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苏格兰的Peterhead ,斯特罗恩(Mark Strachan)意外拍摄到一只苍鹭和一只伶鼬的大战。伶鼬被苍鹭叼住,差一点被吞下去,抵死抗争之后,终于鹭口脱身,逃得性命。
#物种日历 4月15日 鸢尾
在法兰西人的祖先法兰克人曾经生活过的法兰德斯低地,利斯河流域沿岸生长着一种金黄色的鸢尾花--黄菖蒲。传说墨洛温王朝第一任国王克洛维一世(Clovis I)得到了上帝赠予的金色鸢尾花,后来,法国国王便以鸢尾纹章(Fleur-de-lis)作为标志。无从知晓鸢尾是不是真的源自于在法兰德斯低地河流间的黄菖蒲,但法国人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金色的鸢尾花是上帝的恩赠,法兰西民族的象征。
黄菖蒲的外轮花被片是金黄色,基部有深褐色纹脉构成眼形,就像花瓣上长出了一只大眼睛。这是为传粉昆虫准备的“机场标志”,昆虫降落于“眼晕”上,然后顺着狭窄的传粉通道爬进花朵,吮吸隐藏在花朵深处的花蜜,完成传粉。
黄菖蒲耐水湿能力极强,常年被水淹没10厘米仍可生长良好。种子里有气室,这让种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并随着水流传播。黄菖蒲扎根于水下发达的地下根状茎能够进行营养生殖,让它们能很快形成密集的群落,并四处蔓延占领一大片栖息地。
黄菖蒲原产于欧洲中南部和北非,中国并没有原生物种的分布。不过适应力极强的黄菖蒲在全世界都得到了极广泛的栽培,也包括中国。在黄菖蒲被引入北美大陆许多年以后,美国农业部把这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列入了2类(中度入侵)植物。看起来,我们似乎也有必要对黄菖蒲的泛滥保持一点警惕,初夏城市湿地大片大片迷人的金色花朵,简直就是它们拓展领地的成功标志。
作者 @喵喵植物控
2013年,有人在Rockaway Township的一片小树林里发现了一只脸上中箭的鹿,赶紧把它送往新泽西环保部(New Jersey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救治,所幸没有伤到要害,接受了取箭和抗生素消毒后,它就被放生了。
图片来源:新泽西环保部
#物种日历 4月14日 龙王鲸 Basilosaurus
如果问“哪家博物馆拥有最全的海洋哺乳动物化石?”,美国史密森尼学会的国家自然博物馆当之无愧。在海洋厅里,悬挂着一具体形修长、犹如鳗鱼的骨架,全长达12米,它是在阿拉巴马州发现的龙王鲸化石。
龙王鲸出现在大约3400~3500万年前。它的拉丁文名(Basilosaurus)是“帝王蜥蜴”,因为理查德•哈兰(Richard Harlan)在首次描述龙王鲸时,误认为它是爬行类。后来,比较解剖学教授理查德•欧文(Richard Owen)认定它是哺乳动物,建议把名称更改为 “Zeuglodon”(械齿鲸)。然而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的惯例,首次公布的Basilosaurus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龙王鲸比现生鲸类更像海怪,体型修长,长着一对与其体型极不相称的小短腿。有学者推测,龙王鲸的小短腿能起到固定交配对象的作用。从龙王鲸化石的内耳结构,我们可以推测龙王鲸只能听见低频的声音,并不能进行回声定位。它的咬合力极强,生前主要以大型鱼类、鲸类为食。
有史以来第一具完整的龙王鲸骨架,出现在埃及的“鲸之谷”,一处广袤的沙漠地带。埃及鲸之谷发现的龙王鲸属于伊西斯龙王鲸B. isis,史密森尼学会的龙王鲸则是西陶德龙王鲸B. cetoides。这些地方曾经是温暖的浅海,鲸类游弋的天堂,令人有沧海桑田之感。
作者 @喵魚醬Narluga
美国有很多人工饲养白尾鹿,供人狩猎游戏的养鹿场,狩猎最主要的战利品是鹿角。鹿角的衡量标准是把主干和所有的分支的长度都测量一遍,加起来,数字越大越好。所以为了卖好价钱,人们都想方设法培育大、分支多的鹿角,最终产生出了奇形怪状的超级鹿。普通白尾鹿的鹿角主干和分支长度加起来,最多200英寸,但人工培育的鹿可以超过500英寸。
#物种日历 4月13日 巨藻
加利福尼亚寒流搅动着加州近海的海水,形成了强烈的海岸上升补偿流,海底沉积的氮磷营养被带起,养活了无数的海洋生物。巨浪翻起的时候,海底仿佛有无数触手伸出,情景恐怖而瑰怪。它们是海底巨型褐藻构成的“森林”,能从30米深的海床一直伸展到海面上。虽然都是光合作用的生命,包括巨藻在内的大型褐藻其实与我们常见的植物关系很远。
加州海岸拥有超过20种构成巨藻森林的大型褐藻,保持了最丰富的多样性。巨藻不仅会被海胆等作为食物,它本身的物理形态比如大小、投射的阴影、对水流的影响、以及为食肉动物提供栖息地等因素,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远远超过其生产效率,如同热带的珊瑚礁,它是温寒带浅海生态缔造者。
小型植食动物比如海胆,取食巨藻和巨藻森林里的其它藻类,也为龙虾、隆头鱼、海星以及更大型的海獭提供了食物。大量底栖生物固着、游弋在巨藻的藻体上,褐鹈鹕、海鸬鹚停留在海面的巨藻顶端,小型鱼类借巨藻森林产卵和躲避敌害,加州海狮、海豹、大青鲨在巨藻的掩蔽下捕食出击。
但巨藻森林又十分脆弱。2016年,加州海岸的巨藻森林骤然减少了90%。加州海洋生物学家急于寻求答案,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紫海胆的大量繁殖,很可能是历史上人类大量捕杀海獭,获取毛皮的结果。但在近年,北部的海獭种群已经逐渐恢复,这无法解释巨藻森林在极短时间的消失。
有更多的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和2014-2016 年的厄尔尼诺更有可能在这场巨变中扮演了主角,海水温度的骤然上升直接导致海岸上升流的减弱,无法从贫瘠的海水里获得营养物质的巨藻生长艰难,在死亡之后难以为继,这片巨藻森林在悄然中崩溃了。
作者 @钟蜀黍满脸黑线
#物种日历 4月12日 莱卡(狗)
1957年,赫鲁晓夫为了彰显国力,下令发射一枚搭载实验动物的宇宙飞船。于是斯普特尼克2号飞船这项工程匆忙上马。人们挑选了一批流浪犬,作为“宇航犬”的备选。
“宇航犬”进行了一次为期二十多天的,逐步减少空间的适应训练,从普通笼子到狭小笼子到最后完全无法动弹。然后把这些小狗关进模拟超重起飞环境的离心机,并在它们四周不断加大噪音,以便减少它们在火箭起飞时的应激反应。最后只有三只狗通过了测试,其中一只就是莱卡。
俄国人普遍爱狗,大家都对实验犬的命运很同情,而赫鲁晓夫军令如山无法违抗。在火箭升空前的最后三天,几位科研人员轮流带着莱卡到自己家中和自家爱犬玩耍,并共享丰盛晚餐,因为他们知道,当时的技术根本无法回收火箭,即便在十分顺利的情况下,莱卡也将死于食物耗尽或者飞船使用寿命终结的那一刻……
1957年11月3日的早晨,乘坐着莱卡的斯普特尼克2号火箭升空。然而由于设计和制造仓促,散热装置失灵,莱卡在飞船起飞后的5~7小时内,就被舱内40℃以上的高温活活热死了。在1958年4月14日,斯普特尼克2号火箭与莱卡的遗体,一并坠入大气层焚毁。
在莱卡死后,不同国家以不同方式纪念这位太空探索的先驱,罗马尼亚和蒙古发行了莱卡的邮票, NASA更是把火星一处土壤取样处取名为“莱卡”。而在2008年,俄罗斯政府则在莫斯科为莱卡建造了一座纪念碑。
作者 @灰照猫
好像毛绒玩具!
其实是Fresno Chaffee动物园2012年出生的一只蓝麂羚(Philantomba monticola)。
图片来源:zooborn
瘤蛾科的Uraba lugens,头上好像顶着一摞小帽子。这是它每一次长大蜕皮时,留下的脑袋部分的皮壳。这是为什么呢?2014年Petah A.Low等人在《动物行为》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证实毛毛虫戴在头上的头壳可以阻挡捕食者。蝽类的捕食昆虫,会用尖嘴刺进毛毛虫注射毒液,头壳可以阻挡要害的头部被刺。
#物种日历 4月11日 大角鹿 Megaloceros giganteus
在《魔戒 五军之战》里,精灵国王瑟兰迪尔骑着一匹拥有巨大犄角的鹿,纤细而华丽的精灵骑在雄壮而健美的巨鹿背上,让我不禁感慨,如果我也能有这样的坐骑那有多好!
在10000年前,长着巨大角的鹿还曾优雅地漫步在欧亚大陆的草原上,它就是巨大角鹿(Megaloceros giganteus)。在爱尔兰的沼泽中曾经发现过上百件大角鹿骨骼,因此有人将其称为“爱尔兰的巨鹿(Irish Elk)”。
大角鹿最大特征就是巨大的鹿角,宽度将近4米,重量可以达到45公斤。如果我想体验一下大角鹿的感受,只需要把我太太横着顶在头顶,不过我那患有颈椎病的脖子估计会直接断掉……更惊人的是,每年这副角都要脱落掉然后复生,而且它是由骨质构成的。要知道一个普通男人的全部骨头,重量只有8公斤!
大角是华丽的装饰,用来吸引雌鹿的注意,或者向雄鹿示威,进行虚张声势的大角选美赛,确立自己的地位。越是巨大、奢侈的装饰品,越能证明自身的实力。大角鹿的大部分角杈不是指向前方,而是朝两边展开,这样它不用扭头,别人就能看到它的角,使它的正面形象格外壮观。
对于巨大角鹿灭绝的解释众说纷纭。在它的分布区域较为靠东的地区,大角鹿的消失与气候变化导致的森林面积扩张,发生在同一时间。在今天的爱尔兰和俄罗斯,大角鹿的灭绝时间,又与人类抵达这些区域的时间相似。相关不等于因果关系,我们只能猜测,可能是气候变化和人类这种地球历史上最优秀的猎手,最终让它们永远消失了。
作者: @李希特二猪
#物种日历 4月10日 魔鳉 Cyprinodon diabolis
在美国西部莫哈维沙漠的死亡谷国家公园,有一个洞穴洞穴中有一汪水潭。水潭十分狭小,只有约3米宽,20米长。在如此极端狭窄的水域里,生活着魔鳉这种独一无二的鱼。
魔鳉的祖先因为地质变化,被困在了这个小水潭里,进行了5-6万年的独立演化,如今只有这里能找到野生的魔鳉。类似魔鳉一样,因地质变化导致狭域分布的特殊小型鳉鱼,在美国和墨西哥的沙漠中还有好几种。
2013年,非繁殖季节只能观察到35条魔鳉,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在魔鬼洞外不到一英里的地方,启用了阿士梅多斯鱼类保护区,企图制造人工环境作为它们新的家园。又将一些魔鳉养在水族馆等人工环境中,避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而天不遂人意,背井离乡的魔鳉或是死去,或是停止繁殖,又或是和闯入的其他鳉鱼发生了杂交。
人们开始转变思路,收集洞中的魔鳉卵,人工孵化成幼鱼后放归洞中。然而屋漏偏遭连夜雨,2016年4月,三名醉汉闯入了死亡谷,跳进水潭游泳,直接导致了一条成年魔鳉死亡,还毁坏了很多鱼卵,让魔鳉艰难的处境雪上加霜。
2018年6月,科学家统计到魔鬼洞只有38条魔鳉,而洞外繁育基地却迟迟难有进展。人们这才发现魔鬼洞中的水生甲虫随着鱼卵进入了繁育基地,袭击幼鱼和鱼卵。将甲虫全部清理出去后,终于成功孵化了幼鱼。之后人们再把幼鱼放生到魔鬼洞里,壮大野生魔鳉种群。
2018年底再次观察时,魔鬼洞里的魔鳉数量增加到了187条。魔鳉们在人类的帮助下,又重新站稳了脚跟。
作者 @少侠小黄鸡的微博
#物种日历 4月9日 芸香Ruta graveolens
作为一种原产地中海沿岸地区的香料植物,芸香在西方文明的很多分支中,都有自己的用途和象征意义。
古罗马传说芸香具有解蛇毒的功效。在《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因为父亲被爱人所杀而精神错乱,将苦涩的芸香留给自己,象征着忧愁与悔恨。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公国的萨克森公爵家族纹章,有着模仿绿色芸香叶的锯齿图案。
中国人认识芸香科都是通过柑橘和花椒,对“科长”反而没有什么直观印象,因为芸香传入中国是非常晚近的事。东汉年间,芸是指豆科的黄香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当时人们用干燥后的黄香草木樨茎叶夹在书籍中防虫蛀,所以藏书的地方被称作“芸台”,校对图书的官(校书郎)被称作“芸香吏”,而“书香”则应该是黄香草木樨的气味。
著名的古代科学著作《梦溪笔谈》里写道:“叶类豌豆,作小丛生,啜嗅之极芬香。秋间叶上微白如粉污,辟蠹殊验。”秋天叶面微白这个特性,正好在黄香草木樨和芸香里都能见到,也许是芸香这个名字最终归宿的原因之一。
到了明朝,芸香又产生了两个歧义。其中一个是豆科的胡卢巴(Trigonella foenum-graecum),另一个是山矾科的山矾(Symplocos sumuntia),这种植物的形象和历代典籍中的“芸香”都差得很远。
在清朝乾隆年间的《本草纲目拾遗》里,初次记载了今天所说的芸香,但用的名字是“臭草”。芸香的名字最终为何落在这种植物身上,我不得而知。总之,正如《梦溪笔谈》所说,“香草之类,大率多异名”,还是拉丁名靠谱啊。
作者: @顾有容
今天日历娘给大家讲个灵异故事:
美国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有一个鸟类羽毛鉴定实验室(Feather Identification Lab),主要的工作是通过飞机上的鸟类残骸,确认和飞机相撞的鸟类物种,从而提供必要的信息,研究避免鸟撞飞机的方法。
有一次实验室收到的样本只有染血的纱布,DNA鉴定结果是——鹿。而撞击发生在约450米的高空。
当时正值圣诞节,难道是飞机撞上空中的雪橇了?
再度检查,工作人员终于发现了一小片黑美洲鹫的绒羽,这只倒霉的鸟在撞上飞机之前,肯定吃了鹿肉。
#物种日历 4月8日 赫氏近鸟龙 Anchiornis huxleyi
恐龙是什么颜色的?过去对于恐龙颜色的猜想,大多是根据亲缘关系或生态环境来判断。例如恐龙是爬行动物,因此上色多半会参照现代的鳄鱼、蜥蜴。如果依赖生态环境复原,大型的植食恐龙就会比照现代的犀牛、河马、大象,所以图鉴里的恐龙,大半都是土了吧唧的灰色或者绿色。
但随着恐龙演化成鸟类的化石证据越来越多,而鸟类又是现代色彩最丰富的脊椎动物类群之一,一些恐龙也开始被涂上较为鲜艳的色彩。
恐龙颜色的证据,最早出现在恐龙羽毛的化石之中。在羽毛里,可以发现大量的杆状或圆球状结构,这是一种称为色素体的细胞结构。杆状的称为黑色素体,产生黑色、灰色等暗色系颜色;球状的则是褐色素体,产生褐色以及红色等较浅的颜色。
赫氏近鸟龙是一种小型的兽脚类恐龙,全身被羽毛覆盖,身上具有许多非常接近鸟类的特征。赫氏近鸟龙是第一个进行全身色彩复原的恐龙。
通过电子显微镜,可以发现赫氏近鸟龙身上有大量杆状的黑色素体,而翅膀上的分布则呈现条带状,代表某些没有黑色素体分布的地方,可能是白色的条纹。头顶羽毛里分布的是褐色素体,表示头冠是较为鲜艳的红褐色,可能在它生前用来区分同类或吸引异性。
现代鸟类的羽毛除了色素体生成的颜色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的色彩仰赖所谓的“结构色”,也就是通过羽毛表面的微结构,吸收不同波段的可见光,来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在恐龙中也有发现这种羽毛结构,例如小盗龙虽然是满身黑,但在阳光照耀下却会反射出金属般的彩色光泽。“五彩斑斓的黑”,可谓是对甲方友好的恐龙了。
作者:廖俊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