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SpaceX 的星舰昨天试飞,完成任务后成功着陆了。比预计的要晚,不过总算成功了,值得庆贺。

SpaceX 挺有意思的,据说是马斯克外行指导内行,互联网思维,或者说商业思维运营的。而且很高调。

使用工业级或民用级代替航天级零件设备。采用更便宜的材料。采用成熟小型设备集群代替昂贵高性能大型设备。还删除了一些保证可靠的冗余设计。虽然这些都提升了故障率,毕竟是性价比产品,但降低了很多成本

使用敏捷开发,快速迭代方法,以飞代试。因为足够便宜,而且流水线生产,炸了不是很心疼。

论坛上火箭话题不多,或者说没什么热度。有关 SpaceX 的新闻有些评论还会扯到马斯克政治立场去,比如 J 。不愧是网红马斯克,啥都能掺和一下,到处站队招人恨。。虽然航天本来对大部分人确实也没什么吸引力就是了。

@kkbt 哈哈哈是的,我每次看他和spacex的事都觉得是拼多多航天版。上次试飞,一级火箭有个喷嘴没点着,但是因为喷嘴够多所以还是平稳起飞了hhh
另外直播时下面那一排数据联动的实时示意图真好看,够直观,又满足所有人的观看需求,实在天才

@bittyisbetty 拼多多航天版比喻绝了。

这个点火,最开始用在航空上是双点火系统,保证可靠性嘛。正常火箭发动机也有,有些汽车也用上了类似技术。
但是 spacex 为了减重,降低复杂度,降低成本。去掉了燃烧室内冗余的双点火系统 ,只留一个点火器,用高温高压氧气甲烷去点燃其余的燃料。

点不着火估计算是预计情况内,发动机多有冗余,几个不工作也没问题,除非特别倒霉坏的多。

@kkbt 个人觉得,有关传统的高昂制造和慎重发射,与马斯克这种疯狂爆炸,这两个思路其实是不同时代的生产力不同,所带来的视角不同。无关具体的设计思路或模式的优劣。
在当年,计算机贵的一匹,性能还很拉胯,更别说可靠性了,早期还是磁芯存储器做内存,那玩意可靠性高就有鬼了。所以很多东西就只能靠机械和模拟电路,但是这玩意吧,复杂的逻辑判断和模式预设根本做不到,更别说当年传感器可怜的精度了。而且当年对于材料研究有限,发动机的模式也很有限(这块没研究,不过我记得当时好像没办反做到全流量循环燃烧什么的)
现在计算机价格下来了,随随便便放个几台上去不是问题。外加各种自动化,让整个不管是箭体加工又或者是发动机加工,价格变得极其便宜,精度变得极其高,这就能排除掉很多意外情况。外加材料的发展,让发动机设计也变得效率更高。以及各种传感器的进步,使得每炸一次火箭,排查错误的精确度都是惊人的。(就跟现在软件跑单元测试和系统测试一样,有能力的大厂每天跑一次,基本上能保证不会有功能上的bug流出)

@mao 生产力不同的视角差异很难解释马斯克火箭一系列操作吧。他们做了很多来减少成本,然后有了廉价而可供试验的火箭。不过生产力,科技水平高确实提供了更多选择。

材料用的是比较重的不锈钢,因成本问题放弃碳纤维复合。还是特斯拉同款供货厂家,降低成本。设计时就考虑复用零件,流水线生产。搭载的计算机,用的是民用芯片。简化设计的发动机。为了减一点重量,甚至都没有涂漆。。

按照科研的想法,载人用途火箭用点好的,高可靠的,但是很贵的设备,特殊需要定制的零件,问题不大。纳税人掏钱就是了。先造一个试验机型,多次验证,然后优化。性能指标复合预期后,考虑批量生产,降低成本之类的。马斯克这里得先算算白痴指数,看看能不能复用零件,会增加多少成本,有没有必要。能不用专业零件设备就不用。

@kkbt 确实,可能科研路子有更多政治或者舆论影响范围要考虑,而商业航天则只需要保证利润。
不过我个人还是觉得两种思路其实很难讲优劣,因为当星舰真的出现载人失事的时候,大众和资本到底会怎么看这一结果。并且严格来说,人类其实并没有做好探索宇宙的准备——每一次失败都会被看的很沉重,远比地上或者小型航天器事故更为沉重(当然,这是大众视角,至于业内的事故分析和后续改进,我不知道到底有哪些要求)

@mao 现在大多讲实用主义,也不区分优劣,啥好用就用啥了。直接看最后结果。spacex 不这么搞,他之前也活不下去。另一方面,美国也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

探索宇宙从各种角度都差的很远,动力也不足。这比大航海困难的多。现在只有个木筏这种感觉。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小森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愿这里,成为属于你的小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