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觉得严格来说,爱自己这件事要在亲密关系中比较成立。
通过爱别人感觉到爱自己是比较自然的。
但这得建立在对自己的自爱上。
***
自己做自己的父母,并是分裂分割,拼命扮演。
而是自爱的一种体现。
自爱这个词一直以来就被污名化很严重,从小能听到的都是关于
“ 女孩子要自爱一点,不要随便跟男的XXXX”
这里的自爱,体现出一种“珍惜自己的价值”的观念。
但自爱,本身就是:自己爱自己。
一个自己都不爱自己的人,ta即便进入婚姻,也只是在婚姻里找爸爸/妈妈。因为“无条件的爱”从小没有得到过,必须找人替代实现。
老中人的婚恋,绝大部分可以概括为双方父母的在循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越早接纳“父母并不无条件的爱子女”,“父母不一定爱子女” 这些事实,越早接纳“痛苦都是自找的”这个残酷的结论。
如果是女生,更进一步踏入了母亲,是做不太好母亲的。
除非至少能够觉察,不然很难成长,孩子会沦为母亲/父亲的投射,投射那些 父母 理想的部分/不想要的部分。
@lucyli 但问题在于,对于未成年人的抚养和教育,几乎全面压在父母的身上:孩子高考的时候没有考好,那肯定是父母没有营造一个好的环境——毕竟老师每天要面对那么多孩子,父母没有配合老师的话,怎么能教好孩子。于是乎在高考的这个体系下,父母,孩子,老师,陷入了无限的内卷,以及往两边扩展——卷完高考卷中考,考研,再去卷学区房,考公,社会关系,乃至于孙子上学,孩子的幼儿园,各种东西都在卷。这些资源只能由父母提供,所以父母被社会规定“必须承担起孩子教育的重担”。那么自然,父母都付出了这么多了,他们可能不“爱”自己的孩子吗?——都付出了那么多了,一点点爱又算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