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mc44 不可能吧?服务器管理权限又不可能这样分三份?而且即使实现了,也有可能出现“被放逐的人用高技术力(如dos)来‘放逐’提议放逐他的人”,从而使得整个管理的公信力崩坏/摊手
@literalkernel 唯一的问题是,当我们这一代人成长起来后,有话语权的,是现在在说话的那些人的子女,还是有可能是任何一个人。
如果未来“谁能说话”这件事是确定的,那么未来其实也是确定的,至少会确定哪种声音出现在国家媒体上。
@233mc44 大概率是去一个差一点的学校,然后会遇到学习氛围不浓,老师对课程安排不够精细,舍友晚上大声开黑之类的情况。
高中只是决定了你高考的下限,上限是跟自身努力相关的(至少还不是努力都搞不定的程度)
@babyblue 也许可能大概,你需要翻墙(或者steam_community的工具)
希捷5T2.5寸盘简单小记
使用了坏道扫描(快扫)
没有完成,只进行了约25%,基本都是优秀,良好率约万分之五。
终止原因:发烫。
手边没有明确的温度计,但是手刚上去就发热,感觉温度应该是已经超过了50度。持续了一定时间后并没有降温的迹象,于是终止了扫描。
结论小记:根据网上的结果,很可能是因为希捷的品控不佳以及坏道快速扫描所带来的的共同结果。明天会在起床后再进行一次坏道扫描(慢扫),到时候再来汇报最终结果。希望今天最后断电时候的“哒哒声”不会造成影响吧。
ps:看了一晚上的硬盘解决方案,感觉比较靠谱的方案是使用铝盒子(指饭盒)自己改造来当硬盘盒,同时增加诸多鳍片散热器。正在考虑的事项是要不要干脆把硬盘立起来然后在两侧直接贴散热鳍片?(反正灰尘进不去没什么影响/大概)
开心
@apatite @purplemacaroon 那个..电动车要注意安全是因为距离人行道和汽车都很近,并且在转弯的时候因为转弯半径的原意,容易和行人和车辆发生刮碰而出事。
你感到害怕的时候自己会知道注意安全,但你觉得安全的时候就不会去注重了.jpg
@mashiro 辛苦啦!
@IMUN 主要是看你想考什么学校,以及兜底情况吧?
我对于竞赛本身并不清楚,不过我当时是根据自身情况确定了“花时间去练英语”以及“放弃阅读理解,把空填满就行”的策略,最后考出来也算很满意了。
总而言之,制定好合适自己的策略就行。高考是一条路,不是说失败了就没了,只是如果想要到达同样的目的地,其他的路可能会更难走(更不容易找到),所以只要能接受的话,怎么样都可以的说。
@233mc44 嘛挺正常的。反正我这边下本子,只要是小众点的合集速度都不快。然后我是习惯晚上挂着的,经常能睡起来之后发现上传了几倍的大小,但是做种的人没增加的情况/摊手
反正有能力就挂着,没能力至少做到上传一整份的量,期待以后出现更好的协议来保证信息的流通。(不过毕设做的就是负载均衡,如果考上研了可能就真的跟着老师做分布式这块的东西了233333)
@literalkernel 没事没事,慢慢来。
一开始都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反正不管什么,只要做下去,都会变得熟练起来的(当然得注意对于具体细节的调整)
@Potato_Rf 新鲜感过去,外加不少人应该是步入工作了,年底工作会比较忙?(大概?)更多的也可能是因为人太多了反而不喜欢这样的环境吧...?
就像我之前可能会坚持一周一文,但是当机器人和追星的人多了之后,就不再想着那样去分享(严格来说算是记录?)了。
@233mc44 如果是指现存的方法的话,利用神经性毒素直接脑死亡,氢弹/核弹等高温武器的爆炸中心(直接汽化),常规一点的炼钢炉融化(存疑)。这些都是通过迅速摧毁大脑来减少痛苦(并保证死亡)。
要是说常规方案的话...比较靠谱的是跳楼?不过有的说法是跳楼中自由落体的那几十秒最痛苦,只是我的看法是可信度存疑。
另,字打错了,在“线”,这么丢人,改bug谢罪吧/狗头
@mashiro 如果是pc的话好像直接从显卡插槽接出去就行了?笔记本的话建议查看一下设定以及驱动(好像有部分显卡失效的原因是因为显卡驱动莫名失效导致的)
小排球终于补完了(虽然早就追着漫画看完了)
不过动画制作公司的水准下降了好多orz
首先是前两张,很明显第一张是标准的叠手姿势在垫球,当时还很兴奋作画这么精良。但是在回忆的时候,日向的手只是并起来,并没有叠起来。这在训练的时候是不会出现的,因为一单养成并手不叠的坏习惯,就会容易在接球的时候散开,导致一传不到位。这一点上我是倾向于原作古馆老师没有亲身训练过所以并不清楚细节的缘故。
但是p3就nm离谱...居然让底线的司线来看球有没有出界。一般来说这种大型比赛都是四名司线,两名看边线两名看底线,这一球是主攻在双人拦网的情况下斜线改直线,所以判断的人应该是远处的红框里面的那名司线来判断有没有出边线(毕竟拐线球一般力气不大,都主要是看有没有出边线,而不会注重有没有出底线)。这种程度的细节明显是制作组对于排球了解的不充分(甚至比赛都没有认真的看过)才搞出这种事的。
总而言之,故事性很好,但是各种类似的小问题很多...当成一个很棒的小说来看就好了。
@233mc44 黑塔利亚和fate的融合版?!
@literalkernel 挖掘新手段本身没问题,问题在于当“科技研发,生产链整合”的收益(或某个收益成本比)低于“利用自身的垄断地位来获取超额利润”的情况时,这种行为是会把整个社会拉入深渊,毕竟资本是依托于社会在运行。
资本增值不错,本身也天然的具有聚集的属性。那么利用好这些特点便能使得社会发展速度提高。问题在于处于特定情况下,这些特点(或者叫属性?)会引导整个社会走向崩溃,这是需要避免的部分。
#记录用# No.1
跟一位长辈聊天,从对方的描述中获取了蛮多信息的。
首先是学习,新的信息总是有,问题在于使用的人,以及获取的方式。相对而言,渠道的掌控者总是能获取相对可信的数据,而局外人只能获取相对不可信的数据。当然基于统计学或者某些社会学的特点可以“弯道超车”,但本质上都是需要更多的投入。
而知识的学习类似,却不相同。计算机行业迭代快,需要学习的多。但同样的也会有“后来者居上”的情况。所以无须担心在计算机方向上出现类似机械专业的“先来的占坑,后来的打工”。只要行业还在发展,那么继续学习新东西并应用就是始终有市场的。(当然前提条件是做出来的东西有价值)
先来的人总是会有优势,毕竟一遍开拓市场一遍优化产品这种福利,只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才拥有。后来的人要么通过砸大量的资金来完成基础建设,要么然只能选择掀桌子:通过不遵守前人指定的规则从而实现不同维度力量上的对抗。
最后的最后,所有的努力都会变成某种形式的力量,但浪费的时光不会(指小说和番要少看,毕竟只是生活中的调剂)
刚刚回归,容我缓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