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信息茧房的无效经验
因为要测试手机屏幕灵敏性开始胡乱思考并试图随意输出。
最近和“直男”朋友稍微聊了一些内容,发现和观点相对的人(或者立场不同的人)交流对于打破信息茧房真的很重要。
人天然会为自己支持的观点寻找论据并加以巩固,观念相对的人也会如此。
所以和观念不同的人在交流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就像打辩论一样,你来我往试图互相说服。在这样的讨论中结果是不重要的,或者说对我而言是无所谓的。更重要的是在讨论的过程中,能不费力气地迅速发现自己的盲点。
只是毕竟大多数交际是“物以类聚”的,很难有观念不同的人可以交流。亲密的朋友大抵'臭味相投',网友又似盲盒,不一定就碰到一个易燃易爆的非理智对象。所以熟而不亲的朋友异常适合,只需要找到这样一位观念不同(或者不完全相同)的人,出于相识措辞会有所节制,既能友好沟通,又能高效发现盲点。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况,更多情况是人们不愿意与熟人沟通。熟人间大多因为社会性活动相识的人,在保持社会性的同时,观点相左并不会为关系加分,反而存在破坏关系的风险。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真正对事不对人,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理性讨论。
唉,这么看来,这样的聊天对象可遇不可求啊。
@purplemacaroon @mmm_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你们两个的情况正好是”和不同类型的人交流“会遇到的好处和不好。(当然是我自己总结的/狗头)
如果是就事论事(字面意义),那么事情的细节,思考的视角,当事人的经历,等等细节,经过不同人的交流,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因为每个人思考时的侧重点不同,所以从不同的点出发,自然就会得到不同的答案。而且交流中可以补全各种细节,所以能够很容易的突破信息茧房,能够在对比自己和他人想法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思考时的”相当然“,认知上对于不知道的东西进行的”理所当然“的补足,以及一些逻辑推导上的错误或者欠缺。
但是一旦把事情抽象,变成一个”论题“,比如杀一人而救天下。这种论题会变成”体系之争“,而体系只能由体系进行对抗,像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就是体系的对抗,没办法出现一种变成另一种,两者只会是对立的(当然个人观念存在着跳反的可能性)。像上面那个”杀一人而就天下“,反对者就会推广,杀一人可以,那杀两人呢?杀一城呢?杀南而救北呢?杀多而救少呢?量变引发了质变,但是中间这个很难把握。尤其是如果要讨论人的重要性,比如杀死囚以救天子可以吗?那杀农夫以救大臣呢?杀一吏以救一官?这个问题直接救被引申到”人与人是否平等“上了,以及相关的”死刑犯的人权“,”官职意味着高人一定嘛?“等等问题,所以这种问题讨论下去,就是两个体系的对撞。除非有一个体系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否则只要有适用的场景,那总归是会有支持者,总归会跟其他体系对抗。
下面就再话痨一点:)
这也是为什么君子和而不同——对事物深入研究,有独特成就的人,往往是有着自己的体系,那自然就不会跟其他人的体系有相同之处,所以相处的时候,会保留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但是该帮忙会帮忙,该感谢也会感谢。
打破信息茧房的无效经验
@mmm_ 几次和观点不同的人交流,经常出现的局面是各自保留意见,停止辩论😂