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日历 7月4日 多花脆兰 Acampe rigida
多花脆兰是一种兰科脆兰属的植物,与常见的各种兰花都是亲戚。许多兰花需异花甚至异株授粉才能结实,为了吸引动物来为自己传粉,它们发展出美丽的外表和特殊结构,而多花脆兰则不同,它是自花授粉的,而且使用“水”来为自己传粉。
多花脆兰花朵向上绽放,花瓣并不完全开展而呈半开状态。这些特征都是为了能更好地承接水滴。多花脆兰的花粉块、粘盘、粘盘柄形成链球一样的结构,水滴会把花粉“链球”向上弹起,并旋转270°,打击到雌蕊上,完成传粉。雨水对许多植物的传粉都是不利的,靠雨水传播花粉的显花植物少之又少,多花脆兰可算得上是显花植物中第一例真正意义上的雨媒植物。
多花脆兰是雨媒植物,那它为什么要开出带有香味的艳丽花朵?也有人观察到会有零星的昆虫来访问多花脆兰的花朵,这也许是多花脆兰为自己准备的B计划:通过昆虫传粉,异花授粉所结出来的杂交种子,也许更能适应环境的改变。
也许多花脆兰原本是以动物作为自己的传粉者,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动物渐渐被水滴取代,如今的艳丽花朵,只是时代的遗存而已。
作者 @翦翳翎
#物种日历 7月3日 胃育溪蟾 Rheobatrachus silus
小时候都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但胃育溪蟾堪称超过了一切童话想象力的神奇妈妈。它保护自己孩子的办法,是把它们吞下去。
雌性将受精卵吞进肚中。卵外面的卵胶囊所含的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能够强烈抑制胃酸分泌,令胃完成从消化器官到育儿袋的角色转变。受精卵内包裹着巨大的卵黄囊,以供胚胎发育所需。育幼期间的胃育溪蟾妈妈不会进食,直到孩子们发育为幼蛙后才将它们吐出,这一过程大概需要36~43天。
这种奇异的蛙被发现后,竟以惊人的速度走向灭绝,人们甚至没来得及获得可研究的病理样品,但从同域其他蛙类身上的线索,可以帮我们确定罪魁祸首——壶菌病。
由壶菌属真菌引起的疾病,会使蛙皮溃烂脱落,失去最外层免疫屏障的保护后,蛙会迅速因代谢疾病或感染等原因致死。目前为止,尚无阻断壶菌传播的有效途径,也无治疗壶菌病的有效疗法,对于两栖类来说,感染壶菌病几乎等同于被判死刑。
蛙壶菌的原始宿主应该是源自东亚的东亚铃蟾(Bombina orientalis),后经其他中间宿主(如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被人类运输传播到世界各地。全世界的两栖类都因此受到沉重打击,我们在失去世界上最奇异的动物类群之一,思之令人心焦。
作者 @SnakeSeeker
#物种日历 7月2日 公知更鸟的死亡与葬礼
《谁杀死了知更鸟》是我们熟悉的一则“黑暗”童谣,而布兰伯小镇上的标本爱好者沃尔特•波特想把这个童谣制成“黑暗”展览。他花了七年在乡间收集鸟类死尸,制成标本,用98只鸟组成了知更鸟葬礼的场景。
此后他还制作过举行婚礼的猫标本,坐在课堂里的兔子标本等。到1880年时,沃尔特•波特的标本馆已经成为布兰伯闻名遐迩的一景,这些鲜明生动又有些僵硬诡异的尸体,构成了奇特的观赏气氛。
拥有可爱红胸脯的知更鸟——欧亚鸲(qú)在英国文化中有极高的地位。民间故事讲到,当耶稣被钉上十字架时,知更鸟飞到他耳畔鸣唱以减轻他的痛苦,鲜血染红了鸟胸前的羽毛。
另一方面,虽然外形乖巧可爱,知更鸟却极具侵略性,时常猛烈进攻进入其领地的其他鸟类。在一些昆虫资源贫瘠的地区,因同类争斗而亡是雄性知更鸟死亡的第一大主因。杀死了知更鸟的是谁?也许是知更鸟自己。
作者 @想变胖的流浪
2018年,在外贝加尔山脉(Trans-Baikal)的道尔斯基国家自然生物圈保护区(Daursky Biosphere reserve),有人发现了一只被遗弃的小兔狲。
母猫在一节废弃的火车车厢里做窝,工人不知道里面有小猫,就把车厢搬动了,母猫因此不得不放弃小猫。小猫在车厢里呆了几天,奄奄一息,所幸它被人们发现,送到莫斯科动物园。饲养员用针管给它喂奶,还模仿母猫给它按摩肚子,把小兔狲养活了。
他们给它起名大傻(Dasha),希望等它长大一些之后,能重返野生生活。 兔狲
图片拍摄:Vadim Kirilyuk
#物种日历 6月30日
今天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日子,也是香港回归祖国24周年的纪念日。中国香港的《基本法》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是“五星花蕊的紫荆花红旗”,不过,紫荆一团团一簇簇的小花,对比区旗上的那5片大花瓣,怎么一点都不像?
原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紫荆”另有其花。准确地说,它在中国香港的全名是“洋紫荆”,而在内地的资料里,则一般称它为红花羊蹄甲。红花羊蹄甲并非野外自古就有的,而是由羊蹄甲属的两个物种杂交而来——它的爹妈分别是宫粉羊蹄甲(Bauhinia variegate)和羊蹄甲(Bauhinia purpurea)。
羊蹄甲虽贵为“属长”,但它的花瓣却是三者最苗条的,一般是粉红或者接近白色。雄蕊只有3枚,花期秋冬季,开花时有叶。宫粉羊蹄甲的花瓣则是宽椭圆形,粉红到浅紫色,上面一片有深色斑纹;雄蕊数是5枚,花期在早春,盛花时会落叶。
红花羊蹄甲的花瓣形状则介于两者之间,比羊蹄甲宽一些,比宫粉羊蹄甲长一些。雄蕊数目随爸,也是5枚。红花羊蹄甲一年到头无时无刻都能开花,在冬天时开得最为旺盛。另外,红花羊蹄甲不能繁殖后代,因此见到挂果的树,就必然不是“洋紫荆”了。
作者: @阿迪西亚含笑
狭嘴短尾鴗(Todus angustirostris),长得像儿童画一样!
图片来源:Eladio Femandez / nature picture library
#物种日历 6月30日 剑射鱼 Xiphactinus audax
剑射鱼化石的产地如今已是一片荒原,但七千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古地质学上称其为西部内陆海。剑射鱼便是这个充斥着多种捕食者的海域的佼佼者。它有着夸张的巨大颌骨,延长的下颌和森然交错的巨大尖牙。隆起的头背部、宽大粗壮若利剑的胸鳍、流畅身形和狭长的尾鳍说明其生活时拥有傲人的游速。
随着白垩纪末期发生的全球范围的海退事件,大量的内海消失,也包括剑射鱼所在的西部内陆海道,剑射鱼也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尽管剑射鱼早已成为化石,但我们依然能在许多现生鱼类身上看到仿佛“昔日的身影”。例如大海鲢(Megalops cyprinoids)拥有着与剑射鱼相仿的体态、突出的下颌骨和倾斜的口裂,鲯(qí)鳅(qiū)(Coryphaena hippurus)拥有着与之相近的头骨隆起和叉状尾鳍,水狼脂鲤(Hydrolycus spp.)则长有夸张的尖牙。
剑射鱼的满口尖牙适合固定和撕咬,能吞下游速较快身体细长的较大猎物,胃容物化石中甚至还见过沧龙的鳍肢。斯滕伯格博物馆中有一具著名的“鱼中鱼”标本:一条4米长的剑射鱼完整吞下了一条1.8米长的吉氏鱼(Gillicus),不过捕食者也因此死于猎物的挣扎。一代小霸王,终于撑死了。
作者 @少侠小黄鸡的微博
北美鼠兔(Ochotona princeps)献给你一束花!
(鼠兔在夏天会收集植物晒干,留待冬天食用)
图1、2,来源:Jeff Foott / nature picture library
图3,来源:John Cancalosi / nature picture library
图4,来源:Shattil & Rozinski / nature picture library
#物种日历 6月29日 买麻藤
买麻藤是一个属,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奇怪,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性柔易治,以制履,坚韧如麻,故名,言买藤得麻也。”是说这个藤条纤维丰富,像麻绳一样。
买麻藤是一种裸子植物,但它有着跟其他裸子植物大相径庭的造型。买麻藤是一种木质藤本,藤条上长着对生的椭圆形叶子,有看似很正常的羽状叶脉,还会开出穗状的“花”,结出红红的“果实”。买麻藤的“花”还是虫媒传粉的。
其实这种“花”缺乏真正的花结构,只能称之为“孢子叶球”。它的“果实”也不算真正的果,只是一颗单独的种子而已,只是种皮结构比较复杂罢了。所谓“裸子”,就是裸露的种子,外面没有果皮果肉啥的。
许多地方都有食用买麻藤的传统。买麻藤的种子结构和同为裸子植物的银杏(白果)类似,有好几层皮,仔细剥出里面的种仁,炒熟就可以吃了。味道上微微有点苦,口感略带嚼劲,有类似花生的香气。
作者 @阿迪西亚含笑
一张“魔毯”,Pseudobiceros bedfordi,英文俗称Persian Carpet Flatworm(波斯地毯扁虫)。波斯地毯扁虫属于扁形动物门,是涡虫和一些寄生虫的远亲。虽然身体结构十分简单,但它的生殖方式很有特色,它有两个尖锐的JJ,可以直接刺穿对方的身体把米青子注入体内,在OOXX的时候,两只波斯地毯扁虫会展开紫禁之巅式的激烈决斗。
图1,来源:Murex Dive Resorts / youtube
图2,来源:Pinterest
图3,来源:bunakenhans
#物种日历 6月28日 马蹄香 Saruma henryi
马蹄香的种加词是纪念爱尔兰植物学家、植物猎人奥古斯丁•亨利(Augustine Henry)。在亨利之前,19世纪末期的欧洲人对于中国中部和西部的植物知之甚少,然而中国的华中地区到西南地区,是世界上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这里植物物种的丰富与奇妙,远远超越人类的想象。
亨利在中国工作时,采集了巨量的植物标本,其中包括大约6000个物种,其中有1726个物种被分类学家发表为新物种,在植物猎人里是绝无仅有的成绩。在湖北十堰的房县,亨利采集了马蹄香的标本和种子,现在以全模式标本(syntype)的形式保存在邱园的标本馆内。
亨利和其他欧洲的植物爱好者,更看重的是马蹄香的观赏价值。马蹄香在原产地生长在郁闭度非常高的阔叶林下,所以非常耐阴,而且在英国长期低温的环境下,它的花期可以长达6个月,是非常优秀的林荫观赏植物。
但是在亨利的时代,这个物种并没有在欧洲被推广开,直到将近一百年过去,美国的考察队来到中国,再次把马蹄香这个物种引种到了西方,这一次我们终于能在欧洲的园林里看到这种来自华中的淡黄色小花。
作者 @余天一微博
6月27日 华南虎
像作者这个年纪的动物爱好者,恐怕都听过“周老虎”的闹剧:一位名叫周正龙的村民在2007年10月,拍到了一张“野生老虎”的照片,然而显而易见,这只老虎是年画制成的拙劣伪造品。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多个部门与组织开始进行中国野外华南虎相关的科研调查活动,林业部门不惜重金悬赏。周正龙伪造老虎,后来因为诈骗和私藏枪支弹药罪,被判刑两年六个月。令人心痛的是,华南虎存在的证据,始终没有找到。在人类活动导致栖息地丧失和人类捕杀的压力之下,华南虎的数量急剧下降,最终走向了野外灭绝,现存的华南虎都生活在人工饲养环境中。
在前不久,东北黑龙江省密山县来了一只东北虎,被捕获之后,国家林草局决定将“完达山一号”放归野外,这是我国首次成功救护并放归野生东北虎。而今,放归野外的东北虎让我们看到新的希望,除了你死我活,老虎与人还可以和谐共存。
大鹅人称战斗种族鹅国人,其实它最厉害的武器不是嘴,而是翅膀。大型的鸭科鸟类,比如家鹅的亲戚大雁,经常使用翅膀的腕关节,当作大棒来重击对手。因为胸肌是飞鸟身上最强大的肌肉,翅膀拍打的力量非同小可。
但是,有一种灭绝的巨型鹅国人,现存的战斗种族跟它比起来只是小巫见大巫。Garganornis ballmanni是已知最大的鸭科鸟类,身高可以达到1.5米,体重22公斤,不会飞。它的化石发现于意大利的Gargano和Scontrone,在600~900万年前的中新世,这里是一片群岛。岛屿上的鸟类演化出不会飞,陆栖的生活方式,是很常见的现象。
Garganornis ballmanni最奇特的特点,是它的腕掌骨(鸟类的骨骼结构,相当于人类腕骨末端和掌骨)上有个骨头疙瘩。这个结构与今天的一些大型鸭科,比如大雁和天鹅相似。也许,和今天的鸭科鸟类一样,在保护地盘的时候,史前巨鹅用骨头疙瘩作为武器,相互使出重拳。
#物种日历 6月26日 罂粟 Papaver somnifera
今年是国际禁毒日,又要说一下最著名的毒品植物罂粟了!
在我国,一切未经许可擅自种植罂粟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可能有人听到过传言:私自种植50棵(也有说500棵的)以下罂粟并不违法。实际上种植500棵以下罂粟的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最高可处拘留15日和罚款3000元。如果种植了500棵以上的罂粟,那么就会触犯《刑法》第351条了,要判处数年有期徒刑。
有一部分科研机构、植物园、药圃或企业,在公安机关的许可下,是能够合法种植罂粟的,比如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每年春天都会与公安部门和海淀区禁毒委员会合作举办“活体罂粟禁毒展览”,这样我们就能看到传说中“妖艳无双”的罂粟花了。这里的罂粟是被严格保护的,围在一圈栅栏之中,还有监控摄像头和巡逻的保安。
我们常听到一个民间传言,说很多饭店会在食品里添加了罂粟壳,令人上瘾。但实际上,大多数商家是不会、也不敢这么做的,你如果在吃火锅的时候捞出一个棕色、近球形的“罂粟壳”,那十有八九是常用的一种香料植物——姜科的草果。但确实有商家存在这样的行为,这样的不法商家应当予以法律制裁,一定不要吝惜你们手中的举报哦。
作者 @ArtemisiaLiu
6月25日 气步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迅哥儿在这里犯了个错误,真正的斑蝥是昆虫纲鞘翅目芫菁科的一类甲虫,按住脊梁啪的一声喷出烟雾”的,则是步甲科气步甲亚科(Brachininae)的气步甲。
如果按住气步甲的脊背,它就会从腹部末端喷射出一阵烟雾状的液体,这种“屁”杀伤力极大,温度近100度,手上很快就会感受到一阵强烈的灼烧感。气步甲“屁”的主要成分是苯醌和甲基苯醌。苯醌有毒,对眼睛、皮肤、黏膜,特别对眼角膜有强烈的刺激性。
昆虫学家艾斯纳(Thomas Eisner)是研究气步甲的专家,人称化学生态学之父”。他用电子装置,测定出气步甲喷射液接近100℃。他还发现了气步甲可以“连射”的秘诀。
气步甲体内有贮液室和反应室,通过外壁肌肉的收缩,产生压力控制贮液室“阀门”开启,内的液体周期性地加入反应室“装弹”,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和压力上升之后“阀门”关闭,从另一端开口将反应后得到的苯醌和氧气释放出去。反应室排空后,又回到之前的压力值,之后贮液室可以继续通过肌肉收缩,产生压力再次“装弹”。这样就可以一次次发射“炮弹”。
作者: @三蝶纪
Keoladeo国家公园里,八哥在蓝牛羚(Boselaphus tragocamelus)背上啄食寄生虫
图片来源:Chhotu Khan / sol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