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lucyli 是的,我就有这个感受,很多时候会把点点滴滴给忘掉了,只记得那几个关键的瞬间——或是对方需要我,或是我说错了话,让她表达了失望的情绪。然后针对这些瞬间反复复盘,最后开始自我怀疑/捂脸

目前是有一点点来,在想办法改变,但是更多的选择的是躺平的办法:我就做我自己,也不去迎合任何人,不去做什么外貌管理,语言管理。有人喜欢我就答应,不考虑那么多,没人喜欢我就拉倒,搞自己的事情。完完全全陷入一种“不谈恋爱只交友”的状态中了。虽然说不担心以后得养老什么的,但是看到别人谈恋爱还是好羡慕啊啊啊啊...

最后,有一点想确认一下:你的开头表达是“俺们女的”,是不是把我错认成女性了?我是男性的说...(虽然看了一下自己的表述好像确实容易引起误判...)

@lucyli 谢谢你的回复
怎么说呢...我不知道是我太理想主义,还是太偏执了,我总觉得当下这种“互相不把人当人”的观点,走到最后就是相互毁灭,而在现有的生产力与科技水平下,完全可以做到妥协——劳动者和资本家的妥协,先进观念跟封建保守习俗的妥协,先求生存,求发展,而不是搞完全的内斗,攻击,争蛋糕。

至于父权的影响,是的,它很深远,影响也很广泛,但是皇权在十几年见就烟消云散,乃至于现在有人打着“清朝遗老”的旗号,都能直接被一句“溥仪都扫大街了,你还想干嘛呢?”给堵回去。
那么父权为什么不行?
在我的设想中,我们劳动者应该有能力,将无孔不入的父权,那种封建的权利分配,以及官僚的向上负责,给完全的从日常生活中剥离,放进历史书中。那种基于血缘的言论,就应该被更民主,更科学的方式,置于鄙视链的低端——不管你是倾向于自由或者中央集权,倾向于公平又或效率,只要是面对父权,都有资格啐上一口,骂一声“封建的老东西,还抱着老古董的思想?跪久了起不来,还要拉着别人一起跪?”但很可惜,我们一直没有建立起相关的制度,相关民主的概念也消散在文革之后的各种平反,方向调整,开发,引入新思想中。
至于这种设计,肯定聪明。从上古时期的宗法和礼法制度,到儒家法家崛起,乃至于后面的郡县制,科举,君臣父子关系,以及上千年的补丁,这玩意不聪明不完善,反倒奇怪了。

谢谢你的安利,我去看看(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时间去补他以前的作品了/叹气)

@11abac 先从早睡早起(8h睡眠),运动,跟人聊天,读书(课外书,故事书)开始,然后过大概一个月,你就会开始大玩特玩,这时候注意不要沉迷就好

@lucyli
打扰了,有几个观点不太认同,想说一下

关于父权慕强这一块,从表面上看确实是中国大陆还在实行父权社会,以及运行的逻辑是慕强控弱。但其实这是封建残余,官僚主义,以及资本主义三者合一的体现,即古代封建的宗法制和各种血统论,在新文化运动,以及新中国建立之后的一系列文化运动中,并没有被根除,同时官僚主义和资本主义勾勾搭搭的发展,通过封建的体系,为其自身披上了“传统”的外衣。而80,90,00后,完全没接触过40.50后工人的那种集体民主和民主代议制,完全丧失了针对官僚和资本对抗的能力。所以父权的本质,其实是权力的掠夺——或自愿,或欺瞒,或迫不得已的,放弃了本该属于劳动者的各项权力。
至于男的自卑,这个其实并不是来自于教育或者社会环境,而更多的是一种阶级对一种阶级的打压——通过特殊的晋升渠道,不公平的评判体系,不合理的分配制度,来让绝大多数的劳动者意识到:当前的社会其实并不是那个讲究民主的社会了。所以大部分的男的,不去挑战,只是因为他们知道无法打破——他们很清楚自己缺少破釜沉舟的勇气,同时也缺少新理论的支撑与有效的组织。
至于“把自己当工具的工具人”,诚然,确实有一批,甚至可以说,有一大批的人,只把自己当工具,或是精致利己主义者,物化自己的同时物化其他人。但也有一批人,清楚地意识到现在的问题,不仅仅是个体的选择,而是整个社会的运行逻辑和分配制度出现了问题,但这不是一两个人,甚至一两群人能解决的。而他们更清楚地意识到,只要在公开场合声,就会被盯上,至于后面是强迫闭嘴还是人间蒸发,取决于说了什么。

至于最后提到的公平...看你说的是资本主义框架下的公平,还是共产主义框架下的公平了。资本的公平只看资本,共产的公平只看劳动,就看你想怎么选了(不过现在还没有纯粹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以选了也没用就是了2333)

@lucyli 弱弱的问一句,是不是一边喜欢对方(至少是很有好感),一遍又觉得自己不配?
就是跟帅的人在一起,会觉得喜欢他的人太多了,自己只是那平平无奇的一个,肯定无法一直吸引他;遇到有钱的,又会觉得他可能会看不上自己,或者是“他喜欢我只是因为错觉,等错觉消失就不会喜欢我了”
感觉这种可能是回避型人格(我不是专业的,只是看过科普),对于各类亲密关系都是很渴望,但是一旦有建立的可能/时机的时候,又会发自内心的恐惧,感到自卑,最后通过逃避来结束这种情况。
虽然是说有通过训练社交技巧,增加认知等方式来解决这种状况,不过就我个人而言...貌似没有什么用/叹气,不过是从恐惧回避变成其他类型的回避罢了

我对“短媒体”平台的一些总结: 

@ian 感觉算是现代打工人和媒体形式的双向选择:打工人的加班时间变得更长,无形劳动(经验总结,汇报,流程梳理分析,向上管理)变得更多,同时因为管理者更擅长在情绪上和实际的劳动时间上进行压榨,导致现在的打工人越来越“疲惫”,不管是精神,身体状态,还是说情绪,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休息放松,回归一个正常的状态。
而大段的论述,对于复杂情况的详细分析,这些文章的阅读和理解,都是需要大量时间与精力的。但很显然,现在的打工人明显不再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进行这类阅读——我不想知道什么天气什么季节去哪里,你就告诉我哪里好看,哪里好玩。我也不想知道猫砂猫粮哪种情况下买哪种,你就直接告诉我什么不能买,什么能买。因此,小红书,抖音,这类短视频平台也就越来越受欢迎了
其实B站,知乎,这类长时间,大段论述类的平台,也在往短视频靠拢了,不管是观点论述的长视频up,还是文字输出类答主,都因为流量难以变现,而被减少了推送,很多up涨粉速度,视频播放量,明显的不如以前。取而代之的,更多的是什么腿子,搞笑视频,知乎盐选,讲故事讲段子

@BlueObserver 没事,进了社会你会感觉如鱼得水/捂脸
毕竟不少打工人会觉得孤独,因为只有自己一个人,而你会因为已经适应了,反而不会有太多痛苦的感受
算是某种因祸得福?(抱抱你

@literalkernel 其实按照一部分神经学的观点,给你消极悲观的情绪,本质上是为了让你有更多的驱动力去逃离当下这个场景,而不是用这种情绪来折磨你

@alikia 取决于你要干什么
一般而言,室内空调很足,室外蚊子很多,绝大多数时候都是长裤。
当然,如果需要体育运动的话,直接上短裤
不过上半身为了保证散热只能是短袖,驱蚊一直是个大问题/叹气

@mammonyan 所以我跟键政的网友开玩笑,说马督工被抓了,是因为他问了很过分的问题“钱从哪来”,并指明了政府没钱。但他也很聪明,没有问更过分的问题,“钱到哪去”,要是在视频里问了这种问题,估计第二天就人间蒸发了

毛线团 boosted

很有趣的一个哲学问题
如果希望是人为构建的,那么焦虑这个概念也是人为构建的。
但我们不可否认,对于自然,对于偶发事件的希望,是脱离于社会,甚至脱离于理性思考存在的,这样的一种概念,还能称为“认为构建”吗?
我认为,如果希望算人为构建的,那么所有的概念,都是人为构建的,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讨论其他的问题
如果不算,那么需要讨论,“什么算人为”,即界定生物本能与人的理性思考之间的界限
感觉不管怎么思考,好像都是给自己找麻烦的样子233


QT: [mastodon.social/@hiromst/11266]
杂食型蓑白(赛里斯地区的形态)  

A:「希望」是一个人为构建的概念
B:那你是在说希望不是真实的?
谁听了不骂B一句傻屄

@hiromst 很有趣的一个哲学问题
如果希望是人为构建的,那么焦虑也是人为构建的。
但我们不可否认,对于自然,对于偶发事件的希望,是脱离于社会,甚至脱离于理性思考存在的,这样的一种概念,还能称为“认为构建”吗?
我认为,如果希望算人为构建的,那么所有的概念,都是人为构建的,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讨论其他的问题。
如果不算,那么需要讨论,“什么算人为”,即界定生物本能与人的理性思考之间的界限。
感觉不管怎么思考,好像都是给自己找麻烦的样子233

@Alice0nch 大概是没这种需求(或者有这种需求的人很少)
苹果通过售价以及配件的销售方式(高单价高售后),把它的目标客户锚定为高收入中产,并通过各种宣传方式,来让它的用户确信“我们需要这么好的产品,我们值得这么好的产品”,从而改变自身习惯,去适应苹果的各类产品。
苹果的设计也很具有针对性——系统要尽可能安全,至少是让用户感受到安全;流畅必不可少,如果还能加上一点丝滑的动画那就更好了;所有的功能都务求简洁,不要让使用者感受到太大的负担,有的时候宁可牺牲一定的效率和个性化设置,也要做到简洁。因此,苹果针对的用户,只是,也只可能是城市中的高收入中产——他们不会处在郊区,荒野,或者地铁等信号不好的场合。他们周边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充电设备,所以不会有续航焦虑。他们对重量敏感,对操作的易用性和流畅性敏感,对安全敏感。
世上没有完美的产品,如果怎么找都找不到,那只能说你不在人群之中——你不是产品的目标客户/摊手

@alikia 内部,严肃的场合,绝对是撇的干干净净的,只谈商业,谈利益
但是非正式的对外宣传,吹牛打诨的时候,绝对是“中国的脊梁”,“扛起了行业大旗”

@11abac 可以把我身上的肥肉送给你吗?我想减肥但是没时间 :pio_die:

毛线团 boosted

不是信任长毛象用户素质(一点也不信任)只是信任自己的mute和block名单

Show older
小森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愿这里,成为属于你的小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