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 鲸鲨 Rhincodon typus
世界上最大的鱼鲸鲨,属名“rhinc-”来自拉丁语的“rhina”,是“鲨鱼”的意思,“-odon”则来自希腊语,表示“牙齿”。鲸鲨1.5米宽的辽阔大嘴里,密密麻麻地长有300多排、几千颗细小的牙,可谓鲨如其名了。
鲸鲨非常好认,它蓝灰色的背部布满了白色或浅黄色的斑点,宛如繁星。鲸鲨的斑点就像人类的指纹,每一条的斑点都不一样,因此可以作为个体识别的依据。于是,就有机智的程序员和NASA合作,把哈勃望远镜用于识别恒星的天文算法改编成了识别鲸鲨的工具——毕竟,宇宙中的繁星和鲸鲨身上的繁星,也差不多嘛。
2016年9月26日,渔民在山东沿海发现一头死亡鲸鲨,长达9.4米,重约10吨,后来做成了标本,成为国家海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成年鲸鲨几乎没有天敌。而人类的捕捞或误捕,是它们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在最新的IUCN红色名录上,鲸鲨已经从易危(VU)变成了濒危(EN),并且数量还在下降。在我国,一些研究鲸鲨的科研团队曾经几乎跑遍所有的渔港,在搜集数据的同时,也在向渔民进行保护鲸鲨的宣传教育。
作者:Brooke
多形炭角菌Xylaria polymorpha,英文俗称死人手指(Dead Man's Fingers)
其实大多看上去并不怎么像手指……有谁想讲《咒术回战》的梗吗?
图1,来源:Flickr,拍摄:Thiophene_Guy
图2,来源:nature picture library,拍摄:Andy Sands
11月6日 恐爪龙 Deinonychus
说到恐龙的经典电影,当然非《侏罗纪公园》莫属。尤其片中的“聪明女孩(Clever girl)”伶盗龙(Velociraptor),其行动敏锐、神出鬼没的形象,更令观众印象深刻。虽然使用的是“伶盗龙”这个名字,电影中的“聪明女孩”比真正的伶盗龙要大很多,无论体型或形貌,都更大程度地参考了恐爪龙。
过去人们对恐龙的认知都是庞大、笨拙、迟缓且冷血。但这个认知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受到了两个假说的挑战,其一是奥斯特伦姆(John Ostrom)提出鸟类演化自虚骨龙类恐龙,其二则是罗伯特•巴克(Robert T. Bakker)的恐龙温血说。人们意识到恐龙并非迟缓的大蜥蜴,而是活跃的热血动物,称为“恐龙文艺复兴(Dinosaur renaissance)”。
恐爪龙的化石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的身体结构现实,它并非笨重迟缓,而是灵活敏捷。奥斯特伦姆将其骨骼与鸟类比较,更是对于“恐龙演化为鸟类”的学说提供了关键的证据。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辽西发现大量带有羽毛的恐龙化石,更进一步完善了恐龙到鸟类的演化链条,从此“鸟类是恐龙”称为学术上的主流共识。而在大众心目中,则催生出了如《侏罗纪公园》中那样,动作灵活,智商很高的恐龙形象。
作者 廖俊棋
有的昆虫防御捕食者的方法,必须得说,好有个性啊[允悲]……【虫恐慎点】
比如Cyphonia clavata,这种角蝉前胸上的角质凸起,长成了类似蚂蚁的形状,用来恐吓掠食者,虽然我们说“像踩死个蚂蚁那么容易”,但蚂蚁会成群结队进攻,能咬还有毒,对于很多动物来说是非常麻烦的对手。所以许多动物都模拟蚂蚁。
但是,为什么有两个黑色的圆球呢?这是连体蚂蚁吗?
图1,来源:Flickr,作者:Andreas Kay
图2,来源:Flickriver,作者:Andreas Kay
图3,来源:Flickr,作者:Katja Schulz
再比如Calyptocephala属的叶甲,幼虫蜕皮的时候,都把腹部末端的一点留下来,这样它的尾巴上好像戴了一长串有尖角的帽子一样,可以用来当盾牌阻挡捕食者.
图4,来源:natgeo.nikkeibp.co.jp,作者:西田贤司
图5,来源:Kenji Nishida et al. / The Pan-Pacific Entomologist(2020)
图6,来源:LUKÁŠ SEKERKAet al. / Systematic Entomology(2014)
11月5日 大猩猩
西部低地大猩猩“盖伊(Guy)”的标本,安然坐在英国自然博物馆。它生前从法属喀麦隆丛林来到伦敦动物园,如今已经64年。这六十四年中人类对大猩猩从无知走向了解。
十九世纪的非洲探险故事中,大猩猩被形容为野蛮凶暴的怪兽,但动物园里的盖伊举止文雅,他有时会接住飞到身边的小鸟,好奇地观察一番,再将它们放走。巨大身躯和温柔性格的反差迅速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也改变了公众对大猩猩的刻板印象。
不过,那时人类对如何饲养大猩猩的知识还很稀缺。空间有限、缺少丰容措施、每日被大量的游客近距离围绕……都在影响着盖伊的身心健康。孤独也是重大问题。大猩猩生活在有着复杂社会关系的群体中,西部大猩猩家族成员最多的记录是22个。
1978年,盖伊因为心脏病发作而告别世界。人工饲养的大猩猩易患心脏病,在北美,人工饲养的超过30岁的雄性大猩猩中,70%的死亡由纤维化心肌病造成,原因至今不明。
盖伊死后,伦敦动物园将他的皮毛捐给英国自然博物馆做成标本。几十年来,盖伊没有变,仍是那个温柔的巨兽,而人们对动物的看法已经变了很多。
作者 核桃苗
虹蚺Epicrates cenchria,精致得像珠宝手镯一样,还有彩虹色的反光!
图1,来源:Pixabay
图2,来源:Nature picture library,作者:Michael D. Kern
图3,来源:wildtropix,作者:Andre Baertschi
图4,来源:Getty Images,作者:Daniel Velho
图5,来源:azreptiles
11月4日 铁皮石斛
石斛之名的由来是 “生长在石头上形状如斛”,源自石斛本身自然枯萎的假鳞茎的样貌。在我国,石斛属植物有近90种。
石斛利用包裹在根体外的海绵组织紧紧吸附在石面上,这层海绵组织可以吸取雨水并保存起来,并滋润着海绵组织细胞中共生的真菌,来固定空气中的氮元素,以及分泌酸性物质从坚硬的岩石中汲取养分。因为常年的采挖,石壁上的野生石斛已经极为稀少,石斛为了生存,在环境严苛的石缝中找到立足之地,而如今却被人类逼上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2010年,为了减少对野外资源的采挖破坏,提高药用石斛的产量,中科院华南植物所培育出铁皮石斛的药用栽培品种——中科1号铁皮石斛。这个栽培品种比野生种具有更茁壮的假鳞茎,其粗度和长度都比野生种更具优势,希望能作为替代品,减少对物种多样性的破坏。
作者 @o阿蒙o
蜂蛾属的Euchromia polymena,颜值甚高,但卵看上去有点密恐
图片来源:Wikipedia,作者:Sandeep Gangadharan
11月3日 大齿猛蚁 Odontomachus
如同它的名字所揭示的一样,大齿猛蚁是一类很生猛的蚂蚁,有一副显著而发达的上颚。上颚可以张开180度,以比人类眨眼还要快2300倍的速度快速闭合,让猎物没有一丝逃脱的机会。
游荡在外的大齿猛蚁极为谨慎,察觉到危险时,会立即将大颚完全打开,并随着敌人的转动不断地调整位置。这时,如果你胆敢将手指靠近,它便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闭合大颚,让你尝尝被咬的滋味。此外,大齿猛蚁还有魔法攻击,它的蜇针非常细长,被它蜇一下甚至比被马蜂蜇了还痛。
这双能够迅速闭合的大颚,还能帮助大齿猛蚁逃脱险境。借助猛夹大颚的反作用力,大齿猛蚁能够将自己弹到数厘米的“高空”。
这些性情凶猛的蚂蚁主要生活在亚热带和热带,它们喜欢温暖潮湿、具备良好的落叶层的森林,如果去郊区游玩,你或许会与它们不期而遇——不要害怕,与它保持一定的距离,它也不会欺负你。
作者 @拍螃蟹的张小蜂
11月2日 风神翼龙Quetzalcoatlus
风神翼龙是地球史上最大的翼龙之一,对,是“之一”,不是“最大”。
风神翼龙的化石最早由道格拉斯•劳森发现于美国和墨西哥交界处的大湾国家公园,以中美洲文明的羽蛇神“克查尔科亚特尔”命名。
风神翼龙翼展10到12米,后来在蒙大拿州还发现了另一种暂未定名的风神翼龙,翼展“仅”5米。在罗马尼亚发现的哈特兹哥翼龙Hatzegopteryx,个头与之相仿,但身材更为壮实,可能是真正地球史上体积最大的翼龙。
科学家推测,风神翼龙的飞行方式应该和今天的信天翁、兀鹫类似,这些体重较重的飞行家,擅长利用上升的热空气,长时间停留在空中也无须扇动翅膀。
风神翼龙发现之初,学者们认为它是吃鱼的,可风神翼龙生活在内陆平原。风神翼龙也许过着类似兀鹫的生活:盘旋在空中搜寻动物尸体,凭借着巨大的体型赶走其他掠食者大饱口福。小型恐龙和恐龙蛋也可能成为小菜。
作者 @我自己掰一个
虽然日历娘没有拿这个豆角来下锅,但大概可以猜到,它含有花青素,所以才是紫色,花青素很不稳定,经过高温就变色了。
东北人用来炖的豆角,是菜豆Phaseolus vulgaris的荚用类型,有时被称作扁豆。另一种被称为扁豆的荚用豆,是紫红色扁扁的眉豆Lablab purpureus,经常被大爷大妈种在小区绿地里。
11月1日 文昌鱼 Branchiostoma lanceolatum
文昌鱼其貌不扬,却是兼具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特征的头索动物。被达尔文称为“揭示脊椎动物起源的钥匙”。文昌鱼标本曾经一尾难求,但在中国厦门,人们惊讶地发现,这里的文昌鱼多到可以捕捞作为食材!这能让多少博士毕业啊!
因为文昌鱼又小又软,开始并不受食客青睐。直到炒食、煎蛋等新吃法的出现,尤其是焙炒而成的文昌鱼干,到了民国初年,文昌鱼已经成了厦门的名产。
文昌鱼日常喜欢埋在海底沙中,对于住宅的要求很高,小时候喜欢细一点的沙子,长大了喜欢细砂混点粗砂,沙砾中最好混有少量贝壳碎片,以便钻动和呼吸。1955年,高集海堤建成,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未能充分论证修筑海堤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海域断面被阻塞,导致大量淤泥在文昌鱼渔场沉积。采挖海沙和养殖生产活动等,也使文昌鱼的栖息地逐渐被破坏。
在1956年以前,文昌鱼的年产量一般为70-150吨,到了1969年,就只能捕到2.23吨,1988年,文昌鱼被列为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991年,厦门市政府批准建立厦门市文昌鱼自然保护区。
作者 艺敏
【对不起,日历娘皮下开错文件夹了[允悲],已拖出来在小黑屋枪毙五分钟[怒],现在放上真正的图】
万圣节前夜!小朋友要到糖了吗?而是为了今天日历娘就带大家看一些万圣节装扮起来的动物。把自己打扮得可怕,不是为了要糖,而是为了吓退捕食者。成为COSER是许多动物的生存之道。
图1,栗翅斑伞鸟Cinereous mourner雏鸟,扮演有毒的毛虫,图片来源:Gustavo A. Londoño et al. /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2015)
图2,圆翅燕鱼Platax pinnatus,扮演有毒的扁形动物,图片来源:wikimedia,作者:Christian Gloor
图3,食蚜蝇Syrphidae,扮演蜜蜂,图片来源:Pixabay
图4,玉带凤蝶Papilio polytes,扮演有毒的珠凤蝶Pachliopta spp.,图片来源:biodiversitylab,作者:Rohit Girotra
图5,一种天蛾Hemeroplanes triptolemus,扮演蛇,图片来源:earthtouchnews,作者:Andreas Kay
图6,奶蛇Lampropeltis triangulum,扮演有毒的珊瑚蛇,图片来源:nature picture library,作者:Guy Edwardes
图7,黑隆头蛛Eresus cinnaberinus,扮演有毒的瓢虫,图片来源:nature picture library,作者:Hans Christoph Kappel
图8,蚁蛛Myrmarachne spp.,扮演蚂蚁,图片来源:nature picture library,作者:Alex Hyde
图9,模仿章鱼,扮演比目鱼、蓑鲉和海蛇,图片来源:Mark D. Norman et al. / PubMed (2001)
10月31日 班代果陨石
现今地球发现的绝大多数陨石,形成于40多亿年前。彼时太阳系刚刚诞生,无数的冰屑与石块,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聚越圆,形成今日行星的雏形——原行星。成千上万的原行星,大部分在互相撞击中粉身碎骨,成为漂浮在太空中的残骸——小行星。
许多小行星的轨道与地球相交,以至于每年都会有不少小行星被地球引力场捕获,坠入地球。得益于大气层的保护,诸多个头不大的小行星在高速坠入大气层的过程中,便在大气摩擦生热中融化掉了,成为了划亮天际的流星。那些体格巨大的个体无法燃烧殆尽,残骸就会撞击地面,成为陨石。
班代果陨石,就是一颗坠落到巴西(当时还未建国)的陨石。彼时人们对陨石的科学意义没有丝毫概念,但葡萄牙殖民者还是想把稀奇的陨石拿走,不过它实在太过沉重难以移动。直到巴西建国,陨石才终于被成功搬进巴西的国家博物馆里。
不幸的是,在2018年,巴西国家博物馆失火了,无数珍贵的藏品化为飞烟。对于班代果陨石来说,它本身铸就于数千度的灼热深渊,火焰自然无法伤害到它。与它走过的40多亿年时光相比,人类文明不过是亘古中一丝须臾。
作者 @溯鹰的微博
鹫珠鸡Acryllium vulturinum,这模样,怎么说吧,就还,挺时髦的……
图1,来源:AUSCAPE,作者:Ferrero- Labat
图2,来源:nature picture library,作者:Mary McDonald
图3,来源:nature picture library,作者:Edwin Giesbers
图4,来源:nature picture library,作者:Anup Shah
10月30日 大猴面包树Adansonia grandidieri
位于非洲大陆东南角的马达加斯加岛,生活着很多独有的动植物,穆龙达瓦的猴面包树大道,被列入“人一生必去的50个景点”。
大猴面包树的树干下部膨胀,像啤酒肚,所有分枝都集中于最顶端,形成一种非常奇异的树形。它们粗大的树干里贮存了大量水分,用来度过旱季。大猴面包树在旱季把叶子脱落,减少蒸腾作用造成的水分丧失,所以我们看到网上的照片,树顶常常是光秃秃的。当地人戏称这种树是倒着生的,把树根朝天长了,也怪他们不了解《水浒》,我敢说这事儿是鲁智深同志干的。
许多人会搞混猴面包树和面包树,原产亚洲热带的桑科波罗蜜属植物——面包树(Artocarpus altilis),果实巨大且富含淀粉,可以作为主食。猴面包树的果实也可以吃,当地居民会在路边售卖。但味道不佳,果肉是干燥的,有点酸,可以加入糖做成饮料。
作者 @ArtemisiaLiu
#日历娘的物候报告 市场上塌棵菜的包心越来越大了!塌棵菜也叫乌青菜,和白菜、小白菜、菜心同属于Brassica rapa这个种,亚种名narinosa。汪曾祺在《冬天》里写道:【乌青菜塌棵,平贴地面,江南谓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乌青菜与“蟹油”同煮,滋味难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