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色彩绚烂,仿佛燃烧的灰烬的圆翅燕鱼幼体不同,它的亲戚圆眼燕鱼(Platax orbicularis)幼体非常低调,冒充水下的一片枯叶,淡定地随水漂泊~
#物种日历 1月16日 巨儒艮Hydrodamalis gigas
假设有这样一种动物,体型和食量都非常庞大,行动迟缓,庞大的体格使它不需要躲避危险,性情温良无害平易近人,而且肉质鲜美。一群直立行走饥肠辘辘的不速之客突然闯入这种动物生活的角落,那么最后会发生什么?
我所做的一切假设,都是两百多年前发生 ...
猫猫何苦为难猫猫[悲伤]2019年3月,在玛雅生物圈保护区(Maya Biosphere Reserve),一个水坑边上的陷阱式相机拍到了一只来饮水的虎猫,被美洲豹咬死叼走的过程。
相关论文:doi.org/10.1111/btp.12916
#物种日历 1月15日 楔齿蜥 Sphenodon punctatus
新西兰是一种古老的孓遗物种最后的伊甸园,它的祖先曾经在中生代与恐龙漫步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它就是楔齿蜥。
楔齿蜥外表如同大号的蜥蜴,但它有一个独特的器官:松果眼。这是长在头顶上的“第三只眼”。它并不是装饰,而是与大脑神经(松果体)相连的货真价实的眼,具有感光能力,也可能与感知昼夜节律和体温调节有关。在楔齿蜥的颅骨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松果眼的小孔。
楔齿蜥很长寿,20岁左右才能性成熟,可以活到100多岁,甚至百岁的楔齿蜥还能繁殖!
楔齿蜥并不是蜥蜴,它属于一个古老的类群:喙头类,是喙头类唯一的现存血脉,它们的亲族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在三叠纪早期或中期,楔齿蜥和蜥蜴的祖先各自走上了不同的演化道路。“活化石”是不少人对于楔齿蜥的看法,确实,把2亿年前的化石和现生楔齿蜥的骨骼进行对比,能找到很多相同点,但这并不是说,喙头目一直就是这个样。
在中生代,喙头目的祖先们其实混的还算不错,占据了很多和现生蜥蜴类似的生态位,而且也演化出了吃素的、吃肉的、水栖的、树栖的等并不单一的样貌。但也许和蜥蜴相比,就差那么一点点命运的垂青,最终这个类群走向了没落,只能在岛上苟延残喘了。
作者 @李希特二猪
新喀鸦有多聪明?来看看技术鸦的吃播吧!
图1,新喀鸦用树枝制作工具,用来勾出树皮下的虫子。来源:Gavin Raymond Hunt & Russell D Gray /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2004)
图2,新喀鸦用露兜树叶撕下的边缘,勾出人类藏在树洞里的肉。来源:Gavin Hunt, University of Auckland
图3,新喀鸦用铁丝钩子取出管道里的食物。来源:7r7p / youtube
图4,新喀鸦用丢石头的方法让水位上升,拿到食物。来源:Jelbert SA et al. / PLoS ONE (2014)
#物种日历 1月14日 新喀鸦
新喀鸦(Corvus moneduloides)除了喙直一点,外表跟一般的乌鸦没什么区别。但它的才华在鸟类中首屈一指,在野生环境下,它会使用三种工具捕食,而且是除了大猿(包括人类)以外,唯一能制造复杂工具的动物。
新喀鸦的第一种工具是木棍。这是最简单的一种,随便折一根树棍草棍就可以。它用嘴咬着棍子,把藏在树皮下,或者棕榈树叶梗下的虫子抠出来,还可以把藏在树干里的天牛幼虫“钓”出来。
第二种工具是钩子。钩子是用分叉的小树枝做成的,乌鸦把树枝啄断,去掉一个分枝和叶子、树皮,做成一根末端有弯的木棍,它用这个弯曲的部分,勾出树皮底下的虫子。
第三种工具是最特别的一种,露兜树叶片的边缘。露兜树的叶片细长,长满倒刺。乌鸦从叶片边缘撕下一条,倒刺就可以当作天然的钩子。
木棍钩子是逐步改良的,每一步都会让它变成一个更好的工具,然而露兜树叶只有在完成(从树叶上撕下来)后才有用处。在制造露兜树叶工具时,从一开始新喀鸦就必须“胸有成竹”,对于自己制造的东西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寓言里的“乌鸦喝水”真实存在:在细长的水杯里放上食物,乌鸦用喙不能够到,就会往里面丢石头,使水位上升。新喀鸦不仅会丢石头使水位上升,还知道大石头比小石头好,实心的石头比有洞的石头好,能下沉的东西比漂浮在水面上的东西好。如果杯子里是沙子,或者水太少不能上升到够得着的位置,它就会放弃这个杯子。
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鸟的大脑虽小,却并不“低人一等”。鸟脑和哺乳动物脑一样,具备能够运行高级认知能力的“硬件”。在演化史上,鸟类和哺乳动物已经分家超过三亿年,但它们不是一前一后,而是花开两朵,分别产生出了高智力。
作者: @松鼠濑尿虾
#物种日历 1月13日 长臂天牛 Acrocinus longimanus
长臂天牛这种壮丽而鲜艳的甲虫,生活在墨西哥至阿根廷北部的热带雨林之中,种名longimanus为long(长)+ manus(手)的组合,意指雄性夸张延长的前足。不过相对于这对“大长胳膊”,欧美大众似乎更对长臂天牛那富有艺术感的独特配色感兴趣,它们的英文名为“Harlequin beetle”,亦即“小丑甲虫”。
雄性长臂的现象在甲虫中并不算少见,在中国,除去著名的彩臂金龟属Cheirotonus(金龟科),我们日常很容易见到的鹿花金龟属Dicranocephalus(金龟科)、大竹象属Cyrtotrachelus(象甲科)等甲虫也有雄性长臂的特征。雄性的夸张前足即可用于同性的争斗,也会在交配时抱握并控制雌性。
有趣的是,如此美丽的大型甲虫不止深受博物馆及昆虫爱好者的喜爱,也被一类精巧的微型捕食者所青睐。伪蝎Pseudoscorpionida是蛛形纲的一类状如没有尾巴的蝎子一样的小动物,它们靠带有毒腺的小螯捕猎比它们更微小的猎物。
至少有三种伪蝎——Cordylochernes scorpioides、Lustrochernes intermedius、Parachelifer lativittatus ——被记录出现在长臂天牛成虫的身上,它们通常会钻进长臂天牛的鞘翅,躲在身体的夹缝之中;随着长臂天牛的运动或飞行,这些微小的猎手也就搭乘着彩虹色的顺风车扩散到新的猎场。
长臂天牛与伪蝎的这个经典的携带传播案例,常常出现在纪录片、科普书籍甚至教材之中,实际上,在东部地区常见的中华裸角天牛Aegosoma sinicum也常常被伪蝎当做顺风车,而在西南地区分布的其他天牛类物种之中,这一现象其实非常普遍,只不过我们总是着迷于远方的神秘,而忽视了身边的细节罢了。
作者 @吴小咖是个好孩子
#物种日历 1月12日 鹦鹉螺 Nautilidae
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近5亿年,曾在全世界海洋繁荣昌盛,现在的活动范围只局限在印度洋-西太平洋这一小片范围。其中最常见的是珍珠鹦鹉螺(Nautilus pompilius),这是一种很“二次元”的动物,因为它的标准形象是张画。
到1758年,卡尔•林奈(Carl Linna ...
阿蒙氏蛙嘴翼龙(Anurognathus ammoni),生活于1.49亿年前,翼展只有35厘米的小型翼龙,有着短圆的脑袋,阔嘴巴和短尾巴,眼睛很大,有双眼立体视觉。推测快速飞行兜捕昆虫为食,像今天的燕子或者夜鹰……理都懂,可是复原图为什么这么萌?
图1,来源:pteros,作者:Andrey Atuchin
图2,来源:ArtStation,作者:Liam Elward
#物种日历 1月11日 玻璃鱿鱼 Galiteuthis phyllura
鱿鱼喷出的黑乎乎,来自头足类所特有的墨囊。墨囊通常位于肠的一侧,通过一根输送管与直肠连接(没错,这股墨汁是从菊花里喷出来的)。喷墨可分为2个类型,一种是喷出一大团墨水,遮挡捕食者的视线,而另一种是喷出几滴墨水,让捕食者注意力放在小的墨滴,而非自己身上。玻璃鱿鱼(Galiteuthis phyllura)中文正名叶状盖乌贼,是已知唯一会把墨汁瞄向自己的外套膜(身体)中喷射的鱿鱼。
叶状盖乌贼在中上层水域活动时,水面上的光线能够将其身体结构投影出来,位于下方的捕食者很容易发现它。鱿如其名,玻璃鱿鱼胴体整体均为透明,为了减少垂直投影的影响,棕红色的消化腺呈纺锤形,并且与身体几乎成一直角竖立着,以确保投影面积最小。
玻璃鱿鱼本就不大的脑袋,几乎被两只巨大的眼睛占据了全部。也难怪,想在乌漆嘛黑,四处充满了捕食者的深海中存活下来,宁可舍掉智商也不能舍掉视力。不过就像消化腺一样,大眼睛虽然能看得更清楚,但也极易暴露自己。它的每个眼球的外侧都具1短条形发光器,在遇到捕食者时,其眼下方的发光器所发出的光线能抵消阴影,干扰捕食者。
喷墨的时候,玻璃鱿鱼会将外套膜暂时封闭,然后用墨汁充满整个外套膜,使原本透明的身体变成一个黑团。然而透明和黑团,在深海中的效果难道不是一样的吗?
深海中,身体呈红色或黑色的生物组织可以吸收掉发光生物发出的蓝绿波长,而叶状盖乌贼完全透明的身体会反射这些光,因而让它们即便在深海中也很容易让捕食者发现。如果将自己的身体(外套膜)中充满黑色的墨汁,或许便可以抵消这部分反射,以减少自己被捕食者发现的概率。想要隐身,“小透明”的效果不如“自黑”。
作者 @拍螃蟹的张小蜂
一只新西兰特有的濒危鹦鹉Nestor meridionalis,当地名kaka,用坚硬的嘴从树干里抓出一条幼虫,这个虫是新西兰特有的大型天牛Prionoplus reticularis,当地名huhu,两个名字都谜之喜感……
图片来源:wikimedia,作者:Tony Wills
阿根廷长耳豚鼠(Dolichotis patagonum),也叫巴塔哥尼亚豚鼠,“荷兰猪”和“泡澡大爷”水豚的亲戚,但长相像羚羊也像兔子。凭借大长腿,能在开阔的平原上像羚羊一样奔跑。坐下的样子有种迷惑感。
图1,来源:LadyofHats / Wikimedia Commons
图2,来源:Dickbauch~commonswiki / Wikimedia Commons
图3、4,来源:Rufus46 / Wikimedia Commons
图5,来源:Superbass / Wikimedia Commons
图6、7、8,来源:Pixabay
图9,来源:Dinkum / Wikimedia Commons
#物种日历 1月10日 大型菊石 Parapuzosia seppenradensis
德国明斯特自然博物馆藏有一个世界上最大的菊石化石,这种巨大的头足类学名Parapuzosia seppenradensis,外壳宽两米五,似乎在诉说着头足类中的“旧日支配者”——啊不,是奥陶纪外壳长可达9米的房角石(Cameroceras),那曾经的荣耀。
目前普遍会将大型的菊石或角石认为是凶猛的掠食动物,但由于头足类动物软体部分难以保存,我们对这些大型动物的了解还是十分有限。有一种观点是,大型的菊石和角石可能是温和的滤食动物,就像现代海洋中的蓝鲸或鲸鲨一样。
菊石的壳用“隔断”分割成很多大小不同的“空间”,越靠近头部,空间就越大,这些被称为“气室”的结构通过一个小孔连接,是菊石用来控制自身浮力的装置,如果需要下潜,就将海水吸入到气室中,如果想上浮,就把气室中的水排出去,和我们人类建造的潜艇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它们的外壳十分巨大,让人有一种大型动物的感觉,但由于它们的壳内大部分空间都被气室占据,肉体只居住于最末的一节腔室中,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
如何区分鹦鹉螺和菊石呢?只要把外壳打磨掉,露出壳里的缝合线,两者就非常容易区分了:鹦鹉螺的外壳缝合线平直,显得非常简洁,但菊石的缝合线比较复杂,而且其中很多呈现出非常精美的图案。
早期的菊石如泥盆纪的菊石化石,缝合线只是有了一些曲度,而到了白垩纪,菊石的缝合线就变异常复杂,呈现出非常多的锯齿。有的同学就问了:你说这玩意儿有个啥用?平时也看不见。有一种观点是,缝合线变得越复杂就能加强贝壳的强度,就能让菊石用更轻的贝壳获得同样的强度,这样就能加强自身的运动能力并减少能耗,让它们能够获得更强的游泳能力以及更好的防御力。
作者 @李希特二猪
#物种日历 1月9日 大花紫薇 Lagerstroemia speciosa
大花紫薇是一种千屈菜科紫薇属的高大乔木,主要生长在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大花紫薇的花朵直径可以达到7厘米,远比紫薇花大,可能因此得名。
中文语境中的“紫薇”早在唐朝就有记载。紫薇可以在北方很好地生长开花,但大花紫薇不行,它不耐寒,我国近年来只在南方少数地区引种,主要用作行道树。
大花紫薇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非常常见,当地人常管它叫“banaba”,被用于传统替代医疗和饮料。但要注意,当地人也会拿大花紫薇的叶片和根来制作泻药,所以,不要随便薅大花紫薇的叶子煮来喝,弄不好轻则“一泻千里”,重则中毒。
大花紫薇的花期集中在5月到9月之间,它会集中在某个时间段内开花,环境适宜时,它会开出大量的花朵,形成满树繁花的景象。这样做既能吸引足够的传粉昆虫来给它传粉,又可以防止花朵由于营养资源不足、极端干旱天气等原因引起的高死亡率,导致繁殖失败。
为了培育出更多样的品种来,人们常把紫薇和大花紫薇一起杂交育种,但培育出来的这些杂交品种大多不育。
作者: @翦翳翎
#假如你可以养一头牛 日历娘的终极梦想就是养一只白肢野牛(Bos gaurus)!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牛科物种,成年公牛可达1吨。中国云南可以见到。它的小腿是白色的,所以称为白肢野牛,俗称“白袜子”。母牛和小公牛是褐色的,成年的大公牛是漆黑发亮的,肌肉贲突,高耸的背峰和颈下的垂皮,显得它的侧影格外硕大。可以说是牛中的奥林匹亚健美先生了。
虽然长相霸气,但公牛之间很少发生杀伤性的角斗。两头野牛要是彼此看不对眼,先会用吼叫、低头亮角等方式互相恐吓,觉得实力不逮,就会主动认怂。互不相让,两头牛就会分开一段距离,慢慢打转,把身体侧面秀给对方看,展示自己的体积和肌肉。如果秀肌肉还分不出胜负,白肢野牛才会进行真的角斗。
白肢野牛IUCN评级为易危级,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所以个人不能合法饲养。想看到人工饲养的白肢野牛,一个途径是动物园,比如 @花落成蚀 参观过的迈索尔动物园 [牛王护佑的高原森林:迈索尔动物园游记](http://t.cn/A6qdE1q6) ,日历娘前年去过的新加坡夜间动物园也有,不过因为太黑,几乎只看到腿……
另一个途径是白肢野牛驯化的后代。是的,如此威武霸气的动物也可以被驯化!驯化的白肢野牛称为大额牛(Bos frontalis),跟家牛有杂交,在中国云南饲养的大额牛被称为独龙牛,数量很少,但根据11年的论文,正在上升。如果私人不能养白肢野牛,那么就养一只独龙牛吧,据说很好吃哦~
看上去十分霸气的公牛。
图1,来源: N.A.Nazeer / Wikimedia Commons
图2,来源:Anagha devi / Wikimedia Commons
图3,来源:unnimayavinod / inaturalist
白肢野牛群。
图4、5,来源:Khemthong Tonsakulrungruang / inaturalist
比起公牛,母牛和小牛的颜色更浅。
图6,来源:makarandsaraf / inaturalist
角斗的白肢野牛。
图7,来源:Scarlett Walls / youtube
大额牛。
图8,来源:Christopher J. Fynn / Wikimedia Commons
图9,来源:Shankar70 / Wikimedia Commons
北京温度跌至零下20℃!日历娘已进入羽绒服套穿模式,仍然感到脸如刀割,难以fu吸。
为了减少散热,生活在寒冷地方的温血动物,通常突出体表的器官更小,腿更短整个身体更圆。北极狐的耳朵小得像泰迪熊,脸也是圆乎乎的,没有“尖嘴狐腮”的样子(可以看一下它和生活在炎热地区的【耳郭】狐的对比)。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北极熊要长一个长鼻子?不怕冻成冰棍吗?北极熊有个长鼻子,是因为它要用扩大的鼻腔,温暖吸进的空气,避免冻伤。高鼻羚羊也有一个长鼻子,不仅可以加热空气,还可以过滤吸入的尘土。
图1、图2,来源:Pixabay
图3,来源:Navinder Singh / Wikimedia Commons
#物种日历 1月7日 广翅鲎 Eurypterida
我第一次见到广翅鲎,是在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节目译制的BBC纪录片《与海怪同行》,奈吉尔•马文将水中的广翅鲎抱起的场景,深深地震撼了电视机前我的幼小心灵:世界上竟然存在过这样奇特的生物!
广翅鲎又称板足鲎,是广翅鲎目广翅鲎亚目的一类动物的通称。因为和现生的蝎子长得很像,得了个“海蝎子”的外号,不过它们确实也是蝎子的亲戚。广翅鲎属于螯肢动物亚门,这个类群还包括蝎子、蜘蛛和现生“活化石”——鲎。
目前已知种类超过200种,它们体态各异、大小不一,它们将一对附肢演化成了捕食用的工具,并且在数千万年的演化中,产生了十八般兵器一样的形态:有像狼牙棒的、有像笤帚的、有像老虎钳的、有像铁蒺藜的,甚至还有像九齿钉耙的!
在《与海怪同行》出现了两种广翅鲎,分别属于巨型羽翅鲎(Megalograptus)和翼肢鲎(Pterygotus),巨型羽翅鲎体长轻松超过1米,而翼肢鲎更可以接近2米。最大的耶克尔鲎(Jaekelopterus),体长竟可以达到2.5米,是地球历史上最大的节肢动物。
张牙舞爪的广翅鲎,在与有颌鱼类的竞争中最终落败,于二叠纪退下历史舞台。但它的亲戚成功登陆,演化出了螯肢动物家族中最繁盛的一个类群:蛛形纲,包括现现生的蜘蛛和蝎子,是现生节肢动物中除昆虫以外最繁盛的一个类群。
作者 @李希特二猪
几维宝宝出壳是这个样子的~
图1,奥克兰动物园的几维蛋透视照片
图2,奥克兰动物园的的几维宝宝,蛋壳被顶破了一个小口
图3,努力出壳的几维宝宝
图4,太累了,躺尸一会儿
图5,不要你帮嘛,我自己能出来~
图6、7,圣地亚哥动物园出生的几维宝宝
图片来源:zoobor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