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看到那个“男生被送4070爆哭”的那张图我都想不起来这些尘封的记忆

小学的时候其实无论是被看作“男生动画”还是“女生动画”的动画片,其实都是男女生都看的。那么为什么都选择性遗忘了这些呢?因为敢于说自己喜欢看被分类到“异性”的动画片的人会被嘲笑和孤立啊。而事实就是当时班上有不少男生也看巴拉拉小魔仙,然后在讨论的时候被嘲笑“你这么看这个”

当时我们班上最大的军迷是个女生,她家里不知道多少模型 军棋 杂志,画枪械和军服水平也特别高,当时小学生玩纸上的游戏都会找她来画枪。但我不知道那些人长大以后是否会选择性遗忘这段记忆,然后选择更流行的叙事:“这帮‘集美’也会玩游戏?怕不是steam都不会下载吧”。虽然我没见过几个不会下steam的女性,却在军训的男教官电脑上看到了“steam游戏中心”

所以我真的特别特别讨厌“在路上看到一个笔直的树枝 高兴得大叫起来 女生根本就不能理解吧 男人的浪漫”“女友送了4090 我愿拜为义父” 这种蠢的恶心的叙事,特别特别讨厌。 我实在没法理解为什么他们会喜欢抹杀人的个性而宣扬不符合事实的“共性”,然后获取一种很虚伪的集体认同感。

Follow

@lhc_fl 因为主流“舆论”和事实本来就不是同一种东西
“舆论”会说,男生要让着女生,因为男生力气大
“舆论”会说,女生后劲小,高中适合学文科
“舆论”会说,结婚之后,男的要挣钱,女的要顾家
“舆论”还会放大各种常见情况,把常见情况描述成一种必然:
男性就是强壮,他们天生强大,不需要温柔对待,也没有细腻的情感,擅长于做纯粹的理性判断。
女性就是温柔,她们天生擅长共情,需要被温柔对待,能够用细腻的情感来抚慰他人,擅长于情感方面的事务。
这种认知你很难说它是对是错,因为哪怕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试图证伪或证明它的时候,这一过程本身,就会受到我们自身认知的影响。

所以这跟集体认同感有关吗?我认为有,但关系不大。
更多的是一种认知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了,但我们既没办法知道扭曲的程度,也没办法知道扭曲的方向(成本太高,也没办法准确无误的统计和分析),而且我们必须要使用这种认知——打工人在时间,空间,以及精力上,都被剥削了,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了解各种各样的人,也没办法去分析ta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一个坐在你旁边的同事,每天就是敲代码,跟上级沟通进度和目标,以及询问周边的人各种编程上的技巧。你怎么确认ta的政治立场呢?直接询问的话,ta大概率会把你当成老板或者HR的内鬼,用来确认“员工忠诚度”,然后戒备拉满,用各种车轱辘话来应付你
如果加入圈子,当圈子里面的人分享ta的经历时,你怎么确认时正确还是错误的?你怎么知道你没有把这条信息纳入认知中去?就我的经验而言,这是没办法做到的事

· · Web · 0 · 0 · 0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小森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愿这里,成为属于你的小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