉食性腹足类的代表之一,除少部分种类以腐食外,骨螺科大多数成员是不折不扣的贝壳杀手,靠捕食其它贝壳为食。牡蛎、贻贝等喜欢附着在岩礁上的双壳类是骨螺的美食。

它们会用自己嘴巴紧紧贴住贝类的外壳,然后依靠分泌出的酸性物质将坚硬的外壳腐蚀,再用“舌头”上的“牙齿”在上面钻孔。看似只有软软一团的玫瑰千手螺,齿舌囊中长满了软体动物相当重要的摄食结构——齿舌。同一块贝壳有薄也有厚,骨螺们为了节约时间也会倾向于在贝壳最脆弱的地方打孔或打磨。

不知道你的脑海中有没有想象出玫瑰千手螺捕食的画面,但我们至少不用担心玫瑰千手螺会和我们抢生蚝和海虹,毕竟它们的种群密度还远没有可以危害到贝类养殖。

作者: @拍螃蟹的张小蜂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B09SgnF5

来看看普通乌贼(Sepia officinalis)的变色魔术吧~

普通乌贼有三种变色模式,单色(uniform)、小斑点(mottle)和破坏轮廓(disruptive,意指用大块的斑纹“打乱”真正的身体轮廓),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背景。

图1~3,来源:Roger Hanlon / youtube

图4,来源:Justine J. Allen et al. /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2010)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AS6CwcKW

12月30日 万年青 Rohdea japonica

万年青是个烂大街的名字,它就跟映山红、山丹丹、喇叭花,以及“打”、“碗”和“花”的排列组合一样,可以指许许多多的植物。叫万年青的植物虽然有很多,但植物学上只把这名字给Rohdea japonica作中文正式名,这种“万年青”是一种天门冬科(原百合科)万年青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南方很多地区都有分布,国外还分布于日本和韩国。

万年青最有观赏价值的是它的小红果,红配绿是极符合国人审美的,所以它在各地常用作盆栽供观赏。万年青在我国和日本的栽培历史非常久。在很多建筑物上都能看到雕刻的万年青形象,我国很多邮票还用它作图案,人们在节日庆典上也爱摆一些绿株缀红果的万年青来衬托气氛。

我国江南一带的人们非常痴迷于万年青。清代陈淏所著《花境》(1688年)一书曾对万年青这般写道:“造物移居,行聘治圹,小儿初生,一切喜事,无不用之,以为祥瑞口号。”可以说是网络时代之前的网红植物了。

日本人对万年青也是爱得不行。日本人民成立民间组织“万年青协会”,隔段时间就要举办万年青的品种展览会,经过两百多年的育种研究,已经培育出上百个万年青品种,镶边、条纹、斑块等等各式样的万年青品种比比皆是。

万年青也常被当作药用植物,但它全株有毒,不要手欠,更不要嘴欠。吃点上海产的“万年青”饼干得了,放过它的小红果吧。

作者 @翦翳翎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AQTt18pg

来看超解压的大象踩南瓜吧~

2019年,俄勒冈动物园把万圣节南瓜送给亚洲象吃,所有超过45公斤的特大南瓜,都是来自Cucurbita maxima这一个种,跟我们平时吃的C. moschata是近亲。最大的C. maxima能长到1.1吨,是世界上最大的果实。

图片来源:Oregon Zoo / youtube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JAHTpv7fk

Show older
小森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愿这里,成为属于你的小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