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丝鳍鱼(Zu cristatus)的幼鱼,好时髦的彩带[憧憬]
图1,来源:Michael Makowiecki / FishBase
图2、3,来源:Magnus Lundgren / natural picture library
2011年,大连老虎滩孵化的一只帝企鹅宝宝,因为身体虚弱,羽毛发育缓慢,成了秃子。它被父母抛弃,后来由饲养员抢救出来人工饲养,恢复了健康,还长出了正常的羽毛。[抱一抱]
#物种日历 3月18日 绳文杉(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
在日本的屋久岛上,有一棵名叫绳文杉的千年古树,是岛上最有名的树。屋久岛南部海边小镇的屋久杉自然馆,展示了它的“一部分”。2005年,绳文杉的一根树枝因为不堪积雪重负断落。这根树枝的最大直径约为80厘米,总重有1.2吨,被直升飞机吊出森林,送到屋久杉自然馆展出。
绳文杉是一棵古老的日本柳杉,它是柏科柳杉属的唯一一个物种。屋久岛上日本柳杉则比其他地区的同族生长缓慢,这可能是因为它们生长于营养较贫瘠的花岗岩山地,再加上每年都要受到台风侵袭。岛上有一些植株已经生长了超过1000年。比较著名的大王杉、夫妇杉、纪元杉的推测年龄都超过2000岁。
绳文杉可以说是所有日本柳杉中最著名的植株,也是目前已知的日本柳杉中体型最大、最年长的。25米高的它,直径有5.2米,大概需要10个人手牵手才能环抱。至于它的年龄,虽然所有人都相信是个很大的数字,但目前没有确定的说法。有据可查的两次通过碳14测定年龄的尝试分别得到了“2160-2280岁“和“2840-3160岁“两种结果。
现在仍矗立在岛上的古老杉树,往往外形扭曲奇特,这不中绳墨的外形,也正是它们幸存至今的原因:日本柳杉的木材轻便、易于加工、且防腐性能优秀,被广泛用作建材和工艺品原料。笔直的大树因此殒命,到十九世纪中叶,岛上50-70%的原生日本柳杉都已经被砍伐了,长得歪歪扭扭的不材之木才可以幸存下来。
在岛上的纪念品店,你还能买到漂亮而有宜人木香的杉木制品,不过它们都是由被称为“土埋木”的林中倒木加工而成。2016年,最后一批商业用途的土埋木被直升机从深林中吊出。从那之后,无论生死,屋久岛的日本柳杉都只属于屋久岛的广袤森林。
作者:核桃苗
#物种日历 3月17日 杜欧高武趾虎(德氏武趾虎) Hoplodactylus delcourti
在毛利人口口相传的传说中,有一种神秘的爬行动物,名叫“Kawekaweau”,隐居于密林之中。翻开西方殖民者和探险家留下的记录,尚能查到有关“Kawekaweau”的些许记载。比如新西兰鸟类学家沃尔特•布勒(Walter Buller)的说法:Kawekaweau是一种长有条纹的美丽大蜥蜴,有些能长到两英尺长。
神秘蜥蜴现身在1979年,法国马赛自然博物的阿兰•德尔古(Alain Delcourt),发现了一件硕大无比的壁虎标本,吻肛长为370毫米,全长达到了惊人的622毫米,比已知最大的壁虎个体长出一倍以上!
遗憾的是,这件标本没有馆藏信息,采自何人?来自何地?一切都无从知晓。唯一的记录是出现在1902年的标本清点中,具体获得时间可能在1833年至1869年间,而这段时间的所有馆藏记录均已遗失。
壁虎分类专家亚伦•鲍尔(Aaron Bauer)和安东尼•拉赛尔(Anthony Russell)检查之后,发现它应该是藁(gǎo)趾虎科,武趾虎属(Hoplodactylus)的成员。它褐色的体色配以暗红条纹的颜色模式,也常见于先前归于武趾虎属的物种。1986年,它被正式命名为“Hoplodactylus delcourti”,以纪念发现它的德尔古。
武趾虎属物种全部分布于新西兰,其中包含新西兰现存最大的壁虎——新西兰武趾虎(Hoplodactylus duvaucelii)。新西兰似乎是该标本最可能的来源。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从体型还是体色,德氏武趾虎都与传说中的“Kawekaweau”几乎完全吻合。此前没有人将“Kawekaweau”与壁虎联系在一起,主要是因为人们无法想象,壁虎居然如此庞大。
关于德氏武趾虎的灭绝原因,人们猜测这是一种行动迟缓的日行性壁虎,因此容易遭到毛利人的猎杀,最终与诸多新西兰特有物种一同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中。
作者 @SnakeSeeker
#物种日历 3月16日 中国鲎
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正式公布,在中国分布的两种鲎科动物——中国鲎、圆尾(蝎)鲎终于已经正式升级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鲎的研究者和保护伙伴们纷纷雀跃、涕泪齐下。
你可能不认识这个小怪物,但鲎的血救人无数。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发现鲎血对细菌内毒素有着敏锐的监测能力,鲎血就被广泛应用在医学领域,尤其在疫苗领域,几乎所有的疫苗在投产时都需要进行鲎试剂的检测。而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特殊影响下,未来的疫苗需求量只有可能比现在更高。
根据大西洋海洋渔业委员会2019年发布的美洲鲎种群评估概况显示,美洲鲎用于鲎试剂用途的捕捞数量大约在每年50万只左右。而取血后的鲎还有约15%的死亡率。还有研究表明,取血后雌性美洲鲎的健康状况还会影响到其繁殖成功率。
中国鲎目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濒危,其野外种群数量要比美洲鲎少许多,但也同样面临着鲎试剂开发的捕捞压力。雪上加霜的是,中国鲎取血后没有有效的监管手段来保障生存,往往导致取血后的鲎流入餐饮、放生市场等,导致这些被捕捞和取血的鲎死亡率几乎是100%。
早在2003年,重组C因子(rFC)就被新加坡的研究人员合成出来用于替代鲎试剂,但是2020年6月美国药典又声称rFC的安全性还有待验证、暂不能够取代鲎试剂。因此,目前鲎试剂依然是主流的产品。鲎所面临的捕捞需求依然无法减少。
但我们相信,随着全球各地的学者、保护者、研究者不断努力,也随着我国对鲎的保护等级和保护力度的提高,在未来我们能够继续探索鲎的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平衡。在那一天到来之前,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身体力行做到不吃鲎、不买鲎、不捕鲎、保护鲎,把鲎还给大自然。
作者:林吴颖
#物种日历 3月15日 大苞鞘石斛 Dendrobium wardianum
大苞鞘石斛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腾冲是它的主产区,周边几个国家也有分布,比如印度、缅甸等。
大苞鞘石斛属于兰科石斛属,这是一个超级大家族,有超过1000个成员。大多数石斛都喜欢附生在树上,大苞鞘石斛也是如此,还好,被石斛附生对于树木来说只是个小case,因为石斛只是抱下大腿而已,并没有从树身上吸收什么东西。
由于家族成员太多,要把每一种石斛分清是一件相当有挑战性的事情。大苞鞘石斛还算好些,它的花柄基部有几片很显眼的苞片,比一般的石斛要大上许多,这也是它名字“大苞鞘”的来源。看花色也勉强能区分出来:它白色的花瓣先端会染上一抹淡紫,唇瓣里面有一大片是深黄色,最里面还有一对小眼睛一样的黑斑。
和许多别的石斛一样,大苞鞘石斛有着出众的颜值,深受养花人的喜爱,但也毫不意外地,这给它们的野外种群带来了灭顶之灾。还算幸运的是,由于繁殖技术的提高,尤其是组织培养技术的引入,现在一些原生种的石斛也可以大批量人工繁殖了,爱花之人也终于有可能心安理得地种上一棵美丽的石斛。
不过真要买的话,还是要辨清是不是人工繁殖的植株。购买下山兰不仅破坏生态,而且养起来也没有人工个体好活——今天可是315消费者权益日,养花人也要保障自己的权益嘛。
除了观赏之外,许多石斛也被作为药用或者食用,尤其是近年很是流行的铁皮石斛。前几年铁皮石斛一度被炒到上千元一斤。然而组培技术繁殖铁皮石斛并不困难,于是大批种植户涌入……结果现在跌到就剩几十块钱了。你看铁皮石斛,连花都是绿色的,和这两周的基金一样,哪能作为投资呀?
作者 @阿迪西亚含笑
一种产自非洲的杜若属的植物(Pollia condensata),果皮细胞壁的纤维素形成了特殊的结构,通过反射光线呈现艳丽的宝蓝色[憧憬]
#物种日历 3月14日 龙宫翁戎螺
大连贝壳博物馆藏有贝壳5万多个,其中的镇馆之宝,就是龙宫翁戎螺。翁戎螺是一类非常古老的腹足类软体动物,早在距今约5亿年前的寒武纪时便出现在地球上了。龙宫翁戎螺是翁戎螺中体型最大,也是花纹最漂亮的种类。“翁戎”直译自其日文名オキナヱビス,是日本的海神。
龙宫翁戎螺由荷兰软体动物学家马托伊斯•马里纳斯•舍普曼(Mattheus Marinus Schepman)于1879年命名,以后将近60年内都没有人再发现。如此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发现第二枚,实属奇怪。龙宫翁戎螺通常生活在大陆架边缘的海底斜坡上,栖息深度在50-250米。或许是受限于当时深水捕捞技术,人们很难采集到龙宫翁戎螺。
随着深水捕捞技术的提高,龙宫翁戎螺又重新被人们发现。1968年,台湾渔船又捞获1枚龙宫翁戎螺,这枚龙宫翁戎螺被日本鸟羽水族馆以1万美金的价格买下(当时这个价格可以在台湾买一幢楼)。
时隔不久,1969年5月,基隆市的一艘渔船在钓鱼岛海域作业时又捞获3枚龙宫翁戎螺,除了一只在打捞时受伤死亡,另外两只活体被送到了台湾省立博物馆。当时的媒体直接宣称发现了5亿年前的生物,因此吸引了超过数十万人次参观。
据说当年所有渔船捞到的龙宫翁戎螺近百枚,更有渔民称这种螺并不是什么稀罕玩意,他们都是捞上来在渔船上敲碎了吃肉。当然这种事情绝不会再发生了,一枚品相完美的龙宫翁戎螺在贝壳市场上可以卖到5位数,谁还稀罕那点肉呢?
龙宫翁戎螺还有一个与其他螺类显著不同的地方,就是在它的壳上有一条细长的裂缝,用来排泄体内废物。这条裂缝随着螺体的生长,最长可以达到底层周长的一半。大连贝壳博物馆的龙宫翁戎螺更是奇特,它的这条裂缝居然达到了螺顶,原来,大连贝壳博物馆的这枚龙宫翁戎螺是一名船长赠送的,当时这名船长本想把这螺壳当成灯罩,为了增加透光度,人工将裂缝切长了……真是暴殄天物啊!!
作者 @拍螃蟹的张小蜂
大羚羊的发型,维持得太不容易了……
图1,拍摄:Tui De Roy
图2,拍摄:Sharon Heald
图3,拍摄:Tony Heald
图4,拍摄:Tony Heald
#物种日历 3月13日 大理象牙参 Roscoea forrestii
中国西南地区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有不知多少植物,隐藏在横断山里弥漫的水雾,以及故纸堆里的历史迷雾中。比如大理象牙参,是象牙参属最神秘的物种,自1982年英国的象牙参属专家Jill Cowley发表这个物种以来,几乎没有人找到过野生的大理象牙参。
大理象牙参白色变型的模式标本是著名的植物猎人乔治•弗雷斯特(George Forrest)采集的,然而他只记载了这份标本采自大理(Tali Range),以及一个比较模糊的纬度。本文作者在邱园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发现了一丛奇怪的象牙参,名牌是“大花象牙参”,但是唇瓣裂片和侧花冠裂片几乎等长,假雄蕊比大花象牙参更长并且有明显的紫色斑。这会是大理象牙参吗?
作者最初猜测大理象牙参可能是早花象牙参和大花象牙参的杂交种,于是来到玉龙雪山来寻找它们的自然杂交后代,但是它的花序明显伸出叶丛,这与大理象牙参的描述和绘图不相符,看来大理象牙参另有其象牙参。
作者听说,大理的鸡足山有另一种不知名象牙参,于是又去爬山访花。它与邱园的奇怪象牙参十分相似。回到北京重新查阅属专著,又发现一个意外之喜:大理象牙参的紫色变型的模式标本采自Chi Tsu Mountain,也就是鸡足山!原来鸡足山的这种无名象牙参,就是真正的大理象牙参。
大理象牙参其实一直都没有消失。在被首次采集的一百余年之后,大理象牙参依然在大理和周边地区的群山之中茂盛生长,每年6月到7月,它们淡黄色和紫色的硕大花朵可以开满整个山坡。
作者: @余天一微博
#物种日历 3月12日 利川“水杉王”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水杉的发现,要从抗战时期说起。1943年夏天,担任农林部中央林业研究所技正的王战,在考察中发现了磨刀溪的一棵“神树”,采集了标本。
后来,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胡先骕,根据日本人对一个化石植物属Metasequoia的研究,判断这份 ...
白腿小隼(Microhierax melanoleucos):我老厉害了,还能吃蝴蝶呢!
图1,来源:orientalbirdimages,拍摄:Michelle and Peter Wong
图2,来源:Flickr,拍摄:KHALID SHARIF
#物种日历 3月11日 白肢野牛
白肢野牛是最大的野牛,虽然长相威猛,成年雄牛之间其实很少爆发激烈的角斗。即使开打,也不是一言不合要人命,而是先进行武力展示。两头牛身子平行,分开数米,像圆规一样,一个在原地打转,另一个围着它慢慢绕圈,始终用高大的身体侧面对着对方,展示颈部的垂皮和高耸的背峰。一方自愧不如,就会主动罢战。不战而屈人之兵,可以说是牛中的健美先生了。
另外一个网红“肌肉牛”的形象,是家牛的一个品种,名字听着就很“兄贵”的比利时蓝牛。比利时蓝牛比白肢野牛更重,肌肉也更多,虽然像是黑科技的产物,但它其实是传统育种的结果,在18世纪中叶的畜牧书里就有记录。比利时蓝牛超级身材的秘密,源于生产一种肌抑制素myostatin(也叫GDF-8)的基因发生了突变。myostatin基因几乎只在骨骼肌里表达,抑制骨骼肌里的干细胞活动。myostatin基因突变失效之后,就会产生更多肌纤维。
我们已经知道,雌性动物会偏爱长长的羽毛或者漂亮的颜色,那么,母牛会不会喜欢肌肉牛呢?拜尔斯(John Byers)等人在《动物行为学》(Animal Behaivour)发表过一篇论文,讨论动物对运动能力的偏好。运动能力不仅事关肌肉,还关联到发育状况、神经系统、感官、内脏功能等多个方面,是很好的检测基因健康的标准。
对于运动能力的追求,也可能会往不同的方向塑造雄性的身体。靠打斗决胜负的物种,如白肢野牛,雄性更加庞大魁梧。而在鸻(héng)亚目的海鸟中,靠着特技飞行来求偶的物种,雄性体重更轻,这样才能克服引力,完成复杂的空中动作。
以后不要说雄鸟只是穿得花里胡哨,只会唱唱跳跳的小鲜肉,你知道它们有多努力吗?
顺便一提,白肢野牛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评为易危级,吃吃人工饲养的比利时蓝牛就行了哈。
作者: @松鼠濑尿虾
#物种日历 3月10日 巨爬兽
中国辽宁省的热河生物群以发现带有羽毛的恐龙而闻名。此处的化石发现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于恐龙想象——从满布鳞片到全身羽绒,也颠覆了人类对恐龙时代的哺乳动物的认知。
本篇日历的主角叫做爬兽(Repenomamus),是一种原始的哺乳动物。在这个属下有两个种——强壮爬兽(R. robustus)以及巨爬兽(R. giganticus)。前者体长约70厘米,后者则能达到1米,重12~14千克。它头上有深陷的凹窝来附着发达的肌肉,再加上尖锐的门齿,都说明了爬兽可能并不是以往刻板印象中,东躲西藏的小东西,而是会主动积极猎食的肉食主义者。
在强壮爬兽的腹中,就意外保留了它生前的还来不及消化完的一餐——恐龙的前肢、后肢、指骨及牙齿,这个被吃掉的恐龙属于鹦鹉嘴龙的幼体,体长约12厘米。鹦鹉嘴龙是恐龙的一个属,属于原始的小型角龙类,那时的小型恐龙,要担忧的不止是更大体型的肉食恐龙,还可能成为肉食哺乳动物的盘中餐。真是龙生艰难。
继爬兽后,又有越来越多不同生存模式的原始哺乳动物被发现,例如在侏罗纪时期的内蒙古发现的獭形狸尾兽(Castorocauda)以及翔兽(Volaticotherium)等,以及来自辽宁侏罗纪地层的祖翼兽(Maiopatagium)和翔齿兽(Vilevolodon)等都证明了,与恐龙同时期的哺乳动物已经开始上天下水,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它们中有爬兽这样会以恐龙为食的掠食者,也有已经能在空中、水里等复杂环境中生活及捕食的物种。
作者:廖俊棋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小龙虾,对污染的忍受力强,不挑食,繁殖快,到了哪里都能活,让它成为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种。虽然“麻小”帮助我们战胜了一部分小龙虾,但吃货也有吃不赢的时候。比如某地的消耗量赶不上小龙虾的繁殖量,运输不便很难拿去卖,或者水污染严重,导致生活在这里的小龙虾富集了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等。
克氏原螯虾的生态影响很大,它们不仅会捕食各种水生的植物,与原产中国的小龙虾物种发生竞争,还会挖洞破坏田埂甚至堤坝,真是千里之堤,溃于小龙虾穴啊。
总之,天厨星附体的中国人会吃会做小龙虾,并不代表我们能在所有场合战胜入侵物种。顺便一提,歪果仁也会吃小龙虾,在瑞典和美国的路易斯安娜州,小龙虾都是著名美食。
英雄母亲!残疾母龙虾失去了两个钳子和一半腿之后,居然重获新生!
2014年,渔民发现一只受了重伤的带卵雌龙虾,失去了钳子和四条腿。也许是出于同情,这只龙虾妈妈被送往英国康沃尔的国家龙虾孵化场(National Lobster Hatchery)养伤,工作人员还给它起了个名字Clawdia。四个月以后,Clawdia蜕了一次皮,重新长出了腿和钳子。
#物种日历 3月9日 霍乱弧菌
1854年,麻醉医师斯诺(John Snow)迎来了人生最大的挑战——宽街(Broad Street)霍乱爆发。
当时的主流看法是,霍乱源自“瘴气”,而下层人民因为“品德败坏”更容易在瘴气的影响下得病。然而斯诺不信这个邪,他来到宽街亲自走访,绘制出一张公共水泵位置以及霍乱死亡发生地点的地图。一切信息都指向宽街和剑桥街的交汇处的一台特定的水泵——从空间上看,病例高度集中在这台水泵附近的几条街道。
斯诺得出结论,是水在传播霍乱,尽管市政当局对这个解释深表怀疑,但还是听取斯诺意见停用了宽街水泵,霍乱也因此迅速停止了传播。
斯诺被誉为“现代流行病学之父”。尽管斯诺做了出色的调查,但由于没有明确证实霍乱病原体的存在,大众又难以接受粪口传播这种“毫不体面”的解释,因此“坏空气导致霍乱”的观念依旧未被撼动。
寻找病原体的赛跑,由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接棒。科赫在印度发现了霍乱弧菌。并总结出寻找病原体的科赫法则。
科学家们就像侦探一样,因解开谜题而欣喜,也因线索中断而失意。那些被灵感击中的灰色脑细胞,一次次替我们拨开眼前的迷雾,让我们得以走得更远。
作者:trombon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