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11月24日 奇异热河螈 Jeholotriton paradoxus

奇异热河螈的化石发现于内蒙古宁城县赤峰市道虎沟组,1亿4千6百万年前中晚侏罗纪的地层中。它处于有尾目演化树的基干位置,是现存各种蝾螈的“老前辈”。

在奇异热河螈化石的头部两侧,可以见到外鳃存在的痕迹,羽毛状的外鳃是蝾螈幼体(蝌蚪)的特征,然而化石的骨架说明它是一个成体。奇异热河螈像墨西哥钝口螈(俗称“六角恐龙”)一样,具有幼态持续的特性,性成熟之后依然保持幼体形态。

热河螈可能和现存的水栖蝾螈一样,一动不动地趴在石块,沉木等隐蔽物附近,等待粗心大意的猎物自投罗网。可能它也会像现存的墨西哥钝口螈和斑泥螈一样,突然张开大嘴,利用产生的吸力将猎物吸入口中。

现在的中国大地上,还生存着至少85种有尾目两栖动物。这些小动物皮肤敏感脆弱,迁移能力弱,对赖以为生的微生境依赖程度高,面对农药化肥滥用,水污染,栖息地破坏,外来物种入侵和气候变化等不利因素尤为脆弱。这些独特而脆弱的小动物的未来,仍掌握在人类的手中。

作者 @黑鳞鸡冠蛇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2XUO9BpG

2012年,askabiologist网站接到一个奇特的投稿:网友Candace在嘲鸫巢里发现一个孵化困难的卵,协助它剥开之后,发现了一对双胞胎!这是双黄蛋孵化出的两个雏鸟。

双黄蛋可以孵化,成活率不高,而且孵出来也很可能破壳困难。我们对鸡的双黄蛋孵化了解最多,但别的鸟类也略有所知,1999年有一篇论文介绍了鸸鹋的双黄蛋成功孵出双胞胎(doi.org/10.1111/j.1469-7998.1999.tb01010.x)。

不过最厉害的还要数多胚跳小蜂Copidosoma floridanum的蛋,一个蛋能产生多达3000个胚胎!

(大部分鸟的嗅觉很差,不会识别人的气味,所以不会像哺乳动物那样,因为沾上人的气味而放弃小孩。一般来说,对野生动物应该尽量少干涉。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小鸟掉出鸟窝的时候,可以用手把它放回去。)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2OA8Doev

11月23日 卷须寄生鲇Vandellia cirrhosa

德国生物学家马齐乌斯来到亚马逊深处,发现捕鱼的男性原住民,下体部位都绑上了一层又一层的带子,宛如随身携带了一枚小木乃伊。他们说,这个东西可以保护丁丁,免受臭名昭著的卷须寄生鲇侵害。传说它们会钻进尿道,使人遭受难言之隐!

卷须寄生鲇也叫牙签鱼,身长一般不到10厘米, 顾名思义,它们是脊椎动物中罕见的寄生者,钻入其它亚马逊鱼类的鱼鳃中,吸食鱼鳃中丰富的血液。鱼的代谢产物部分通过鳃排出,所以鳃里会产生氨,人们曾认为寄生鲇可以嗅到氨的气味,从而找到鱼血大餐,在河里撒尿也会招来它。不过,这种说法只是传说,它其实是通过震动来感应猎物的。

巴西的医生萨马德自称,他曾经从一个倒霉的小伙子丁丁里,取出一条寄生鲇。美国海洋生物学家思博特却对此表示了质疑。寄生鲇的鳃盖上面长有倒刺,钻入鱼鳃吸血时,倒刺会把它固定在鱼鳃内。而萨马德保存的“罪魁祸首”非常完整,并不像是曾经从丁丁里拔出来过的样子。寄生鲇到底会不会“一发进洞”,至今还是个谜。

作者 @灰照猫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2O0ytJsQ

去年,澳大利亚的动物园解救了一只濒危物种北跳岩企鹅Eudyptes moseleyi,为了不让它太孤单,工作人员给它放《小企鹅》(Pingu)的橡皮泥动画解闷。[爱你]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2G6j3A9r

副唇鱼Paracheilinus spp.,靓到让人怀疑甲方干涉了什么……

图1,闪光副唇鱼P. paineorum来源:wikimedia,作者:Rickard Zerpe

图2,蓝背副唇鱼P. cyaneus,来源:Flickr,作者:Rickard Zerpe

图3,大斑副唇鱼 Paracheilinus nursalim,来源:OFFSET

图4,丝尾副唇鱼P. hemitaeniatus,来源:Reef2Reef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2FxYxbbi

11月22日 白尾鹿的四季

阿克利(Carl Akeley)是一个矛盾的人物,按照今天的标准,他是一个掠夺非洲土地财富的殖民者,但他又反对种族主义者对“黑暗大陆”傲慢的观点,他屠杀无数动物,又一个是让无数人认识到动物之美的艺术家。

阿克利是菲尔德自然博物馆(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首席标本制作师。他自创了一种标本制作技术:做出动物的黏土雕塑,在解剖学上力求精确,然后在外层造出混凝纸和铁丝构成的壳子,最后将壳子卸下来,蒙上真的动物皮草。这样就能制作出在解剖学上极度逼真的标本。他努力再现动物的行为、群体,甚至生前的自然环境,他的作品栩栩如生,就如同把自然搬回了博物馆里。

但我们也不能忘记,这些标本都是取自真的野生动物。阿克利一生五次前往非洲,猎杀了许多动物制作标本。但另一方面,阿克利热爱非洲的自然环境,将这块大陆称为“最光明的非洲”(brightest Africa),与一些西方人具有歧视意味的“最黑暗的非洲”(darkest Africa)相对抗。他宣传保护野生动物,世界上第一个大猩猩保护区的建立,就有他的推动力量。

1926年,阿克利最后一次前往非洲,并在非洲病逝,葬在了他伤害最深,热爱也最深的那片土地上。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2EBwFzJG

冰淇淋店没有找到薄荷,于是在薄荷冰淇淋上搁了一根心叶日中花Mesembryanthemum cordifolium(感谢 @进击的多肉 的鉴定) ,心叶日中花除了吃,还可以当盆栽,粉红色的小fafa有一种仿佛故意插上去的喜感。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2w3BtetX

11月21日 细木镶嵌工艺

西方有一种流传了上千年的木工技艺——细木镶嵌(Intarsia),是把不同颜色、纹理的木头打磨抛光后,裁刻成非常细小的形状,进而镶嵌、拼接、粘贴在薄木片上,构成有立体视觉感的彩色图画。

细木镶嵌工艺起源于公元七世纪以埃及为中心的北非地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工匠手中发扬光大。能工巧匠依靠天然木材制作出 “裸眼3D”效果的彩色木质图画,让人感叹……但是,天然的木材颜色从何而来呢?这就要归功于小孢绿杯盘菌(Chlorociboria aeruginascens)。

德国奥格斯堡的细木镶嵌家具,带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蓝绿色,且经久不褪。德国人的工匠精神和他们保守行业秘密的“死脑筋”,让这木头的来历一直是谜,经后世研究,才发现天然蓝绿色的木头,源于小孢绿杯盘菌菌丝释放的醌类衍生物色素——盘菌木素(Xylindein)。

小孢绿杯盘菌原本是木材的分解者,树木的“腐尸”,却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工匠手中完成了华丽新生。Scytalidium属真菌中能把木头染成粉红色的S. cuboideum,以及能带来黄色的S. ganodermophthorum,小孢绿杯盘菌一起,被人统称作木材染色领域的“真菌三巨头”(spalting triumvirate)。

作者 @蚕宝宝小子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2v3k03lK

11月20日 多鳍鱼

多鳍鱼有着非常劲爆的俗称:虎纹恐龙王、金恐龙、青恐龙、九节龙。这和这类鱼奇特的背鳍有关,多个菱形的背鳍一直延伸到尾部,数量约5-18个,每个鳍条前部都有锋利的鳍棘支撑,形态狰狞,如同哥斯拉(误)剑龙背部的骨板。

有颌类的硬骨鱼纲包括肉鳍亚纲和辐鳍亚纲,约3.9亿年到3.6亿年前,肉鳍亚纲的一些成员成功登陆,而辐鳍亚纲中的真骨鱼类继续留在水中,多鳍鱼是辐鳍亚纲鱼类演化过程中最早分离出去的一个类群,化石显示,几亿年来它们的躯体结构都没有太大变化。

多鳍鱼还有一门特异技能:走路。如果你忘了关盖,它就会跳出鱼缸,在地面奋力爬动,有点惊悚。多鳍鱼“走路”依靠交替移动由肌肉和内骨骼支撑的胸鳍,并将身体以此为轴旋转,头部抬高,呈现出S形的移动轨迹。

2014年《自然》杂志刊登了一项研究,将多鳍鱼幼鱼在适合的离水环境里饲养一段时间后,它们的骨骼结构和肌肉组织经过爬行,都发生了变化,可以帮助我们见证最早的四足动物祖先的行为和演化阶段。说它为“活化石”并不为过。

作者 瑶华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2lI6dlAE

11月19日 粪化石

顾名思义,粪化石指的是“呈石化状态的史前动物的排泄物”,粪化石一般呈雪茄型或长条型,但也有螺旋型,由于含有大量的磷酸钙,所以在质地上比其他普通化石更致密。

科学家能管中窥豹,通过便便化石还原出这些古生物的诸多细节。比如在北美洲多地发现的粪化石中,有一种 ...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2cDdrQPL

原来白点叉鼻鲀Arothron meleagris和粒突箱鲀的幼鱼Ostracion cubicus是反色同款……

图1,来源:Nature picture library,作者:Constantinos Petrinos

图2,来源:Nature picture library,作者:Norbert Wu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23rDvn3J

11月18日 红背蜘蛛Latrodectus hasselti

有一个德国人去澳大利亚,看见一只“巨大”的蜘蛛,“大到好像马上要拔剑和你决斗”一样。好心的同事安慰他道:“你如果被它咬了,我们是会开车送你去医院的,只不过不用开得那么快。”

无法判断这个德国人看到的是哪种蜘蛛,但肯定可以排除红背蜘蛛——因为红背蜘蛛是需要把车开得飞快的那种。红背蜘蛛又叫澳大利亚黑寡妇蜘蛛,说明它与主要分布在北美的黑寡妇蜘蛛(L. mactans)很相似。Latrodectus这个属名的Latro是“强盗”的意思,dectes的意思则是“咬人的东西”,可见它们不是什么善茬。

红背蜘蛛就像一个头小肚子大的黑色“8”字长出了8条大长腿,成年雌性体长约为10毫米,背部有鲜艳的红色条纹,雄性体型更小,通常在3到4毫米左右。雄红背蜘蛛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拼的父亲了,为了争取更长的授精时间,雄蜘蛛会主动吸引雌性吃他。他把自己送到雌蜘蛛的嘴边,在她专心进食的时候,努力注入更多精子。

红背蜘蛛小小的体型和小小的颚,让它们在很多情况下只能进行无效咬人,而雄性更是无法对人造成威胁。不过万一真的被咬,还是要尽快处理,比如在去医院的路上尽量把车开快一点。

作者:Brooke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22EVwjac

叶海蛞蝓科的Reticulidia fungia,台湾翻译做蕈状网叶海蛞蝓,这样子看,好像一坨点心

图1,来源:Flickr,作者:Brian Mayes

图2,来源:Alamy,作者:Marli Wakeling

图3,来源:Adobe Stock,作者:Gerald Robert Fischer

图4,来源/作者:Nudi Gal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1UdkwuOL

11月16日 煤

煤,来自植物登陆之后的伟大“发明”——木质素,坚硬的木质素提供了支撑,形成了输导组织运输水分和营养,植物也因此日长夜大,诞生了森林。然而地球上作为分解者的真菌,可能还没产生能够分解木质素的酶。积累成为化石的树木残骸就成为了煤,而这个时代也因此被称为石炭纪。

但是,越来越多的碳被禁锢在植物死亡的躯体中,导致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剧减。温室效应的减弱导致剧烈降温,大部分石炭纪森林消失了,这被称为“石炭纪雨林崩溃事件”(Carboniferous rainforest collapse)。当真菌终于获得降解木质素的能力,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归到大气,地球才得以恢复温暖,生命终于松了口气。

而今,人类燃烧煤导致的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又把温室效应推向另一个方向:日益加剧。气候变化使一些地区可能变得更加干旱,另一些地区可能变得洪涝和气象灾害频繁,病虫害变得更加难以抑制,农业生产也将大受影响。在过去20年的监测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几乎在每一年,都攀升上一个令人焦虑的新台阶,最近达到了420ppm,是过去450万年以来最高的。

300年前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最终把全人类都抛上了永不回头的时代车轮。美国古生物学家彼得•沃德甚至创造了一个“美狄亚假说”,来反对英国学者詹姆斯•洛夫洛克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温情脉脉的“盖亚假说”——生命,很可能终结于生命。

作者 @钟蜀黍满脸黑线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1TerljDd

即便是平平无奇的高大环柄菇Macrolepiota procera,有时也让人一见难忘

(蕈伞可食用,在欧洲是人气食材)

图片来源:schoefisch.tumblr.com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1LnmkFZC

矛隼Falco rusticolus是最大的隼,不同个体颜色差异很大,从黑色斑点到近乎白色都有,这一只几乎是纯白色,真是时髦值刷满~

图片来源:奥杜邦鸟类协会摄影奖,拍摄:Darrell Crisp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1KAE9vV2

11月15日 伶盗龙与原角龙搏斗化石

能有幸形成化石的个体非常稀少,“全须全尾”的化石就更加难得了。但在1971年,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两具恐龙化石,不仅十分完好,而且还保留着生前的姿势,让我们穿越时空看到了白垩纪恐龙搏斗的情景。

化石的主角是伶盗龙和原角龙。伶盗龙大约有一米高,比一只火鸡个头稍大。在侏罗纪公园中,它作为“最有魅力的反派角色”声名大噪。它弯曲的第二脚趾上长着利爪,包裹一层角质的鞘,是盗龙类的惯用武器。

原角龙体长在两米左右,敦实的身体比伶盗龙重了不止一个量级。原角龙是素食者,它那看起来十分危险的钩状喙,可能只是为了咬断植物根茎而演化而来的。

这两具化石保持着纠缠在一起的姿态,伶盗龙尖利的趾爪刺进了原角龙颈部,原角龙咬住了伶盗龙的右前肢。或许在白垩纪,正在发生一场掠食与生存的恶斗,突然倒塌的沙丘却将它们掩埋,骨骼完整地保存下来,让我们得以见证那个生动而残酷的恐龙世界。

作者 @二猪

:icon_weibo: weibo.com/1862961765/L1K7Bkc2N

Show older
小森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愿这里,成为属于你的小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